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20章到37章(道德经第五十章)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加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1、字面理解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人由出生到死亡:寿终正寝的人有十分之三;中途夭折的人有十分之三; 原本可以长寿,但为欲望驱使,反而置之死地的有十分之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这种人他嗜欲太深了,自奉太厚了,常常因谋求享乐而劳累了生命,所以反而伤了生命,因此很早就归向死亡之路了。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加兵。
听说生存能力强的人是善于营造生存条件的人,行路不会遇到凶猛的犀牛和老虎,参加战争不会被兵器伤害。
盖:发语词。
摄:保养。
兕:古书上所说的雌犀牛。
被:遭遇,遭受。
兵:兵器。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不给犀牛投角的机会,不给老虎伸爪的机会,不给武器刺伤的机会。为什么呢?因为他不会把自己置之死地。
感悟
2、通俗理解
“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不光是人,万事万物都脱离不了这个法则。但是,由于人有思想,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加之客观环境的影响,反而造成了真正寿终正寝的人只有十分之三;中途夭折的人有十分之三;原本可以长寿,但为欲望驱使,反而把自己置之死地的有十分之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局呢?就是因为人类有思想,自以为是万物的主宰,所以就想得到一切,统治一切。由于人类太想享受生活了,所以就产生了欲望,占有自己不该占有的资源,得到自己不该得到的东西。所以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反而伤害了自己。
生存能力强的人是善于营造生存条件的人,他的生存空间是自己营造出来的,绝不会伤害别人的利益,同时还帮助别人营造生存空间。因此,他们给自己留有宽广的退路。像这样的人,行路不会遇到凶猛的犀牛和老虎,参加战争不会被兵器伤害。
不给犀牛投角的机会,不给老虎伸爪的机会,不给武器刺伤的机会。为什么呢?因为他早已给自己营造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所以他们永远也不会把自己置之死地。
3、咎由自取
老子说:“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有很多人不得善终的原因在于,贪欲和妄念。灾祸或罪过是自己招来的,指自作自受。这就是成语词典对“咎由自取”的解释。
粤地有个人,素来笃信神仙。他一天到晚朝思暮想的,就是修成正果,成仙升天,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可是要想成仙,有什么门道呢?粤人想不出好办法,很是苦恼。他想,成仙的人是少得很,但我这样诚心,老天怎么还不选中我呢?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粤人偶然从一本书中得知,有一种仙草,名叫灵芝,长得像蘑菇,颜色美丽,吃了它就可以成仙。粤人高兴极了,就天天不辞劳苦地上山去四处搜寻,希望能在那多得数不清的植物中发现灵芝仙草。
终于有一天,粤人照例上山寻找灵芝,翻山越岭,疲惫不堪。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他忽然看到不远处的一个烂树桩上生着一个大蘑菇,这蘑菇有箱子那么大,叶子有九层,颜色就像金子一样光彩四射。“呀,这就是灵芝吧,没想到真让我得到了,看来我是和神仙有缘哪!”粤人忘了疲劳,三步并作两步奔过去把蘑菇采了下来带回家去。这蘑菇其实并不是什么灵芝,只是山中常见的毒蘑菇,可粤人一心只想成仙,连这点常识都忘了。
回到家里,粤人郑重地对妻子说:“快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神奇的灵芝了,吃了它就可以成仙。我听说成仙一定要有缘份,老天是不肯随便让人成仙的。可是你看,这么难得到的东西都让我得到了,我一定是个有缘之人,很快就会成仙了!”于是粤人斋戒了三天,还天天沐浴焚香,彻底清洁自己,以示对神仙的虔诚。
三天之后,粤人恭恭敬敬地捧出蘑菇,将它煮熟。他兴奋地想:“马上要成仙了!”夹起一大块蘑菇就往口里送。这一吃可糟了,他马上感到腹痛难忍,肠子好像要断掉一样。他倒在地上滚了几滚,就气绝而亡了。
粤人的儿子听到这边有动静,忙过来看看情况。他平时受粤人的影响很深,也是一心想做神仙,整天无所事事地做白日梦。这会儿,他见到父亲死了,想了想对母亲说:“我听说成仙的人,一定要脱去人的形骸。人就是为形骸所累所以才成不了仙。现在,我的父亲已经脱去他的形骸成仙了,这不是死。”说完,他便去吃那剩下的蘑菇,很快便走了父亲的老路,中毒死了。可是粤人家里其他的人还是对成仙执迷不悟,不加思索地又去争吃蘑菇,结果无一例外地全都被毒死了。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本来明明是毒蘑菇,这并不是难以辨认的东西,却偏偏被粤人一家坚信不疑地认为是灵芝,就是因为他们总是幻想侥幸地撞大运,白白地获得好处,这真是利令智昏。要想过上好日子,只有靠自己踏踏实实劳动才是一条靠得住的途径,否则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4、善摄生者
