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老师的25句教育语录(90岁于漪老师获颁)

在日前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于漪老师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获奖啦!

从教67年,于漪老师一辈子都奉献给了三尺讲台,奉献给了基础教育事业。今天,随教育小微一起走近这位耄耋老人↓↓↓

于漪老师的25句教育语录(90岁于漪老师获颁)(1)

看采访

获奖后,于漪这样说:

于漪老师的25句教育语录(90岁于漪老师获颁)(2)

12月18日,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代表来北京参加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我感到非常光荣。

40年来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全面实现“两基”到高等教育的跨越发展,可谓人间奇迹。现在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让人振奋自豪。我亲历、亲见、亲为,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也是极大的受益者。

这次开会有个情况我没有想到,就是坐上了主席台。以前我来过人民大会堂,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受到表彰,都是坐在下面。这次坐到主席台上,特别感受到一种主人翁的地位。

党和国家把40年来各方面有贡献的人当作了主人翁,这是光荣又光荣的,我感到身上的责任和使命更重了。

的重要讲话让我重新认识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思考未来的道路。

新时代,我们要志存高远,满怀豪情,不怕艰难困苦,披荆斩棘向前进,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听故事

90岁的于漪穿着朴素的外衣,脸上永远挂着微笑,眼中眺望的是祖国的未来。这位耄耋老人用她不知疲倦的奋斗姿态践行着“让生命与使命同行”的铮铮誓言。

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

上世纪70年代,电视里直播了一堂于漪执教的语文课《海燕》。一时间,上海万人空巷,全国人民纷纷守在电视机,争睹她上课时的风采。仿佛在语文教师们的眼里,于漪老师就是教育界的“明星”。

于漪老师的25句教育语录(90岁于漪老师获颁)(3)

因为课上得好,于漪的每堂课都成了“公开课”,总数超过2000节。原崇明县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陆一听过于漪整整一年的语文课,发现她上课从不会讲重复的内容。“课文虽然一样,但面对的学生总有不同,就要认真备课。”这句话影响了陆一的一生。

于漪对于教育,有着热忱的追求。她总是说:“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也正因如此,改革开放之初,面对着动荡岁月中百废待兴的校园,饱经风霜的于漪毅然选择重返讲台。

“回归”的于漪以强烈的使命感潜心钻研语文课堂,以人民教师的初心和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推动着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她关于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等理念被写入国家课程标准,她“教文育人”的教育思想更对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于漪老师的25句教育语录(90岁于漪老师获颁)(4)

有学生曾做过这样一项统计:笔耕不辍的于漪至今已经发表过531篇文章、37部专著,还有100部合著及主编的作品。“不知不觉已经写过这么多文章了,这些大多数都是约稿,其中有两篇文章是我主动投稿的。”在于漪老师家里,她翻出两本当年的杂志,讲述了这两篇文章背后的故事。

《既教文,又教人》是于漪主动投稿给《语文学习》杂志刊发的文章。于漪说:“所有学科都应该以育人为目标,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读写能力获得扎扎实实的提高。”这篇文章推动了语文教育思想的变革,引发全国范围内语文性质观的反思。

上世纪90年代初,语文学科开始被工具性所左右时,于漪深入研究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再次主动撰文《改革弊端,弘扬人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该观点被21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所采用,在全国影响广泛,深层次地改变了语文教学的模式。

她的“教文育人”的思想,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构建了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理论,有力推动了语文教育由“语言——文字”型教育到“语言——思维”型教育这一划时代转变的实现。面对21世纪信息革命的时代,于漪的教文育人的思想又为语文教育提出了一条发展新路。

于漪老师的25句教育语录(90岁于漪老师获颁)(5)

新世纪,她还提出语文学科要“德智融合”,即要充分挖掘学科内在的育人价值,将其与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相融合,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学科主渠道、课堂主阵地,加强教师的育德能力,这与现在强调的学科核心素养完全一致,获得全国认可。

学生是可变的X,老师的任务是用敏锐的眼光发现他们的优点

于漪老师的25句教育语录(90岁于漪老师获颁)(6)

对于学生的“不懂事”,于漪是这么看的:“他们毕竟是不成熟的青少年,如果他们都懂事,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学习做事都很自觉,还要我们教师干什么?”于漪笑着说,“学生是可变的X,老师的任务是用敏锐的眼光发现他们的优点。”

于漪带教过77届的两个毕业班,原本底子薄弱的学生们竟然在毕业时100%考取了大学。也正因为此,于漪被评为了特级教师。于漪的教育秘密在于抓住班级里的“小干部”,引导大家传帮带互相学习。教材跟不上就学《共产党宣言》,这样在高考中大获全胜。

如今杨浦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伟,曾经在于漪老师的班级里学习了三年。2000年,王伟毕业后成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对于漪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于老师,不好意思我成为语文教师了。”原来,初中三年,王伟的作文从来没有被于漪收入过优秀学生作文选辑中。于漪老师回顾这件事,还立刻在《上海教育》上撰文《永远的遗憾》,反思自己要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并勉励王伟不断进取,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于漪老师敬畏教育事业、尊重学生的精神让我终身难忘。”王伟说。

