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常用方言字辨析(关中常用方言字辨析)
陕西自古帝王都,历经十三个朝代,有两千多年历史。自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经历了周秦汉唐,关中话发展成了标准的“普通话”。但现在一些常用的关中方言字被人们误用,有必要辨析一下。
乾县的浇汤面,也叫sāo子面,以及岐山的sāo子面。人们都写成“臊”,还有写“哨子面”的,那更不对了。其实“臊”的解释是:名词,形声字,从肉(月),像尿或狐狸的气味。如臊气、腥臊、狐臊等。准确的“sāo子面”应该写成“子面”。《说文》:,读sǎo, 豕羹也。今凡肉羹也都叫作子。
关中人把钱叫“gá”,如,这几天花费大,没gá了。这是赝品,不值gá。这个“gá”是“嘎”、“ 尕”还是“尜”?我认为应是“尜”。理由如下:“嘎”①读gā,形声,从口,戛(jiá)声,象声词,形容短促而响亮的声音;②同“尜”,读gá(解释见下文),“尕”读gǎ,会意字,从乃,从小。“乃”本指“再度、重复”,“乃”与“小”联合起来表示“一母所生的一群年龄依次递减的小儿”。西北地区方言普遍使用此词,如:尕娃、尕蒋,是一种爱称,用于姓、名、排行等之前。“尜”,读gá,本义指一种民间传统的儿童玩具,像纺锤,两头尖,中间大。古代人们使用的货币都是一些小东西,统称尜。宝鸡方言也在用这个字指钱币。
陕西等西北地区的人,把厉害人或一般人不敢惹的恶人,就说“wāi人”。如,这是个wāi女子!张三是当地一大wāi娃。把训斥、骂也叫“歪”,如,媳妇把他“wāi了一顿”。
那么这个wāi字是“威”、“喎”,还是“歪”?其中资料上用“威”和“喎”的多,很少人用“歪”,我认为应该是“歪”。我们一一来说,威,基本解释:①表现出来使人敬畏的气魄:~力,~风,权~。②凭借力量或势力:~胁,~慑。喎,普通话读wāi,基本字义:嘴歪,不正,即由于颜面神经麻痹,口角向另一侧歪斜的症状:口眼~斜。例句: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喎口。——《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大意是说,有一次,曹公在路上遇到这位叔父就假装“败面喎口”(嘴歪眼斜的样子。)只有“歪”有一种解释为:歪人(不正派的人);狠,恶,如歪憋(蛮不讲理)。《说文解字》:“竵训不正,俗合不正二字改作歪字。”竵,音kuā,不正。训:说教。《红楼梦》第三十回:“紫娟笑道:‘我看他素日在姑娘身上就好,皆因姑娘小性儿,常要歪派他,才这么样。’注:“歪派:无理指责,故意找碴编派人。”《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想必是你的丫头懒得动,丧声歪气的也是有的。”孙仁玉《镇台念书》:“哼!歪极了,歪极了。”高培支《夺锦楼》:“你娘正在撒歪。”总之,“歪”字比较妥帖。
前几年火爆的小品《卖拐》中,赵本山把范伟忽悠nié了。这个nié字,有人写成“蔫”,我认为是不对的,应该为“苶”。蔫,普通话读niān,本义是植物失去水分而萎缩,引申为性格蔫,行动迟缓,说话做事常有怪招怪才的人,侧重人的性格。如,有人说,贾平凹是个蔫怪。别看他人性格蔫,遇事却很有主见。苶,普通话读nié,基本解释:①疲倦,精神不振。②傻傻的,发呆。如,这几天,孩子有点苶,或许是病了。小刘这几天苶不唧唧,一定有什么事。“赵本山把范伟忽悠nié了。”意思是说,经过赵本山的忽悠,范伟由原来的精灵变得傻傻的,因而应该是“苶”。
我是70后,小时候常玩这样一种游戏:两人以上,一脚立地,一腿抬起架在立地的腿膝盖上,互相碰撞,像斗鸡一样,谁支撑不住就输了。这种游戏拼的是力气和平衡感,可以单挑,也可以一群人混战。有人认为这种游戏就写作“斗鸡”,其实不然,确切的应该是“磓鸡”或“磓拐子”。这是方言念转音的例子,而“斗鸡”大家知道那纯粹是一种家禽的游戏。磓,普通话读duī,撞击的意思。人们把车相撞叫“磓车”,把碰机会叫“磓象”,把在路上碰到人或物叫“磓见”。《文选•木华<海赋>》:“五岳鼓舞而相磓。”注:“波涛递相触激也。”李善注:“磓,犹激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