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不取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一介不取

成语故事:一介不取


【原文】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1)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批注】

(1)介:野草,音“借”。比喻微贱的东西。

【故事阐述】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

三岁时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

孟母非常疼爱他,曾经为了替儿子找一个合适的读书环境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堂附近。

孟子稍大一点,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以此劝诫孟子勤奋读书,否则将会像那块半成品的麻布,变成无价值的废物。

一介不取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一介不取(1)

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孟子长大后,拜在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下。

学成以后便周游列国,宣扬他的“仁政”思想。

老年后在家乡兴办学校,广收门徒,著有《孟子》一书。

本文中提到:有一次,弟子万章问孟子说:“我听说伊尹以厨艺来求得汤任用他,有这样的事吗?”

孟子说:“不是这样的。伊尹在莘国的郊野刻苦耕种,并且奉行尧舜的道理。如果不合尧舜的正道公义,就是把全天下当俸禄送给他,他也会不屑一顾。纵使眼前有四千匹马送他,他也不会看一眼。只要是不合正道公义,即使一支微不足道的小草,他也不会随便拿给别人或拿别人的。”

一介不取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一介不取(2)

“一介不取”这句成语就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用来比喻人的操守非常清廉。

【讨论】

1、你认为伊尹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2、当你的利益与伦理道德冲突的时候,你会选择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或秉持道德操守,不会随波逐流?为什么?

3、君子为人处事一介不取,操守清廉;小人见利忘义,贪得无餍。你如何去理解与面对这样不同的两种人,请说出你的看法。

【造句练习】

例:他为官清廉,一介不取,还常拿出自己的薪水救助贫困,所以当官二十年仍是两袖清风。

例:一个真正的好人都是清心寡欲,安分守己,不合正义公理的事不做,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真正做到“一介不取”。

【相似成语】

临财不苟

【课后时间】

连连看,配对正确的成语:

一毛◎ ◎两断

一刀◎ ◎贯之

一目◎ ◎呵成

一气◎ ◎不取

一曝◎ ◎十寒

一丝◎ ◎不拔

一以◎ ◎十行

一介◎ ◎不茍

参考答案:

一毛不拔

一刀两断

一目十行

一气呵成

一曝十寒

一丝不茍

一以贯之

一介不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