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道德经里面说不出户知天下(道德经不出户)

D0601:致虚极

——不出户之姿

本篇《道经》“致虚极,守静笃”对应《德经》的“不出户”。


为啥道德经里面说不出户知天下(道德经不出户)(1)

本篇先从《德经》的“不出户”讲起,因为“不出户”我们实在太熟悉了,不仅熟悉,而且今天包括春节这段时间,我们全国几乎所有人都因为新型肺炎而宅居在家,亲身实践了“不出户”。

我们常讲,不出户而知天下。如果要找一个鲜活的案例,为大家比较熟悉的是诸葛亮,身居隆中却天下事尽知。而如何才能做到不出户而知天下呢?似乎历史给我们的答案是:必须得是类似诸葛亮这样的英雄豪杰不可,一般老百姓是不用去想的,高山仰止即可,确实是“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向往着。

不出户而能知天下,本身似乎是矛盾的,不出户,怎么能知天下呢?唯有如诸葛亮般的英雄或天才才能突破这个矛盾而成就其英雄和天才称号(而实际上我们却忽视了他们的努力)。或许有人说,今天我们已经做到啦,只要一智能机在手 ,信息物件啥的应有尽有,不仅能知天下事,而且还能收天下快件。更有人因此得出结论:在古代,我们的老祖宗就已经准确预测到了今天的物联网,对此,我们可以“呵呵”两下即可。

在本篇《德经》中,老子先生提出了“不出户”,在紧接着后面说“知天下”。那么,是不是说,老子先生提倡“不出户”呢?这个疑问非常重要。因为甚至有人因此认为老子先生是“唯心”的,很多结论都是关门造车出来的。

好,如果这样的话,那么老子先生在第26章(《道德经归来》第32篇《德经》)提出: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什么意思呢?就是作为一个君子(相当于知识分子吧)经常长时间出差在外,出差做什么呢?古代出个远门相当不容易,肯定不是去旅游。结合《道德经归来》第32篇的《道经》对应“自见者不明”来看,君子远行,是为了拓宽自己的学识和见闻。

那么问题来了,老子先生一方面说“不出户”,一方面说“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究竟要闹哪样呢?

由此可见,我们对“不出户”肯定有误解!而且误解得还不浅!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简单行为归类分析。按照二维归类,所有人的行为都可以归类为在家,出门两类。就好像我们经常戏称自己两点一线,三点一线的归类。这样一归类之后,下一步,我们就会关注的是在家做啥,出门在做啥,这是基本逻辑。作为《道德经》这样伟大的哲学书籍,不会简单将重点放在“出户”还是“不出户”这样表面的事上。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出户”时要做什么呢?老子先生说,要“终日行不离辎重”,那么“不出户”时呢?

“不出户”时做什么,本篇《德经》没有给我们答案。于是,《道德经归来》的对应再次大显身手了,与《德经》的“不出户”对应的《道经》是“致虚极,守静笃”。千古之谜,轻松有解。《道德经归来》这样的对应解读,解决了太多太多以前没法解释的章句解读。

为啥道德经里面说不出户知天下(道德经不出户)(2)

致虚极,守静笃”的理解不难,难的是深入理解。“虚”和“静”需要我们慢慢地“致”和坚定的“守”,需要过程,更需要内心的坚定。当“不出户”对应上《道经》的“致虚极,守静笃”后,原来老子是告诫我们,当我们在家时,就要把自己致虚,守静。联系到“风箱”的“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把自己放得越空,才知道自己的渺小,才会又再次踏上“终日行不离辎重”的求学求知之路。一旦时机来到,“动而愈出”,人人皆可“隆中对”!

这样的“不出户”,才是道在身边,道不远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