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五的人最舒服的生活方式:人生真正的悲哀

奔五的人最舒服的生活方式:人生真正的悲哀(1)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北岛《波兰来客》

据说70后是发言中透着文艺腔的最后一批人,他们出生于特殊的七十年代,幼时曾经历政治运动和粗茶淡饭的洗礼;他们的少年时代永远停留在了平静的八十年代,也许不足够跌宕起伏但足够静美;他们的韶华之年注定定格在不朽的九十年代,那正是港台文艺与世界电影创造大爆发的黄金时期……

“时间不过是条流经你我过往的河流。”专属于70后的那种生活影像是否已经彻底逝去了?他们是否还记得当年人们是如何在局促的廉价西装下也笑得明朗动人,他们是否还记得那条去往颐和园的必经之路白颐路曾经绿茵蔽日,是他们的青春之河?

他们是否还记得大学里“禁止恋爱”的通告仿佛封印了某一段甜蜜时光,笔记本仅仅指由纸张构成的私密之物?

奔五的人最舒服的生活方式:人生真正的悲哀(2)

现如今,最年轻的70后也已越过了不惑之年,他们已经全部都在奔赴知命之年的道路上或者已经到达了,“奔五”成了70后之间谈话的重要话题之一。“不惑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知命之年”则指明了自己命运的年龄,然而,70后果真已经做到了明辨不疑吗?至于“知道自己的命运”这样艰深的哲学问题,他们又能如何顿悟?

我们暂且不对任何人提出“不惑”与“知命”这样严苛的要求,毕竟“认识你自己”是最困难的事情,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具备这种古印度人认为的最高智慧,而年龄的增长与智慧的增长也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奔五的70后的人生如若显得悲哀,会是什么导致的?我们想告诉他们:人生最大的悲哀与钱财无关,而是变成下面的样子。​

“如蝇之钻营狗之苟且”

朝悔其行,暮已复然,蝇营狗苟,驱去复还。”旷达洒脱如苏轼者尚且躬身自问:“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人到中年,变得面目可憎的大多数原因就是一心谋财钻营,满脑子都是房子、车子、股票等等诸如此类的事物。

奔五的人最舒服的生活方式:人生真正的悲哀(3)

由于出生年代的特殊性,70后不免受到文革的影响,与80后和90后相比,他们更加保守和务实。吃过贫穷的苦而向往富足的生活当然无可厚非,在青壮年时代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而获得财富也值得尊敬,然而,当人生走过了将近一半的旅程,仍然将“谋财”当做自己生命的核心主题,未免生趣了然。

实际上,70后不仅是第一批集体摆脱饥饿的人,更是唯一一代房地产改革的受益者。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房地产价格暴涨之前就已安家置业,这是让后代人羡慕不已的。

他们当中几乎没有“房奴”,人们甚至夸张地评价70后:“混的再差的也有百万房产。”就是在这样的成长背景下,他们更容易信任金钱、利益的力量,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甚至开始腐败,习惯性地用钱解决问题。

奔五的70后们可以继续信任利益、热爱财富,这是个人的自由,也是一个时代造成的特点,但是万万不可口口声声都是钻营之道,不然人们会误以为这些中年人可悲到只有“利益”这唯一的追求了。

奔五的人最舒服的生活方式:人生真正的悲哀(4)

肆无忌惮地“倚老卖老”

每一个中老年人都应该共同拥有的自知之明是: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年轻人愿意听一位“过来人”大谈人生道理。

这其中蕴含着一个不言自明的原则:一个人必须亲自经历他的全部生活,从头开始吸取所有经验;而一切来自他人的经验传授都不足以使他感受到真正的震动,不会在他心中留下真正的印记。

当70后奔走至人生中场,终于有了所谓的阅历,他们往往迫不及待地开始行使“倚老卖老”的权利,出于善意或出于虚荣,自觉或不自觉地,他们希望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成熟”之时,极其容易偏离正轨——鬼使神差地陷入“肆无忌惮地倚老卖老”的泥潭。

另外,70后凭借自身话语权和网络力量无节制地恶补青春回忆这种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变相的“倚老卖老”。虚构或者美化自己的青春时代,欲使之更富于戏剧性,实在是悲哀之剧,更是对于自己青春年华的背叛与亵渎。

奔五的人最舒服的生活方式:人生真正的悲哀(5)

舌头上没有自己的审美

一个舌头上有着自己审美的人,为自己的寂寞所包围、埋没,成了不健谈的人和沉默寡言的人——这是大方的人。

奔五的70后心中若有尚未崩坏之处,那应当是属于他自己的审美记忆与审美品味。他们不该忘记九英寸黑白电视机的独特美感,不该忘记获得紧俏录像的兴奋快乐,不该忘记美术馆和摇滚乐曾经对他们的致命吸引力,不该忘记邓丽君无与伦比的甜美歌声和《霸王别姬》的荡气回肠……

生于七十年代的人如果被喧闹的网络时代所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自信,转而人云亦云、“追赶潮流”,深恐与时代脱节,那无可置疑是悲哀的。时代一直在变化,新兴的事物也好词汇也罢都越来越容易被消耗,追逐这些易变易逝之物岂不愚昧?

奔五的人最舒服的生活方式:人生真正的悲哀(6)

70后生于文艺创作兴旺的年代,也赶上了最干净单纯的网络时代的伊始时期,他们应该拥有足够的独立审美能力和关于审美的自信。如果看到他们丢失这种他们本该拥有的东西,却甘愿堕落流俗或者“跟在年轻人的屁股后面拾人牙慧”,我们不能不为之唏嘘,对他们感到深刻同情与惋惜。

奔五的70后们,如果你们能够不拘泥于年龄的桎梏,勇于做自己,那么,没有人敢指责你们是老土呆板的中年人;要知道,当你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时,这些年轻人尚未出现,他们未曾见过你们的风华正茂,就像未来的年轻人也瞻仰不到当今年轻人的风采一样。

文/羽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