我们今天生长在和平环境,所以看到老子列举的生死比例数据会惊讶。如果在旧社会,可能寿终正寝的人连十分之三都达不到,因为那个时代给人的生存环境很不好。
老子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加兵。”从文字上看,有些不好理解,凭什么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不会遇到犀牛、老虎、刀兵呢?因为他了解犀牛的生活习性,从来不会干扰犀牛的生活,犀牛当然就不会伤害他了。因为他了解老虎生活规律,所以他从来不会出现在老虎出没的地方,连老虎都见不着,当然就不会被老虎伤害了。由于他深通兵法,所以他能够避开敌人的锋锐,在排兵布阵的时候就不会置之死地,以最小的伤亡,换取最大的胜利,用兵如神的人怎么会被敌人伤害呢?
其实老子是在阐述一种人生哲学。生存能力强的人能够洞察事物变化征兆,分析事物变化规律,在变化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应变准备,一旦变化开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当然危险不会降临到他身上了。其实就是一种“顺其自然”的表现。
苏秦被燕王重用以后,采用“弱齐、疲齐”的谋略,挑拨齐国对其他国家开战,结果齐国的国力大亏,为燕国发动对齐国的报复性战争奠定了基础。燕国派遣大将乐毅攻破了齐国七十二座城池。田单是齐国田氏王族的远亲。齐湣(hūn)王时,田单担任临淄地区管理市政的小官,并不被齐王重用。在燕国军队长驱直入,征讨齐国之时,田单也离开都城,逃到安平(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他让他的同族人把车轴两端突出的部位全部锯下,安上铁箍,没有人知道他这怪异的举动是何目的。不久,燕军攻打安平,城池被攻破,齐国人纷纷夺路而逃,结果因为车轴互相撞击而撞断,车子瘫痪动弹不得,被燕军俘虏。只有田单和同族人用铁箍包住了车轴,得以逃脱,向东退守即墨。后来即墨城城的百姓认为田单能够虎口脱险,必定有大智慧,就推举田单但他们的领袖,田单在即墨城大摆火牛阵一举击败了燕国军队,恢复了齐国。田单可以说是一个“善摄生者”。
颜渊是孔子的弟子。他向孔子讨教说,我曾经乘舟渡过一个深潭,艄公驾船的本领神奇莫测。我问艄公驾船到您这份上可以掌握吗?他肯定地回答说可以。善于游泳的人只要经过练习便可以学会,若是会潜水的人即使从未接触过船也能操作自如。对于艄公的一番道理,颜渊自称并不理解,但是艄公不肯作进一步解释,只好向孔子求教。孔子听罢弟子的介绍,向颜渊解答个中奥妙:游泳能手是不会惧怕水的,他对学习驾船不存在恐惧心理,心情完全是放松的;擅长潜水的人把陆上和水中看成一码事,把船行和车驶看成一回事,把翻船更不当一回事。所以,即使从没驾过船也能操舟自如,悠然自得。孔子是位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他打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好比一个参与赌博的人,用瓦块为赌注,心理毫无负担,赌起来轻轻松松,对输赢泰然处之反而常常获胜;他用衣物下赌,就有些顾忌;如果他用黄金下赌,那就会顾虑重重,心情紧张,惧怕输掉赌资,他会患得患失。其实赌的规则和技巧都是相同的,由于产生怕输的负担,技巧就难以发挥。打完比喻,孔子对颜渊下结论:凡是以外物为重,怀有恐惧心理,那么内心必然怯弱而使行为显得笨拙犹豫。否则,就会是相反的表现。艺高人胆大。胆大来自于平日的勤学苦练。有了这个基础,信心就会建立。
多行不义必自毙
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公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溺爱公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公叔段请求把制作为他的封邑。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邑,庄公就让公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处置公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的兄弟呢?”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您暂且等着看吧。”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太叔,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陈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自食其果。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大到了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做事不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太叔修造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和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于是,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
