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大吼大叫失败的教育(娃不听话来吓一吓)

对孩子大吼大叫失败的教育(娃不听话来吓一吓)(1)

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长会非常的糟心和心烦,除了和孩子大吼大叫之外,家长惯用的一个招数就是吓唬,还会夸大结局,这种方式通常屡试不爽。但吓唬孩子真的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或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吗?

朋友小A从小就特别害怕毛茸茸的小动物,别的女孩儿见到可爱的小猫、小狗都喜欢得不得了,可是小A却从心底感到恐惧和害怕。而且她身边的朋友总结发现,小A害怕的毛茸茸的动物还很具体,那就是长毛的动物。

比如同样是狗,小A看到萨摩就害怕得走不动道,而看到斗牛犬则完全没有这种感觉。猫也一样,一般的猫她看到了都要大呼小叫的,可唯独在很多人眼中“非常丑”的斯芬克斯无毛猫小A却能接受。

不明真相的人都说小A有品位,喜欢高档猫,可是小A却无奈地摇摇头表示,其实她也谈不上喜欢,只不过是不害怕而已,和“长毛怪”比起来,秃一点的动物看上去会更安全些。

对孩子大吼大叫失败的教育(娃不听话来吓一吓)(2)

其实,这个阴影“长毛怪”已经在她心里住了很多年了。

回忆起小时候,妈妈在哄她睡觉的时候总是用长毛怪来吓唬她,每当小A不听话,在床上滚来滚去不肯睡觉,失去耐心的妈妈就会和她说:“窗外趴着一个长毛怪,专啃不睡觉的小孩。”吓得小A赶紧闭上眼睛,有时候即使睡不着也不敢睁开。

妈妈看到这种办法有效,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却不知道她无意间编造出来的谎言,已经形成一种不好的心理暗示,深深地扎根在小A的心里。

日常生活中,家长或因缺乏耐心,或因疲劳所致,常常采用吓唬这种廉价而直白的方式来应对“胡闹”的娃,而且全国的通用话术都差不多。如“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警察叔叔就在外面,不好好吃饭就把你抓走!”“你再这样闹下去只能关进小黑屋!”“大马猴盯着你呢,你就作吧。”

吓唬这种方式效果立竿见影,对小孩子特别好用,所以家长很喜欢这种“拿来主义”,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危害性,更何况家长本身也是被这样吓大的,所以并没有觉得有何不妥。

对孩子大吼大叫失败的教育(娃不听话来吓一吓)(3)


恐吓式育儿,其实是父母教育上的偷懒行为,它会造成两种效果,但哪一种都不理想。

第一种:小孩子识破家长的“阴谋诡计”,看穿了家长惯用的教育伎俩,非常厌烦家长使用这种吓唬式的方式来恐吓自己、控制自己,感到自己被强迫做事,因而对所要执行的事情感到厌烦

比如家长爱用吓唬的方式逼迫孩子写作业,他就会对写作业这件事表现出比以往还要强烈的反感情绪。

第二种:孩子表面服从,但内心却种下了恐惧的种子。换句话说,孩子还是被迫服从,他在家长编造的各种光怪陆离的“吓人世界”中,孩子早已迷失了自己,尤其是对小孩子来说,他往往还不具备分清现实和虚幻的能力,经常中招。

家长总爱用吓唬这种方式来“引导”孩子做事,潜在的危害还是很多的。简单粗暴的吓唬,短时间内看效果不错,从长远来看却容易让孩子变成习得性恐惧,得不偿失。经常被吓唬的孩子,心中总有一处“软肋”,遇到相似的情景就会自我催眠,感到紧张、焦虑、不安、恐惧。

有的还会伴随生理上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抽搐,影响睡眠质量,总爱做噩梦,大多还都是连续的。恐惧情绪长期滞留,会影响儿童内分泌,可导致幼儿发育减缓,还可能影响到娃的语言能力,甚至因此患上心理疾病。

对孩子大吼大叫失败的教育(娃不听话来吓一吓)(4)

在学习上可能这样的孩子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能力“慢半拍”的现象,这些并不是孩子天生笨,还真有受家长吓唬而一蹶不振的成分在里面。

很多长大后反社会人格的出现,就是小时候被惊吓刺激过度,失去了对新鲜事物的接纳度和好奇心,变得恐惧易怒,多疑善变,面对刺激也不知道如何合理地去化解,人际关系紧张,自己也失去了主见和探索精神。

可见,家长有时候轻飘飘的一句“吓唬孩子的话”,可能会因此深埋孩子心间,并成为一生的阴影挥之不去。


不吓唬孩子,那家长要怎样教育呢?

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上,自身能力有限,很容易被家长给吓到。当父母用言过其实的东西来描述场景时,一旦和孩子的想象碰撞出火花,那孩子会感到万分害怕和无助。不吓唬孩子,那要怎样帮助孩子呢?试试这样做!

1、提示孩子避开危险

在安全教育这方面,很多家长吓唬孩子的初心是为了规避生活中的风险,比如不让孩子玩火,刚做好的饭太烫不能吃等。初衷是好的,但是说出来的话就变味了,全成吓唬了。

家长要耐心地和孩子说明各种危险情况,并在父母的陪同下“预先演练”,如果孩子就要碰刚做好的稀粥,那家长不妨就先盛出一点点来,让孩子试着碰一下,让他记住这种疼痛的感觉,下次就不敢了。

对孩子大吼大叫失败的教育(娃不听话来吓一吓)(5)

同时要和孩子解释清楚,爸妈不让你碰这些东西,是怕你受到伤害,也要用期待的眼光告诉孩子,有一天你自己能规避风险了,父母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督促你,看着你。让孩子在感受到信任与爱的同时,能自觉远离危险,而不是脑补出各种被吓唬的恐怖画面。

2、理解孩子的感受

理解万岁,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不要觉得他小不懂事,其实孩子也很会看脸色的。如果出现了让孩子害怕的事物,家长最忌说“你怕什么怕?它会咬你吗?”,或者“这都是假的,你不用这样害怕的”。

家长说的的确是事实,但是却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在家中眼中平淡无奇的东西,可能在孩子心中却是一个未知的、巨大的“黑洞”,因为不了解而感到恐惧这很正常,但家长却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反问的方式最伤人。

父母要改进的是,理解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父母始终和他站在一起。如果害怕黑暗那就找个玩偶陪伴一下,或者偶尔放弃原则,陪孩子睡一两天,而不是责问和漠视,这样做才能帮孩子驱逐掉内心的“恶魔”。

3、教会孩子“直面恐惧”

小明总说怕一团模糊的东西,说的妈妈都感到害怕,爸爸比较有办法,让孩子干脆把害怕的东西画出来。这倒是让小明有些为难了,他边涂边画地勉强完成了大作,其实也看不出什么东西来。爸爸拿起来煞有介事地表示,这是一只猫啊。看小明一头雾水,爸爸进一步引导,牵强附会地指出哪是眼睛、哪是尾巴等。

在爸爸的描述下,小明也认定他害怕的是一只猫。爸爸则再次发挥想象,“引导”孩子说你看这是只老猫,已经明显跑不动了,对任何人都无法构成威胁,小明信以为真,非常高兴,从此后再也没害怕过所谓的“一团模糊的东西”。让抽象化的东西明晰起来,再因势利导破除孩子心中的恐惧,这就是直面恐惧的一种办法。

最后,别让家长轻易的吓唬吓掉了孩子的“胆量”,正确养育有很多种方式,吓唬却是要最先被排除的一批,你说是吗?

我是糖果妈妈,是一名高级育婴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帮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烦恼与困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