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口谁站岗(路旁一万多人站岗)

一、天平倾斜

如果从总体上来讲,朝鲜交战双方打了一个平手,那么就是因为,战争的中后期战场上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中朝方面的变化。

对战局变化十分敏锐的毛主席曾自豪与信心十足地宣布:

“我们过去打了二十几年仗,从来没有空军,只有人家炸我们,现在空军有了,高射炮、大炮、坦克都有了。今年(1953年)夏天,我们已经能够在一小时内打破敌人正面21公里的阵地,能够集中发射几十万发炮弹,能够打进去18公里。如果照这样打下去,再打它两次、三次、四次,敌人的整个战线就会被打破”,“汉城就可能落入朝鲜人民之手”。

我们的对手李奇微在回忆录中也证实了他的士兵挨猛烈炮轰的情况:

“1952年9月的某一天,有4.5万余发炮弹落在第八集团军的阵地上。10月份,在联合国军防线上创造了一天落下9.3万发炮弹的纪录。”

马路口谁站岗(路旁一万多人站岗)(1)

美军第七师师长讲得更加明白:

“在最后的几个月里,我损失的人员比威斯特摩兰(越南战争中美军统帅)在越南战争中,除泰特(进攻战)外的任何阶段,损失还要快。”

可不是,在9年的越战中,美军一共伤亡21万人,平均每年2.3万人,而在3年的朝战中竟达14万人,平均每年4.6万人。联想1992年美国率多国部队介入索马里内战,遭到反击,仅因死亡18人就掉头撤兵,这10余万人的伤亡如何了得?

枪炮固然重要,弹粮更是生命。及至1953年2月,志愿军全军已储足了12万吨的弹药和可供全军食用8个月的粮食。缺弹少粮的窘迫一扫而光,人民军队如虎添翼,正可一展宏图。中国学者说:1953年中国的军事力量是最强的,所以还想打一仗。这一判断也可以从我方领导人的讲话中得到印证。

马路口谁站岗(路旁一万多人站岗)(2)

把朝鲜战场当做练兵大学校的毛主席说:

“如果明年(1954年)再打一年,全部陆军都可以轮流去训练一回。”

1953年7月,毛主席也对苏联驻华大使讲:

“从纯粹的军事观点来看,大致用一年的时间继续打击美国人,以占领沿汉江更为有利的边界,是可以的。”

签署停战协定后,彭德怀也不无遗憾地感叹:

“当时我方战场组织刚告就绪,未充分利用它,给敌人以更大打击,似有一些可惜。”

求战的心情说明志愿军已走出武器装备落后和运输供应困难的低谷。如有必要,它还可以给美军更沉重的打击。

马路口谁站岗(路旁一万多人站岗)(3)

二、笑在最后

为什么志愿军最终能扭转劣势,取得胜利?毛主席总结为:

“我们的经验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个比较正确的领导,就可以用我们的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

如果作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找到以下的制胜因素:

(一)军民旺盛的抗敌意识

我们是在家门口御敌,而美军则是远涉重洋,来干预一个亚洲国家的内战,支持一个独裁和腐败的李承晚政权。这一基本事实就决定了我们事业的正义性。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义无反顾!

马路口谁站岗(路旁一万多人站岗)(4)

在那像烈火一般燃烧的日子里,“最可爱的人”家喻户晓;“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歌曲唱遍大江南北;捐款捐物的声浪此起彼伏;报名参军的人络绎不绝,人们打趣说,选兵比选女婿还严。在前线,志愿军浴血奋战,出现了多少黄继光、邱少云、杨连第、张积慧式的英雄。志愿军战士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连敌人也惊讶不已:

“对中国军队在韩战中表现出来的战胜困难的勇气、视死如归的气概和精明有效的战术,我是非常钦佩的。”

“155毫米的炮弹呼啸着落在中国人的集结地区。但是,中国人并未就此罢休。他们冒着陆战队的炮火源源而来,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使陆战队肃然起敬。”

