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长城的范围(外长城与内三关)

明朝为了加强京师的防御能力,在北京北方修筑了两道长城防线,即内、外长城。外长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也叫“外边”或“边墙”;内长城,初为北齐时修建,也叫“次边”;据明史《兵志·边防》的记载:“西起山西老营堡转南而东,历宁武,雁门、北楼至平型关尽境约八百里;又转南而东,为保定界,历龙泉、倒马、紫荆、吴王口、插箭岭、浮图峪至沿河口,约一千七十余里;又东北为顺天界(今北京市)历高崖、白羊、抵居庸关,约一百八十余里。皆峻岭层岗,险在内者,所谓次边也”。内、外长城由北京怀柔区箭扣长城“北京结”分岔,内长城向西南经河北省易县、涞源县、阜平县而入山西省界,经灵丘县、繁峙县至偏关县老营堡柏羊岭,并在此处与外长城相接。外长城西北行经河北省赤诚县、张家口市、怀安县而入山西省界,又经天镇县、大同市至偏关县老营营堡柏羊岭,同内长城相连。

明朝长城的范围(外长城与内三关)(1)

明朝长城的范围(外长城与内三关)(2)

内三关、外三关是设在内长城线上的六座著名关隘,靠东侧的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称为内三关,靠西侧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关为外三关。这六座关隘彼此互为联动,构成一个整体,成为拱卫京都的稳固屏障。

明朝长城的范围(外长城与内三关)(3)

宁武关,在今宁武县城区。始建于明代中期,为历史上著名的山西“三关”(偏关、雁门、宁武关)之一。据史料记载,宁武关于明成化三年(1467)建成,为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地势险要。因其地处“三关”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故《边防考》上说:“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世。”现存关城旧址范围分西关和东关两部分,城墙依山势而建,十分壮观。据史书记载,明弘治十一年(1498)扩城七里。万历三十四年(1606)城墙砌砖,周长3567米。城中鼓楼为宁武关代表性建筑。周围烽火台峙立,气势雄伟。

明朝长城的范围(外长城与内三关)(4)

明朝长城的范围(外长城与内三关)(5)

雁门关「天下九塞 雁门为首」,雁门关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早期的匈奴、鲜卑、突厥,到后来的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北方民族都在这里与汉王朝杀来杀去。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的气势雁门关为世界文化遗产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中国长城文化、关隘文化的瑰宝。

明朝长城的范围(外长城与内三关)(6)

明朝长城的范围(外长城与内三关)(7)

偏头关,是万里长城外三关之首,五代北汉乾佑四年设寨,明洪武二十三年筑偏关城,宣德年间起山西镇(亦称太原镇)在偏关驻防113年,有“宣大以蔽京师,偏头以蔽全晋也”之记载。偏关县境内有明代修筑、总长为500公里的六条边墙——明长城,1000多个烽火台,30多个古营堡,10多个古寺庙,30公里的黄河大峡谷。偏关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北靠长城与内蒙清水河县接壤,西临黄河与内蒙准格尔旗隔河相望,南与河曲、五寨两县相连,东与神池、平鲁两县毗邻。

明朝长城的范围(外长城与内三关)(8)

明朝长城的范围(外长城与内三关)(9)

偏光老牛湾

倒马关分上城下城,上城是明洪武初年修建的,后改名上城口;下城即今倒马关城。现倒马关乡政府院内,保存着一块已从中折断的汉白玉石碑,为《倒马关建城碑》。碑文记载了1465年修建倒马关的情况。由此可知,倒马关城始建于1452年,后又于146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建。倒马关城,周长约2.5公里,城墙底宽6米,顶宽4米,高约10米,墙为黄土夯筑外砌砖石。关城东、西、北设有3个城门。关城建筑设计独特,它依峭壁,傍深涧,一半在沟谷,一半在山上,整座关城依地势而建,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山、水、关城在这里相得益彰,互为险阻。古人谋略之深,设防之严,建筑之奇,令人叹为观止。

明朝长城的范围(外长城与内三关)(10)

明朝长城的范围(外长城与内三关)(11)

紫荆关位于易县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关城东为万仞山,千岭耸立,峭壁悬崖;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与盘石口相接;城北为拒马河,谷宽坡陡,浪高水急;城南是黄土岭,背千山万壑,层峦叠嶂。紫荆关城就建在这依坡傍水、两山相夹的盆地内。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古人对其地势和军事地位有一段形象描述:"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似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距于中,群险疵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紫荆关位于居庸、倒马二关之间,号称"内三关"。

明朝长城的范围(外长城与内三关)(12)

明朝长城的范围(外长城与内三关)(13)

居庸关在距北京市区50余公里外的昌平区境内。居庸关得名,始自秦代,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汉代沿称居庸关,三国时代名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称。居庸关 居庸关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现存的关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督建的。为北京西北的门户。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18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这里清流萦绕,翠峰重叠,花木郁茂,山鸟争鸣。绮丽的风景,有"居庸叠翠"之称,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燕国就要扼控此口。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建筑又与长城连在一起。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

明朝长城的范围(外长城与内三关)(14)

本人其它帖子

明朝沿万里长城的“九边十一镇”都设置在哪里?

万里长城处处体现民族智慧、精神和意志

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万里长城与秦朝名将蒙恬

明朝万里长城辽东镇部分与清朝的柳条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