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颖,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水远不再见面。”事后,他又后悔这么说。
颖考叔当时是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颖考叔回答说:“我家中有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后允许我拿去送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颖考叔说“我冒昧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庄公把事情的缘由告诉了他,并说自己很后悔。颖考叔说;“君王何必担忧呢?如果掘地见水,打成地道去见面,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项考叔的话,照着做了。庄公进入地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中快乐融和!”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舒畅!”于是。母子关系又与从前一样了。
点评
郑庄公与共叔段的权位之争,按传统观念,长子是王位天然的继承者,是“天理”,不容有违背。这样,郑庄公就代表了合理的、正当的一方,而共叔段夺取王位的图谋,便是不合理的、不正当的。代表合理的、正义的一方,往往充满“正气”,可以慷慨陈辞。鸣鼓攻之,可以稳坐如山,居高临下,所以郑庄公才可以自豪地以先知的口吻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抛开这个故事不论,“多行不义,必自毙”也算是一条普遍真理,正如老子所说:“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几乎可以说,古往今来,凡是作恶的人,搞阴谋诡计的人,违法乱纪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神童方仲永
有个小孩叫方仲永,出生在一个农人家庭。他家里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人,没有一个文化人。他长到5 岁了,还从未见过纸墨笔砚是个什么模样。可是有一天,方仲永突然哭着向家里人要纸墨笔砚,说想写诗。他父亲感到十分惊讶,马上从邻居那里借来笔墨纸砚,方仲永拿起笔便写了4句诗,而且还给诗写了个题目。同乡的几个读书人知道了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家来看,一致认为他写得不错。于是这件事很快传开了,知道的人不免个个称奇。
从此,方仲永家热闹起来,经常有人来家玩,有的当场出题要小仲永作诗。小仲永不论什么题目,他都能立刻成诗,而且内容深刻雅致,文采绚丽多姿,得到众人赞赏。
不久,方仲永的天生奇才传到了县里,引起了很大震动,人们都认为他是个神童。县里那些名流、富人,十分欣赏方仲永,连他父亲的地位也随着提高了不少。那些人对方仲永的父亲另眼相看,还经常拿钱帮助他。这样一来,方仲永的父亲便认为这是件有利可图的好事情,于是放弃了让方仲永上学读书的念头,而是每天带着方仲永轮流拜访县里的那些名流、富人,找机会表现方仲永的作诗天才,以博得那些人的夸赞和奖励。
这样一来,神童渐渐才思不济,久而久之,由于只一味凭着一点“天才”而没有后天的再学习,方仲永终至每况愈下。到十二三岁时,作的诗比以前大为逊色,前来与他谈诗的人感到很是失望。到了二十岁时,他的才华已全部消失,跟一般人并无什么不同,人们都遗憾地摇着头,可惜一个天资聪颖的少年终于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点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但这不能怪仲永,他毕竟是个孩子。正如老子所说:“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全部责任都应当由贪财的父亲来承担,因为他剥夺了仲永的学习机会。王安石此文有两点用意:第一,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第二,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根子、因为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后天教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