“更始料不及的是,我们越是轰炸,越是增加了你们(中朝)部队的士气。轰炸看起来是对我们的政治支持,但实际上也帮了你们的忙。你们的士气不仅上去了,还多了一个攻击我们的理由。”(被俘美军师长迪安)

马路口谁站岗(路旁一万多人站岗)(5)

“我当了一辈子兵,同德国兵、中国兵打过仗,也看过美国兵、苏联兵打仗。我看最优秀的还是中国兵,我赞赏他们。”(英军将军,曾被俘)

对于志愿军战士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也许被俘的爱尔兰准将描述得最为精确:

“最令我吃惊的一幕:他们那些志愿军,前面的士兵就此倒地、翻滚、平扑,为后面攻击的战友挡住烈火:上帝!我是说他们竟然用人当防火墙。这样的部队天下谁见过?我的士兵到此时真的被震撼了!他们自动举手投降,一片一片的。”

“虽然已被战争拖得精疲力竭,许多情况下甚至没有足够的食品,但是北朝鲜人面对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差异,仍然挺了下来。”

“勇猛果敢、充满必胜信心的战士所产生的力量错觉,从来没有像北朝鲜军队在1950年夏天所表现的那么充分。”

马路口谁站岗(路旁一万多人站岗)(6)

既然无法解释我军为何如此之英勇,无法解释装备精良的美军为何“遭受了军事史上最惨痛的失败”,某些美国人就求助于“人海战术”的谰言,说什么“只靠人数(有些士兵甚至没有武器),众多的中国军队可以威胁和占领几乎任何防御阵地”。你能相信志愿军战士空着双手上战场吗?只凭血肉之躯、人数众多,就能抵挡住飞机、坦克的进攻?

更有诉诸歪招者。汉城的韩国战争纪念馆中即有一幅战场油画,画的是:“共产党用铁镣把士兵固定在战壕内,所以士兵只好拼命。”天哪,想象力真够丰富但荒唐可笑之极!

觉悟的人民也会运用智慧,想出许多办法来对付敌人。其中最令人赞叹不已的恐怕是对空警戒哨。毛主席曾兴致勃勃地向政协委员们介绍道:

“战争的头一个月,我们的汽车损失很大。怎么办呢?除了领导想办法以外,主要是靠群众想办法。在汽车路两旁用一万多人站岗,飞机来了就打信号枪,司机听到就躲着走,或者找个地方把汽车藏起来。同时把汽车路加宽,又修了许多新汽车路,汽车开过去,畅通无阻。这样,汽车的损失就由开始时的40%,减少到百分之零点几。后来,地下仓库修起来了,地下礼堂也修起来了,敌人上面丢炸弹,我们在下面开大会。”

马路口谁站岗(路旁一万多人站岗)(7)

我们乘坐的汽车,车灯时亮时灭,兼程而行。公路上,每隔两三公里即有一个对空警戒哨。敌机一临空,他们就鸣枪告警。就像中国古代在长城上用烽火报警一样,枪声阵阵往下传。毕竟声音传递的速度快于飞机的飞行。因此,美机每到一地,地面上总是漆黑一片,而在飞机攻击不到之处却是欢腾的车流。汽车爬到高处,回头看后面的车队,只见黑暗中一个亮点接着一个亮点,犹如一条金龙游行于大山之中,蜿蜒数十公里。如果不是战争环境,这倒是一幅赏心悦目的汽车夜行图。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配合英雄的志愿军司机,同世界头号空军强敌玩着捉迷藏游戏的群众,其中大部分是朝鲜的妇女和老人。他们日歇夜作,甘冒生命危险,为运输队护航。正如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丁国任所说:

“朝鲜人民吃苦耐劳。战争期间,男子都上了前线或在工厂生产。所有田间劳动和后勤支援都由妇女担当起来。她们的作用超过了半边。

三、战线何在?

