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消息嘉兴(三省一市共商长三角一体化)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今天上午,第四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三省一市的党政主要领导、研究机构和智库专家、企业代表共聚黄浦江畔世界会客厅,共商一体化大计,共谋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发展成果不断涌现。这一过程中,嘉兴正在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展现更大担当与作为,向着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目标疾驰。
同城:30分钟VS3分钟
“从我们这到上海金山,出行时间从原来的30分钟缩短到3分钟。”在嘉善县姚庄镇的陈女士颇有感触地说,自从2020年12月家门口的姚杨公路与上海金山的叶新公路打通后,出行时间大大缩短。
更令人期待的是,7月13日,沪苏嘉城际铁路上海段、江苏段、浙江段同步宣布开工建设。这个长三角地区首条跨两省一市的快速通勤铁路,串联起虹桥商务区、青浦新城、环淀山湖创新核、西岑科创中心、水乡客厅、祥符荡科创绿谷、吴江高铁科创新城等核心功能区,实现重要功能节点间30分钟可达,进一步增强上海、苏州、嘉兴1小时生活圈活力,实现交通出行的“同城化”。
打通姚杨公路“断头路”,开工建设沪苏嘉城际浙江段是嘉兴融入长三角、深化交通一体化的重头戏。而民生领域的“同城感”也让嘉兴市民直呼获得感爆棚。
“没想到,我在扬州看病也可以刷嘉兴市民卡。”这几天,说起自己在扬州的看病经历,嘉兴人杨女士记忆犹新。前不久,她带着孩子去扬州旅游,中途犯了病,在扬州第一人民医院看病时,“用嘉兴市民卡一刷就结了,跟在嘉兴看没区别。”
扬州是长三角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最新开通的一批城市之一。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嘉兴与长三角地区城市间正加速打破公共服务的区域壁垒。
户口迁移无需两地跑、社保卡在多个场景实现“一卡通用”、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覆盖上万家医疗机构……截至7月底,长三角跨省通办的政务服务事项或相关应用场景已达138项。
交通、民生领域的互联互通,使得客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经济活动的各种要素加速流动,聚集效应彻底打破了以往的行政壁垒,一种更富有想象力的“同城”概念正在形成。
“准确地说,我们现在就在大虹桥。”采访中,平湖的一位招商人员说话底气十足。
从去年开始,“大虹桥”建设主体从上海一家变成三省一市共建,目标定位从过去的“虹桥商务区”提升到“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嘉兴的平湖、南湖、海盐和海宁纳入南向拓展带,与上海共同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南翼,成为又一个国家战略下的发展共同体。
互促:1 1 1 1>4
对于GDP总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的长三角来说,最重要的一个使命,就是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实现“1 1 1 1>4”的发展效应。
“我们总部在上海,传感器芯片基地在浙江嘉善,目前还在临港建设晶圆厂。没有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就不可能实现这样的产业布局。”科创板上市企业格科微董秘郭修赟说。
从汽车、集成电路到生物医药,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紧密关联,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机制体制的不断创新,要素流动更为顺畅,产业发展活力更为充沛。
“以前我们只能在所在区域的银行贷款,可选择面比较窄,现在有了‘E企融’这个平台,就能挑选最适合的金融服务。”嘉善汇佳乐装饰材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今年疫情期间公司有一笔订单款急需支付给上海青浦区某材料公司,经同行介绍,在刚刚上线的“E企融”平台上看到,建设银行上海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支行“建行e贷-e信通”金融产品很符合企业需要,于是立即申请,很快便获得相关的授信款项。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自今年4月“E企融”信易贷服务平台启动试运行以来,着力引导示范区内各金融机构开展同城化金融服务,让人才、资金等市场要素在示范区更加畅通流动。
除了资金要素的流动以外,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同样拨动企业心弦。对嘉兴有创新需求的各类企业来说,有一张券非常受欢迎,那就是“科技创新券”。凭借这张“科技创新券”,嘉兴企业可以到上海的科研机构购买检测服务,并享受到30%的补贴。截至目前,上海已有目前上海有1600多家创新机构可为嘉兴提供3700余项服务。
如今,示范区在绿色发展、要素流动、共同富裕等方面推出88项制度创新成果。“不破行政隶属,却能打破行政边界,一体化制度创新的持续推进,必将为广大市场主体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主任华源说。
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促进要素有序流动,带来的是可见的效率提升和融通共赢。在这道“1 1 1 1>4”的高质量发展运算中,嘉兴正通过融合互促,不断迎来发展红利。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