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英烈故事(红色故事四五)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修从涛

每年清明时节,济南高新区遥墙街道鸭旺口村东南角的李敬铨烈士墓,都会迎来数批的扫墓学生。附近的中小学会组织学生们来为李敬铨烈士扫墓,向他敬献花圈,追忆其生平事迹,开展爱党爱国教育。

李敬铨烈士墓是济南高新区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被列入济南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石栏环绕,苍柏挺立,透过李敬铨烈士墓的碑文,仿佛还能倾听到近百年前那段激荡壮烈的故事。

红色英烈故事(红色故事四五)(1)

红色英烈故事(红色故事四五)(2)

领导工人运动

李敬铨,鸭旺口村人,原名李国栋,生于济南奎文街,小学毕业后曾就读于济南师范讲习所。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李敬铨受新思想影响,积极投入济南各界组织的反帝爱国运动。

1923年,青岛大康纱厂来济南招收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学生,用以培训工师。时年19岁的李敬铨应招进了青岛大康纱厂,任粗纱工师。

大康纱厂是日本资本家开办的工厂,厂里的工人直接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压和剥削。李敬铨等学生出身的工人,亲身经历过五四爱国运动的洗礼,现又目睹和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和欺凌,对帝国主义充满仇恨。他们在工人间组织活动,积极酝酿反抗斗争。

1924年,青岛的中共组织负责人邓恩铭到大康纱厂开展工作,李敬铨等人是第一批同党组织积极接触的工人。他们根据党的指示,学习胶济铁路总工会的经验,在工人中间积极地开展宣传活动,并于1925年3月,秘密建立了大康纱厂职工会,李敬铨被推举为负责人之一。

然而,工会的活动遭到了日本警方的清查。4月19日,李敬铨等人组织全厂4000多名工人举行大罢工并游行示威。在大康纱厂的影响下,“内外棉纱厂”、“隆兴纱厂”也接着举行了罢工,罢工队伍骤增到13000余人。

青岛纱厂工人的联合罢工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全国各地的罢工浪潮此起彼伏,中共中央、全国铁路总工会派代表赴青岛慰问。经过22天的斗争,迫使厂方答应了改善工人待遇等5项条件,罢工取得胜利。

5月29日凌晨,日本帝国主义勾结反动军阀政府,派兵包围了大康、内外棉、隆兴3个纱厂的工会办事处,打死工人8名,打伤17名,逮捕李敬铨等72名工会干部,制造了震动全国的“青岛惨案”,进而引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

慑于全国人民的压力,军阀当局于7月1日将李敬铨等6名工人代表释放。李敬铨于被释放当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组建济南特委

1925年秋,李敬铨被党组织派回到他的祖籍历城县搞农民运动。后又因工作需要,李敬铨又被调回青岛搞工人运动。李敬铨再次回到青岛后,反动当局跟踪盯梢很紧,工作受到很大的限制。于是,党组织复调他去济南搞工人运动。

1928年底,因王用章等叛变,中央山东省委遭到破坏,邓恩铭、刘兆章、朱霄、宋耀庭等9人被捕。

王用章原是李敬铨的入党介绍人,两人已往关系甚密。山东省委被破坏后,王用章曾找李敬铨到大明湖畔谈话,拉李敬铨投敌。在巧妙摆脱王用章的纠缠之后,李敬铨立即向新组成的山东省委领导做了汇报,组织上马上采取了应急措施,使一些同志脱离险境。

为了保护党的组织,山东省委研究决定铲除叛徒王用章、王复元两兄弟,并于1929年8月16日,在青岛将叛徒王复元处决。王复元被处决以后,王用章改名王天生,组织了“捕共队”,疯狂地破坏我党组织,捕杀我党党员。在恶劣的环境下,李敬铨冒着危险去营救同志。

迫于反动当局的追捕,党组织将李敬铨调离济南去天津北方局工作。李敬铨在天津活动不久,又被北方局派回山东。此时,济南已难以立足,李敬铨的家里日夜有特务监视。他在济南找不到党的组织,便先回原籍历城暂避。

不久之后,李敬铨又一次前往青岛,与已经迁到青岛的山东省委机关接上关系后,被留在省委工作,并任省委委员。后来,山东省委决定派他返回济南,组建济南特委(亦称特支),并任书记。

1930年六七月间,李敬铨回到济南。当时,济南仍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特务、便衣、“捕共队”遍布全城。李敬铨不畏艰险,日夜奔忙,先后将济南北园乡村师范和鲁丰厂、电灯公司、津浦路机务段等单位的党组织恢复起来,并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领导了鲁丰纱厂、电灯公司和津浦线工人反对资本家的斗争。

红色故事永流传

1931年元旦,李敬铨到津浦铁路济南六厂去组建党支部。在三大马路纬五路一卖场门口的时候,迎面开来的一辆汽车突然刹车,从车上跳下了叛徒王天生,将李敬铨逮捕了。

李敬铨被捕后,表现十分坚定,任凭敌特叛徒软硬兼施耍尽各种花招,他始终大义凛然,没有暴露任何党的机密,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监禁期间,他向难友借来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秘密地认真阅读研究,并经常鼓励难友坚持斗争,保持革命气节。

1931年4月5日凌晨,李敬铨和先期被捕的邓恩铭、朱霄等22人被国民党反动派提出牢房枪杀,在赴刑场的路上,他和难友们还一同高唱着《国际歌》。李敬铨、邓恩铭等22位党员的牺牲使山东党组织蒙受到最惨重的损失,史称济南“四五”烈士。

红色英烈故事(红色故事四五)(3)

1987年,在烈士就义地,建立了“四五烈士纪念碑”,碑上镌刻着邓恩铭、李敬铨等22位革命烈士的英名和王震题写的“宁死不屈、浩气长存”题词,以缅怀先烈,继承烈士遗志,弘扬“四五”精神。

李敬铨牺牲后,为避免反动分子继续捣乱,李敬铨的遗体被悄悄葬于鸭旺口村相邻的西河北村。为保护革命烈士遗迹,1984年4月1日,当时的历城县政府将李敬铨烈士墓迁至现鸭旺口村东南角,并立碑铭记,供后人瞻仰。2015年,李敬铨烈士墓成为山东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红色英烈故事(红色故事四五)(4)

2016年,鸭旺口村被划入济南高新区,李敬铨烈士墓也成为济南高新区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李敬铨烈士的生前事迹被整理成红色故事在当地流传,教育着后来人。每年的清明时节,周边学校都会组织学生们来为李敬铨烈士扫墓,为他敬献花圈,接受红色教育的洗礼。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