清平乐分段最新消息(读懂清平乐这个曲牌)
《清平乐》这个电视剧至少有一个贡献,就是普及了词牌的准确念法:清平乐(yuè)。其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的词牌。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句,为四仄韵,字数为四、五、七、六,后片也是四句,为三平韵,均为六字。晏殊、晏几道、李清照、黄庭坚、辛弃疾等宋代词人均用过此调,其中晏几道最多,有19首之多。
“清平乐”词创作伊始,内容基本上是伤春惜别、男女恋情,感情比较低沉,词风幽婉。到了宋代,这一词调在晏几道、李清照等婉约派词人的笔下,沿袭了它的原有面貌。
据说电视剧《清平乐》原名叫做《孤城闭》,之所以改了首先是配角变了主角,写了宋仁宗与曹皇后的爱情。其次就是些说得清说不清的理由。但如果从词牌这个角度讲也是有趣,“清平乐”从字面看乃是吉意,但实则调性低沉而伤感。仁宗在位之时,北宋整体发展得相当不错,史家将其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但其实个人生活却很不幸。曹皇后担得起皇后二字,但与他始终赴不了灵犀之约;张贵妃倒是给了他作为男人的快乐和期望,就是走得太早。所以这名字改得反而有些深意了。
剧中人物的“清平乐”:要有悲,要有愁
在剧中有个重要人物叫做晏殊,他既是一位出名的政治家,同时也是在中国文学史上留名的人物。他的词佳句甚多,比如大家熟知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但这首《清平乐·金风细细》却不那么有名。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此词突出反映了晏殊词的闲雅风格和富贵气象。以精细的笔触,描写了细细的秋风、衰残的紫薇、木槿、斜阳照耀下的庭院等意象,主人公在精致的小轩窗下目睹了双燕归去、感受到了银屏微寒,有视觉,有听觉,有触觉,营造了一种冷清索寞的意境,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晏殊将伤春怨别的情绪表现得非常内敛,介于似有似无之间,按今天的话讲就是比较端着。能把闲雅华贵与幽怨伤感统一起来不拧巴,也算是个不一般的人。
而另一首《清平乐·留人不住》则是北宋词人晏几道创作的。他和上面这位不是外人,而是晏殊的七子,时有“大晏”“小晏”之说。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这首描写离情别怨的词作,写了女子对情人的痴心离怨,就相当不做作了。前片用白描手法写春晨渡口分手时的种种情态:行者去意已决,送者依依不舍,“醉解兰舟去”,这得多不情愿啊!后片却以女子“锦书休寄”的决绝之语作结,以怨写爱,因多情而生绝望,不忍割舍却看不到未来。这首词以多组对比,一个意浅,一个情深,怎么看都觉得是写给宋仁宗和曹皇后的。
还有一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他的作品中也有一首《清平乐·小庭春老》:
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长忆小阑闲共绕,携手绿丛含笑。
别来音信全乖,旧期前事堪猜。门掩日斜人静,落花愁点青苔。
这也是传统的词牌风格,前片与后片形成对比,既是时空的变换,也是情绪的转化,还有色彩画面的对立。所有的美好都停留于过往,而眼前之景只剩下对于“yesterday once more”的妄念。尤其是“落花愁点青苔”,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寻常地花落在词人眼中以主动态“点”写出,还是“愁点”,幽思跃然纸上。
李清照、辛弃疾的“清平乐”:低沉而向高亢
《清平乐·年年雪里》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赏梅词作,也是词人对自己一生早、中、晚三期带有总结性的追忆之作。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此词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受写出了词人个人的心路历程。词人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人生走势严重下行,越想越是伤怀。
而随着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的出现,受其词风影响,“清平乐”使用范围也不断发生变化,不仅书写内容有所扩大,感情基调也由低沉逐渐转向高亢。《清平乐·村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应该是大家很熟识的,可以看出和其他作品的差异很大。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生活之趣。全词以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用词浅显,但清新宁馨的气氛扑面而来。一家老小各司其职,三言两句就把人物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平和宁静生活的喜爱。
毛泽东的“清平乐”:没有悲苦,皆是希望而毛主席的三首“清平乐”一出,一改过往气象。其声情特点已与词调创作伊始的面貌迥然不同。没有悲苦,皆是希望,而且同样是佳句频出。
《清平乐·蒋桂战争》: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这是作者写作的第一首。蒋桂战争是1929年春发生的蒋介石和广西(简称“桂”)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之间的战争,却给红军的发展造成了有利条件。红四军由江西进入福建西部,先后占领长汀、龙岩、上杭,这首词正是作于红军攻占上杭之后。
其中有两个典故,一是“一枕黄粱”,出自唐沈既济的《枕中记》,小米饭没得卢生就把一生的美梦做完了;一是“金瓯“,语出《南史·朱异传》,指国土。毛主席一方面指斥蒋介石武力统一中国的野心不过是白费力气,一方面又描绘了闽西新革命根据地正在开展“分田分地”的土地革命。当时革命力量尚处于弱势,有此眼光者非毛泽东莫属。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1933年10月,蒋介石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由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路线在党内占了统治地位,使第五次反“围剿”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局面。1934年4月下旬,毛泽东来到了中共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的文武坝,此时整个南线的形势异常严峻。
随后由于毛泽东对粤赣省工作的正确指示,使南线形势出现了喜人变化。面对这一转变,毛泽东也看到了希望,受到了鼓舞。7月23日清晨,他带领粤赣省的一些干部和红军战士,健步登上会昌城外高峰——岚山岭(现称会昌山)。站在高山之颠,纵览根据地的锦绣河山,毛泽东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连夜写下了这首词。
虽然南线出现的转机未能扭转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最后被迫实行长征的形势,但在劣势中曾经出现过的希望却记录在这首词中,其中前片“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更是脍炙人口,充分展现了革命伟人所独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毛泽东在1935年10月上旬率领中央红军突破重围,胜利越过六盘山,翻越了长征路上最后一座大山,于10月19日抵达吴起镇,与陕北根据地红十五团胜利会师。在六盘山上,毛泽东纵目远眺,回思来路,寄望将来,吟出了这首词。
六盘山位于宁夏南部固原县西南,主峰海拔3500米,高耸入云,所以毛泽东用“望断南飞雁”指出其难以攀越。但随之笔锋一转,出语坚定,气韵铿锵,“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于回顾之中表达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绝信念,该句也成了流传最广的毛泽东诗词名句之一,因为它太符合毛泽东一以贯之的战斗精神了。
后片“红旗漫卷西风”画面感极强,西风烈烈,红旗漫卷,苍凉之中充满悲壮,接着化用南宋刘克庄《贺新郎》词:“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苍龙,是一种凶神恶煞,指代毛泽东眼中一切的敌对势力,以问代答,实则斩钉截铁:必须缚住苍龙!
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在观看电视剧之余,也来随手翻翻这些美妙佳篇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