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文题型和模板(古诗歌阅读表达技巧专练)

高中古诗文题型和模板(古诗歌阅读表达技巧专练)(1)

一、【2020·四川省高三零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赠何七判官昌浩

李白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

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

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注)济南生即西汉伏生,名胜,济南人。曾为秦博士,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传九篇,即今文《尚书》。汉文帝时召伏生,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的“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两句,直接点出作者积郁于心的“惆怅”。

B.“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二句,上承“解世纷”用以状写作者想要隐居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C.“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诗人用管仲、乐毅来比喻何昌浩,同时,也是在写自己的怀抱。

D.“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表示自己将跟何昌浩一样,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而决不能像长沮、桀溺那样做逃避现实的隐士。

2.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1.B

2.情感表达特点: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对比,用典

(1)直接抒情:开篇四句,直接抒发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直接抒发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的远大。(2)间接抒情:第一,用典。“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将跟何昌浩一样,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而决不能像长沮、桀溺那样做逃避现实的隐士。第二,对比。“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表明自己面对安史之乱的混乱局面,即使已年逾花甲,也不会像伏生那样,老死于经文之中,于国于民毫无补益。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上承‘解世纷’用以状写作者想要隐居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错误,“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二句,应是上承“解世纷”以状写理想与抱负的远大。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抒情的方式,评价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然后回顾诗歌抒情的技巧,接着联系具体的诗句作答。诗歌情感的表现方式如下: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用典抒情等。“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意思是“有时我忽觉心情惆怅,兀然独坐直至夜半。天亮时空怀壮志,仰天长啸,欲为世间解乱释纷,一展怀抱”,“惆怅”“思欲”等表明这是直接表达情感,直接点出积郁于心的“惆怅”;“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意思是“我的心随长风直上万里,吹散天空中的浮云。我羞作济南伏生,九十多岁了还在啃书本,吟诵古文”,前两句状写理想与抱负的远大,后两句是反面的对比,就李白看来,面对安史之乱的混乱局面,即使自己已年逾花甲,但也不能像伏生那样,老死于经文之中,于国于民毫无补益;“思欲解世纷”用了战国时鲁仲连的典故,表明自己想要解除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难,“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意思是“我想您终会一起建功立业,岂能一辈子与长沮、桀溺为伍呢”,表明自己将跟何昌浩一样,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而决不能像长沮、桀溺那样做逃避现实的隐士。由此看来,考生可以围绕直接抒情、用典抒情、对比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2020·山东省广饶一中高三一诊】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四犯令

侯宾

月破轻云天淡注,夜悄花无语。莫听《阳关》牵离绪。拚①酩酊花深处。

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不似荼蘼②开独步,能着意留春住。

(注)①“拚”同“拼”。②荼蘼:花期最迟、暮春才开的一种花。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破轻云天淡注”句,作者用写意手法疏笔勾勒出临别之夜的朦胧、恬淡又凄清的景象。

B.“莫听《阳关》牵离绪”,紧承“夜悄花无语”,点出“无语”的原因,原来是分别在即,离情别绪牵人愁肠。

C.“拚酩酊花深处”句透露出离人内心无法慰藉的痛苦和无可告语的悲哀,与柳永词“都门帐饮无绪”意境相似,具有同等震撼效果。

D.下阙抒发的惆怅和叹惋,与上阙的不忍分别相呼应,细腻地刻画出离人分别前的情绪和微妙的心理活动,令人回味。

4.本词下阙,作者独出心裁来抒写离别之情,请结合相关词句加以赏析。

【答案】

3.C

4.①“春逐行人去”句,运用想象/拟人,明明是行人踏着芳草路远行,作者却想象是芳草追逐行人的脚步远去。②用心理感受/虚写,由芳草和离愁想象出来的春天和行人的内在联系,使作者突发奇想,要像茶蘼一样把春光、也把行人留到最后一刻。但这只是一段痴想,表达了词人因无计留人而产生的深沉惆怅和叹惋。③新奇丰富的想象和对人物心理感受的细致描绘,曲折委婉地写出离人真挚而深重的情感。

【解析】

3.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意境相似,具有同等震撼效果”错误,意境不同,本词的震撼效果也优于柳词。故选C。