于漪认为,课堂不是教师锻炼的场所,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她反对教师“一言堂”,倡导将“我讲你听”式的线性教学结构,改为网络式、辐射性的互动教学。而且老师不是仅关注学习好的学生,而是面对所有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发光体。

一名学生回忆说,在教《卖油翁》时,于漪准备了一枚铜钱,当讲到卖油翁“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时,她出示了这枚铜钱。学生们都没见过铜钱,不知道铜钱方孔有多小,自然也无法形象直观地体会到往铜钱孔沥油有多难,也就无法明白欧阳修笔中老翁的技艺有多神妙。而于漪的这一小举动,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学生边听边看,既领会了“沥”字之妙,又惊叹老翁的绝技,充分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于漪老师的25句教育语录(90岁于漪老师获颁)(7)

对于形形色色的培训班和教育中的“抢跑”现象,于漪感到很不安。她认为,那些超前学习赚的是家长的钱,害的是孩子的青春。“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机械学习能够解决的,教育需要耐心、需要等待。”于漪说。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有一年大年初二,记者到于漪家采访。一开门,满屋子的学生好不热闹。于漪喜欢跟年轻人在一起,为他们搭建成长的平台,是她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所有年轻教师来我家请我给他们的新书作序,我从不拒绝。现在的年轻人想要成长、要出头,真是不容易啊,我们要拉他们一把。”于漪对记者说。

于漪老师的25句教育语录(90岁于漪老师获颁)(8)

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了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组成培养的三级网络——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

在她的发掘和培育下,一批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并形成了全国罕见的“特级教师”团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她先后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共“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涌现出了一批像程红兵、陈军、陈小英、王缨、谭轶斌、朱震国、黄荣华、费秀庄、陈爱平、兰保民、孙宗良等教学能手。

于漪有句名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这个职业,寄托着她一生的追求与热爱。

近年来,于漪老师每年都准备一本专用的挂历。挂历上,几乎每一个日子都画上了圈。在许多个格子里,她要画两个甚至更多的圈。但这远不是全部。

退休后她逐字逐句审阅了全部12个年级的上海语文教材和教参。至今她有时上午要听4节课,下午开展说课、评课。前不久她腰椎骨折,上任不久的杨浦高级中学党总支副书记俞雪飞去看望她。于漪说:“我是一名党员,如果党组织有什么需要,作报告或参加组织活动等,请随时告诉我,没有任何问题。”

杨浦区教育局人事科负责人吴瑜很是感慨,至今90岁高龄的于漪仍主持着上海市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的工作,同时还担任着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四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的重任。

复旦附中语文教师黄荣华至今还记得,2006年,于漪邀请黄荣华作为“编外人员”加入她的名师基地学习。“于老师听了所有学员的课,每次评课的角度都别致新颖,十分细致。一年评课下来,于老师的评语就是一门‘教育学’。”黄荣华说。上海市育才初级中学校长马玉文也说,每次遇到于漪老师,她总是会亲切地追问道:“小马呀,最近怎么样,多写点文章、多看书。”马玉文坦言:“于老师的关注就像是一双温柔的手,推动着我们前进。”

于漪老师的25句教育语录(90岁于漪老师获颁)(9)

作为一名非师范类毕业生,曹杨二中语文教师金薇起初并没有意识到语文学科与学生德育教育的相关性。在加入了于漪老师德育基地后,于漪指导她如何上好一门公开课,连板书怎样设计、书写这样的细节都不放过。“喜欢到于漪老师的班级中来,也害怕来。于漪老师的课有‘源头活水’,引领青年教师不断成长。”

读格言

关于教育

◆ 办教育、办学校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万米赛跑,要有勇气,有毅力,向着理想的目标奔跑。

◆ 教育是给孩子的心灵滴灌知性与德性的。知性是孩子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德性是其做人的底线。二者在课堂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不是外加的、分离的。

◆办学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战略的制高点上、与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上。

关于教师

◆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 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

◆ 我这一辈子有两把尺,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在这种“比”和“量”的过程中,我总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总能学到别人的长处。

◆ 一辈子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个“格”不是用量化来衡量的,而是国家的要求、人民的嘱托。

◆ 教师的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学历只说明你的受教育程度,在岗位上是要有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

◆ 教师对学生的作用,绝对不会是零。教师这个工作无时无刻不是你世界观、人生观的亮相。

◆ 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的,教师的价值是在学生身上体现的。

关于学生

◆ 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品,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一定要目中有人,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 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 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 把学生当做被动的人,实质上还是目中无人。

◆ 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目光来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开窍,会飞快进步,茁壮成长。

关于教学

◆ 教育事业真是遗憾的事业。我教了一辈子的课,一辈子没有上过一堂十全十美的课。

◆ 我不断地反思,我一辈子上的课,有多少是上在黑板上的,有多少是教到学生心中的。

◆ 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

◆ 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里高高升起。

◆ 教育界有一个比喻,“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不太同意。知识会老化,知识结构须更新啊!学生是活泼的生命体,不是简单的“容器”啊!课堂里没有时代活水流淌,能与学生心灵碰撞、能使学生感奋吗?

◆ 课不能只教在课堂上,只教在课堂上就会随声波的消逝而销声匿迹;课要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萌芽、开花,成为他们良好素质的基因。

◆ 备课要目中有人,所有的学科都是为了育人。育人是大目标,这是教育的本质。

◆ 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