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这个动作有效降血糖(稳血糖还饱口福)
得了糖尿病,是不是不能吃糖了?
得了糖尿病,是不是不能吃主食了?
有糖尿病,还能饮酒吗?
有糖尿病,是不是不能吃水果?
吃什么,怎么吃
成了糖友们每天纠结的问题
中国每十分钟增加一个糖友
你知道中国有多少糖尿病患者么?
中国每天会增加1.5万糖友,每小时增加500人,每分钟就增加10人。
目前我国还有4亿人血糖正常但是却容易得糖尿病,处于糖尿病高危人群中。
我们的腰越来越粗了,食物越来越精细,出行方式用汽车代替了步行,吃得多,吃得精,动得少,这些都是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该怎么吃
糖尿病究竟该怎么吃呢
其实
糖尿病饮食没那么复杂
只要记住这7个窍门
一招就能搞定糖友们吃的问题
1.饮食要定量
要控制好病情,就要合理控制饮食的摄入量。
下面这些推荐量可以供大家参考,重量都是没有烹调前的生重:
主食:男性 250~300 克/天,肥胖者 200~250 克/天;女性 200~250 克/天,肥胖者 150~200 克/天。
肉类:男性一天不超过 150 克,女性不超过 125 克。
蔬菜:每天至少 500 克,能吃到 1000 克更好。
油脂:男性 25~30 克/天;女性 20~25 克/天。
特别提醒:由于糖尿病肾病病人和妊娠期糖尿病病人情况更加复杂,需要医生来确定饮食方案,千万不要盲目照搬哦。
2.吃饭要定时
糖尿病患者要合理安排每天进餐的时间,两餐相隔 5~6 小时,至少 4 小时以上。
每天要定时定量进餐,到了进餐的时间,即使不觉得饿,也要适量吃饭,防止饿急了吃得多,食量难以控制而造成血糖波动。
3.花样变着吃
主食、肉蛋奶、蔬菜都需要吃到,如果血糖控制得好,还可以适量吃些水果。
另外,同一类别的食物,也可以换着吃。比如,今天吃了猪肉,明天就可以吃鸡肉,后天吃鱼肉,可以调配出丰富的饮食。
4.粮多粗少细
这里说的粮,是主食,包括我们平时吃的米饭、面条等在内。
由于粗粮对血糖的影响比细粮小,推荐大家少吃细粮,多吃粗粮。
细粮指的是我们常吃的白米白面,而粗粮种类很多,包括糙米、燕麦、黑米、小米等等。
我们可以将细粮和粗粮交替着吃,或者相互搭配着吃。
比如,将燕麦、糙米混入白米中做杂粮饭,或者一顿粗粮,一顿细粮。
5.菜有荤有素
如果饮食中只有青菜,缺乏适量的蛋白质,患者会感觉体力不支,精力不足。
如果进食过多的脂肪和蛋白质,容易造成能量超标,发生超重肥胖,进而增加胰岛的负担,也会增加肝肾的负担。
所以,我们平时的饮食,应该荤素均沾,重要的是搭配。
6.多餐次为宜
有的患者每天只吃两餐,吃两餐的坏处是,每餐吃的量相对较大,不利于餐后 2 小时血糖的控制。
另外,一些降糖药的药效维持时间也是按照一天三餐设计的,所以,糖尿病患者至少一日三餐,这样既可以预防低血糖,又可以防止餐后血糖升高。
有条件的患者,可以将一天的食物拆分成 4~6 餐,每餐进食的数量少了,有助于稳定餐后血糖。
而对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或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分餐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可以将三餐中的食物匀出来一部分,在两餐间加餐或睡前加餐。
特别提醒:多餐次不等于多吃,一天吃的总热量不变,食物量定量,就像切西瓜一样,只是多切成几分,总的西瓜大小不变,做到多餐不多量。
7.烹饪有技巧
烹饪方法宜清淡、简单。
尽量避免加糖、不勾芡、不油炸、少放盐、少放油。
目的是减少能量的摄入,控制钠盐摄入量,帮助预防并发症。
如果能凉拌、蒸、煮、炖着吃,就不要炒着、煎着吃,更要避免炸着吃。
糖友福利
本周二
名医现场解析升糖密码
周二,10月24日
这场讲座,为你解析食物升糖密码
届时,成都军区总医院
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郭蔚
将来到糖友家开展线下讲座
本次讲座,我们同样在社区设立了分会场,不能到现场的糖友也可以在分会场一起观看现场讲座直播,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并通过连线,向主会场医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线下讲座
(一)主题
《该吃些什么呢?解析食物升糖指数》
(二)时间
2017年10月24日(周二 )
14:00-16:00
(三)地点
主会场:成都市锦江区书院西街1号亚太大厦4楼健康教育基地
分会场:成都市武侯区致民东路8号(望江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活动福利
主会场:当天到场者,可免费享受怡成血糖检测;
普瑞眼科干眼SPA体验券一张(价值60元);
依视路老花镜主会场(价值159一副、总共80副)电脑验光、眼底镜检查。
分会场:到场者将获得普瑞眼科干眼SPA体验券一张(价值60元);
依视路老花镜主会场(价值159一副、总共30副)电脑验光、眼底镜检查。
更多的糖尿病科普、线下讲座活动
糖友都在看
↓↓↓
糖尿病秋季有四个警惕,糖友要注意了!
高血压也会诱发血管性痴呆
糖尿病患者运动的三大误区
糖尿病患者最关心的5个问题
☝ 戳以上文字直接浏览 ☝
ID:scmingyi
关注┃成都商报四川名医
*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内容合作,请致电:028-86780845
本文来源:丁香医生、健康时报等
图片来源:123RF等
本文编辑:曾荷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