4.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结合全诗感情基调等内容理解与分析。抓住“明日”,便知使用了“想象”或“虚写”的手法;抓住“春逐行人去”,便知赋予了春天以人的动作,所以是拟人;作者推想别后的情景,以“芳草”意象写绵绵离愁,并把春天拟人化;明明是行 人踏着芳草路远远离去,作者却想象是芳草追逐行人的脚步远去;明明是人已远行而芳草 依旧,却想象成是人走春尽。“不似荼蘼开独步,能着意留春住”,春花到此时已剩荼蘼,故云“独步”。但纵使似荼蘼开晚,能“着意留春”,又能留得几时?何况“不似”乎!两句是宛转地说“强欲留春春不住”。留春无计,暗指留人无计。下片写的是人物心中的一段痴想,虽不可能实现,却动人而又沉挚地表达了因无计留人而产生的深沉惆怅和叹惋,与上片的不忍分别相呼应,真实细腻地刻画出离人分别前的情绪和微妙的心理活动,别开生面,回味无尽。

【点睛】

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三、【2020·四川省石室中学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巃嵷:山势高峻的样子。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6.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

5.B

6.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衬托。用“鸟语乐”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从而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解析】

5.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说法有误,诗句“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的意思是烟云不管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是很合宜,表达的是诗人物我相谐,心情平静舒适的情感。故选B。

6.本题考查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并理解诗句内容;然后从描写的角度和方法思考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手法;最后结合诗句分析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并指出其表达效果。

本诗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而行动变得迟缓。从描写的角度看,“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动静结合;“鸟语”是耳闻之声,“鱼行”是眼见之景,是感官上的视听结合。从描写手法上来看,以“乐”形容鸟的欢快,衬托环境的清幽,以“迟”写鱼游动的迟缓,其实是把诗人的心境投射到鸟、鱼之上,移情于景,用了拟人手法。诗句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注意分点作答,语言通顺。

四、【2020·湖南省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唐·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回忆了与老朋友曾经共饮的美好时光,以及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B.颔联,诗人借助“浮云”、“流水”这两个常见的意象,抒发了阔别十年的感慨。

C.颈联,点题,写相逢时的欢笑,开怀畅饮,把酒言欢,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D.尾联,笔锋一转,秋色中红树满山,令人留恋。表达与友人携手同游的愿望。

8.试赏析本诗中的对比手法。

【答案】

7.C

8.(1)首联每每出游宴饮必定扶醉而归的欢乐与相别后的黯淡对比,心中不觉黯然,让人生发出岁月不饶人的无限感慨。(2)颔联“一别”与“十年”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一别十年的伤感。让人产生世事沧桑,人生无定,岁月蹉跎之感。(3)颈联相逢时畅饮的喜悦与两鬓苍苍、青春不再的衰老之态相对照,一喜一悲,一正一反,对比强烈。

【解析】

7.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准确,情感不只有欢笑,还有老去无为的悲伤。颈联的出句又回到诗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他们也像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故选C。

8.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试赏析本诗中的对比手法”,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在江汉就曾经一起作客,每次相逢都是尽醉而还。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离别后如浮云飘流不定,岁月如流水一晃过十年。“一别”与“十年”形成鲜明的对照,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今日相见虽然欢笑如旧,可惜人已苍老鬓发斑斑。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他们也像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

五、【2020·浙江省杭州二中东河校区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二首①(其一)

(唐)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鞠②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③。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春去春来洞庭闹,白薠愁杀白头翁。

[注]①这首诗是769年春作者在湖南所作。②古时清明有蹴鞠、秋千等游戏。③楚地多枫,故钻火用青枫,与北方用榆柳不同。

9.“十年蹴鞠将雏远”中“将”意为________,“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一联中的“秦”“汉”借指_____________。

10.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论及这首诗:“全乎‘漂泊’之感。”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抒写这种“漂泊”之感的。

