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怎么样才能有出路(前途无量和没出息的大学生)

转眼间,5月份了。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接下来,分别与就业将成为大学生们的主题!

其实,在大学期间的行为,基本上已经决定了大学生们的未来!今天,咱们就盘点一下那些前途无量和不可救药的大学生,都是有哪些特征!看看,你是其中的哪一类?

大学生毕业怎么样才能有出路(前途无量和没出息的大学生)(1)

先说说前途无量的大学生有哪些表现吧?

第一,有独立的思维方式

第二,有丰富的业余生活

第三,过硬的专业素养

第四,强大的执行能力

第五,对事情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有独立的思维方式,拥有属于自己的判断,是任何一个成大事的人都需要有的基本素质。丰富的业余生活是给人经历和体验!专业素养,这个是很基本的,把自己该学的东西学好,学精,才能在这个行业做出一番天地!强大的执行力,这是一切好的思想变成现实的根本。另外,出了大学并不代表结束,而恰恰是开始。保持求知欲和好奇心,不断的学习进步,注定能成就一番大事。拥有这些特征的大学生们,注定前途无量!

那么,哪些大学生注定没出息呢?

没出息的表现1:自身能力不够,还挑三拣四

没出息的表现2:做事墨迹、拖延,还不爱学习

没出息的表现3:遇事就找借口,不思进取,喜欢自我否定

之前,有人说,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大学生太多了。其实,主要原因不在这个,而是大学生的本身的质量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很多人都有,但是,并不代表不能改善。有意识的去进步,改掉自己的坏习惯,还是能够取得成功的!但是,在这之前,想要有出息,几乎不可能。

行测备考—数量关系之等差和等比数列

自测练习 【例题1】{an}是一个等差数列,a3 a7-a10=8,a11-a4=4,则数列前13项之和是( )。

A. 32 B. 36 C. 156 D. 182

解析:从题目中已知的条件可以看出,此题需要使用中位数的公式,及级差公式。根据级差公式我们可以得出a11-a4 =a10-a3=4;所以可得a7=12,再利用中位数求和公式,所以可得S13=a7×13=12×13=156,选择C选项。

技巧点评

等差、等比数列问题是较为基础的题型,也是考生最容易掌握的题目,把握等差等比数列问题,关键要求大家掌握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牢记基础公式,灵活运用中位数、平均数,快速解题。

公式介绍

等差相关公式: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和=(首项 末项)×项数÷2=平均数×项数=中位数×项数 等差数列项数公式:项数=(末项-首项)÷公差 1

等差数列级差公式:第N项-第M项=第N 1项-第M 1项=(N-M)×公差

等比相关的公式: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和=首项×(1-公比n)÷(1-公比)

【例题2】某成衣厂对9名缝纫工进行技术评比,9名工人的得分恰好成等差数列,9人的平均得分是86分,前5名工人的得分之和是460分,那么前7名工人的得分之和是多少?( )

A. 602 B. 623 C. 627 D. 631

解析:根据题意我们可知此题可以利用中位数求和的公式进行解题。题目中先给了9名工人的平均分为86,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前9个人分数的总和为 86×9=774,那么根据中位数求和的公式,可以得到第五个人的得分为744÷9=86;前5名工人的得分之和是460,那么第三个人的得分为 460÷5=92,由此可知第四人的得分为86 (92-86)÷2=89,那么前七名工人的得分之和为89×7=623.由此可知选择B选项

【小结】此题的关键就是使用中位数求和的公式,不断的推出我们的所求。

总之,等差、等比数列及其相关知识是行测数量关系考试中的基础题型,大家必须牢牢掌握此类题型,牢记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考点,灵活运用中位数、奇数求和等特性,掌握常见题型。

整体上来看,近义词之间的差别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意义、色彩、语法等几个主要方面来进行辨析。具体来说,意义方面包括词义程度的轻重、词义的侧重点和词义搭配的范围;色彩方面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语法方面主要从词性的功能上分析。

首先我们从意义方面的词义程度的轻重这一知识点来研讨一下近义词辨析。

词义程度的轻重:不少近义词所表示的事物在内容上、概念上差不多,但程度上有明显的轻重分别。如:故意、蓄意,均有存心、刻意、有意识地的含义,但是从程度的轻重上来说,故意的语气较轻,蓄意的语气较重,例如:故意伤害、蓄意谋害。再如:信任、相信,相信是认为正确或确信而不怀疑,程度轻。信任指相信而敢于托付,程度较深。

一、申论概述

申论是借鉴我国古代的策论考试形式和西方国家公务员的阅读理解测试、文件起草形成的考试测评方式。它是一种典型的能力测试,申论截取了行政决策过程设计,在具体写作技巧上可以分为:发现问题与问题诊断、政策目标确定、政策方案设计、方案评估优选、决策追踪与政策修正等方面。

二、客观性命题及其要求与意图

(一)命题要求

阅读理解的任务:完成对材料两个层次的理解:抽象层次和具象层次。首先,具象理解:问题的具体内容、具体表现是什么,即发现问题;其次,具体层次理解的基本手段是找关键词(关键句),进行勾画、批注;此外,具体理解方法原则: A,首尾句原则 ;B,关联词原则,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关联词出现的地方往往是关键信息出现的地方;C,观点性原则,阅读申论材料时要着力把握其基本观点,因为观点就是主旨。因此,与表达观点密切相关的词,如经调查、资料显示、反映出、看出、告诉、据报道、据分析、强调、指出、认为等等就是关键词;D:结论性原则:找出文章结论性的语言。

(二)命题意图

申论截取了行政决策过程设计,在具体写作技巧上可以分为:发现问题与问题诊断、政策目标确定、政策方案设计、方案评估优选、决策追踪与政策修正等方面是一种典型的能力测试,通过对现实行政决策过程的模拟,通过阅读材料和作答考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及写作能力。

三、应考者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训练

(一)思考性的评判阅读

1. 申论的思维逻辑是问题思维。(1)能够发现问题(对问题和问题的具体表现)能够认识;(2)能够分析问题(产生原因、造成结果);(3)能够总结问题的本质、现象背后的规律、事理;(3)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4)有运用语言分析问题、阐述问题的能力,有能够说服他人,推行政策的能力。

2.申论的思维心态是积极心态 。积极心态是不回避问题、不否认矛盾,同时又着眼于解决问题,消除矛盾,积极心态不同于回避心态和悲观发泄心态。

3. 申论的思维特征。(1)归纳总结性思维,归纳总结性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零散到条理的逻辑过程;(2)实践性思维 ,实践性思维就是要有具体性、针对性、可行性;(3)辩证式思维。此外,申论中辩证法有三个理论很重要:一是“两分法” ;二是“对立统一” ;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理性化的文字表述

理性化的文字表述基于对材料的良好理解和分析。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具体的写作表达过程如下:(1)理解问题(归纳概括材料):包括具象理解和抽象理解(2)分析问题:原因及后果(3)解决问题:提出政策方案 (4)阐述问题:表述思想观点。

申论的结论是经过论证之后,对论点正确性得出的结论。结论一般放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多数文章的结论用一、二个自然段,结论部分一般包括两层:一层是归结全篇,强调和深化主题(论点);一层是抒发感慨或发出号召等。结论部分的内容,不在多,而在精,关键是情深意切,言简意赅,给人留下回味和联想,这也是申论写作技巧的关键部位。

总之,申论的考察最终是要看一个考生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并且有解决问题的足够能力。申论的备考之路还很长,只要大家努力,勤能补拙,一定可以得到满意地成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