怎样确定军事分界线,也就是在什么地方停战,成了谈判开始后的矛盾焦点。我方建议以三八线为界。这是一个政治考虑。战前,南北朝鲜就以三八线为界。讨论军事分界线时,双方战场上的接触线也在三八线前后。恢复和平,回到三八线,合情合理。

马路口谁站岗(路旁一万多人站岗)(8)

况且1950年7月10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明确宣布:美国所以作战“只是为了恢复北朝鲜入侵之前的大韩民国原状”。同年10月初,美军进抵三八线时,许多国家和美国人士曾反对美国继续北犯,称联合国“制止侵略”的目标已达到。中国也提出严正警告: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将不能置之不理。12月,战局反转,我向三八线进军时,一些国家也希望我不越过三八线。可见这是一条世界公认而又十分敏感的政治界线。美国人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不过是地图上的一条纬线,对停战没有效用。按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说法,它是一条“根本不存在的想象出来的线”。那么,美国人想在哪里停下来呢?

1950年7月27日,美国在谈判桌上提出了在海空战线和地面战线之间建立军事分界线的十分荒谬的主张。原来他们脑子里不是一条而是两条战线。他们无法否认地面战线就在三八线前后,但他们还想着一条远在鸭绿江和图们江的海、空战线,于是提出:从朝鲜西海岸到东海岸画一条以弧线与直线相连接的线,作为双方的军事分界线。这就是说,要中朝军队从当时的阵地后退38-68公里,将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拱手送给美方,作为对其海、空优势的补偿!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懂得,地面战线是陆、海、空军联合作战的结果。连小学生也知道,陆地是人类生存的主要空间。你的飞机再厉害,难道就不着陆?你的兵舰再大,难道就不靠岸?这种海空优势地面补偿论,说得好听一点,是谈判桌上的漫天要价;说得难听一点,就是敲诈勒索。那时,美国国务卿、国防部长和高级将领在国会作证时都主张在三八线结束战争。国务院顾问凯南同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马克立在私下会谈中,也主张各自回到战前的位置。但反对在三八线恢复原状的强硬派(美军司令麦克阿瑟之流)最终仍占上风。那么,出尔反尔的美国人拒不接受三八线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马路口谁站岗(路旁一万多人站岗)(9)

有人解释说:一、美方当时在三八线以北所占土地远多于中朝方面在三八线以南占领的土地,所以不愿把好处让出来;二、美方还想打下去,有把握取得战场上的主动,好处还在后头。这种捧场,恐怕连美国人也不敢领受。美国谈判代表就在会上公开讲,三八线上他们无险可守,所以要把军事分界线划在中朝部队后方,以确保防御阵地和部队安全。荒唐之极!难道中朝方面就不应确保自己的防御阵地和部队安全?恐怕还是他们的司令官李奇微说得更加透彻:

“如果把我们的部队撤至三八线,并且沿着这条根本无法防守的线来部署兵力,那将无异于投降。”

然而,李奇微会承认1945年朝鲜半岛南北划界时,美国已经投降过一次了吗?这条可诅咒的三八线难道不是美国自己向苏联提出来的?

双方的立场南辕北辙,无法协调。理屈词穷时,美方代表就扬言: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继续辩论。8月22日,美机轰炸开城中立区内的我方代表团驻地。我通知对方,停开会议。谈判于是中断,双方回到战场上重见高低。

马路口谁站岗(路旁一万多人站岗)(10)

美国人所谓的继续辩论就是发动8月份的夏季攻势和9月份的秋季攻势。这是美军发动的全线大规模进攻,包括使用大量坦克进行“坦克劈入战”。配合秋季攻势,美国空军加紧实施空中“绞杀战”,企图以狂轰滥炸阻断中朝的兵员调动和弹粮供应,妄图置我们于死地。他们气势汹汹,想报复从鸭绿江败退之仇。结果是:他们损兵折将15.7万人,只向前推进了?64平方公里,而我方补给仍源源不断运往前线。当时,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讽刺说,“用这种战法,李奇微至少要用20年的光景才能到达鸭绿江”。于是,他们不得不快快地回到谈判桌上。

错过了领受美军夏、秋季攻势的机会,但亲历了“空中绞杀战”——美国空中优势的代表作,对它是什么货色,又是怎样垮在中朝两国手里的,还有点发言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