【答案】

9.带领(携带) 唐

10.(1)铺叙。首联为第二联做铺叙,“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左臂偏枯”,“双下泪”“左书空”如两个特写镜头,将首联漂泊病废内容具象化,表达诗人无依无靠,飘泊不知所归,流浪难与人语的悲凉气氛。(2)虚实结合。第四联为眼前实景,雁阵穿云北去,赶赴北国家园;四野人家也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南鸟北归有期,迁客返京无望;钻木取火,荆楚却用青枫,足见异地异俗。第五联为想象虚景,北方紫塞,楚中枫火,两两相隔,诗人之心禁不住飞到故都。长安的楼阁应掩映于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那奇瑰高峻的山河也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了。两联一实一虚,一动一静,诗人身处异乡,想念京华欲归故都之情含蓄深婉地表现出来,足见诗人构思之精妙。(3)融情于景。“春去春来洞庭闹”春水滔滔归向浩渺无边的洞庭,隔断了诗人的归路,春水也如大雁一样,能够如期回归,诗人却不得不淹滞湖湘,返京无计。(4)反衬。“旅雁上云归紫塞”春来了,去冬南来的雁阵又纷纷穿云北去,赶赴北国的家园,南鸟北归有期,迁客返京无望,反衬出作者内心的的悲伤。

【解析】

9.本题考查理解诗歌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所用手法,分析字的含义,分析这个字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①“十年蹴鞠将雏远”的意思是:十年来,在这人人蹴鞠的日子里,我携带着子女是一天比一天流落得遥远。所以“将”的意思是“带领、携带”。②“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的意思是:想呵,在这清明时节,那长安城里的一些楼台殿阁该都掩映在如烟的繁花丛里,而我们大汉君主的这偌大山河,则已闪耀在这片灿烂夺目的锦绣之中。汉主代指唐代宗,所以一联中的“秦”“汉”借指“唐”。10.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1)“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首联概写诗人苦于飘泊,年老病废的不幸命运,并启二联。“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第二联紧承首联,“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左臂偏枯”,“双下泪”“左书空”如两个特写镜头,将首联漂泊病废内容具象化,“寂寂”、“悠悠”两个叠词,更强化了诗人无依无靠,飘泊不知所归,流浪难与人语的悲凉气氛。茫茫人寰,无人可语,卧病在舟,飘荡无期,右臂残疾,左书难以成字,虽想停舟驻足,却又无岸可登,思前想后,诗人泪雨滂沱,心如刀割,此为近承。(2)北方紫塞,楚中枫火,两两相隔,山高水远,诗人之心禁不住越过千山万水,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都京华。长安的楼阁一定早掩映于阳春三月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吧?那奇瑰高峻的山河也早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了。诗人想念京华之深,欲归故都之切,在如诗如画的想象之景中淋漓尽致地渲泄出来,表达却又含蓄深婉,真切动人。诗人到底忘不了社稷和君王。第四联为眼前实景,旅雁青枫却给人以无穷想象的天空,景深因之加大;此联为想象虚景,烟花锦绣又紧扣节令,近远两景真幻交融,动静兼具,足见诗人构思之精密,技巧之高妙。(3)“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春水滔滔归向浩渺无边的洞庭,隔断了诗人的归路,举目皆茫茫白苹,更使白首诗人愁肠百倍,不能自持。“春”是节令的周而复始,“白”是色彩的比照烘托,两词叠用,极写诗人万般情怀。春水也如大雁一样,能够如期回归,诗人却不得不淹滞湖湘,返京无计;白苹虽有荣枯,尚能年年开花,诗人却盛年不再,衰落无成,然诗人偏又心系长安,不忘社稷,怎不愁上加愁呢?是景语也是情语,情因景生,情变景换。(4)“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春来了,去冬南来的雁阵又纷纷穿云北去,赶赴北国的家园;四野人家也纷纷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诗人从高下两个角度取景。紫塞,北地边关,诗人用此代北方的京华长安。南鸟北归有期,迁客返京无望,可谓人惭北鸟,更加反衬出作者内心的的悲伤。

【点睛】

鉴赏诗歌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知道每一句具体在讲什么;第二步是了解作者是如何写的,即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三步是掌握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其中第一步是基础。诗歌鉴赏题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侧重对诗歌内容的考查。要想在诗歌鉴赏题中取得高分,必须学会读懂诗歌。诗歌鉴赏选择题要想做对,也必须要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必须转变“轻读诗、重做题”的观念,沉下心去,反复咀嚼,多加品析,做到真正理解诗歌的内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