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为什么不攻击敦刻尔克(敦刻尔克五年后)
第一军情作者:进击的熊爸爸
敌军强大的装甲军团已经逼近,几十万惊恐未定的士兵聚集在海边,他们在焦急的等待海上的船只。而另外一些部队正担负着殿后任务,他们的任务是战斗到最后一刻,直到背后有更多人撤离……这一场景并不是描述敦刻尔克的“发电机”行动,而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组织的“汉尼拔”行动。
覆灭前的大撤退
1940年战无不胜的德军一鼓作气就把英法联军撵到了敦刻尔克,当年意气风发的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命运转折的会那么快。
敦刻尔克大撤退五年以后,随着各条战线的一系列惨败,第三帝国的覆灭已经指日可待。
尤其是在东线,苏军在经历了4年战争历练后成为了一支令人恐惧的力量,数百万大军组成的钢铁洪流在短时期内连续发动了十次大规模进攻,基本吃掉了当面德军主力,切断了至关重要的波兰走廊,把数十万德军和数百万德国平民围困到了波罗的海岸边的东普鲁士、库尔兰、波兰等地区。
惨烈的大撤退,死伤惨重远超想象
1945年1月23日,苏军发起了东普鲁士攻势。尽管殿后的德军部队拼死抵抗,但依然未能阻止苏军的攻势,包围圈日益缩小,形势岌岌可危。
1月21日,在获悉苏军即将进攻的情报后,邓尼茨向所有的德国海军舰船发出信号,下令开始撤离所有即将被苏联占领的平民与士兵,作战代号定为汉尼拔。两天后,第一批满载德国撤退军民的船队开始离开包围圈内的各个港口,船队将经过波罗的海后进入大西洋,然后到达德国南部的港口城市。
然而,这一路旅程极为凶险:由于制空权已经彻底丧失,船队头顶上将不断有盟军战斗轰炸机进行轰炸扫射;而在海底,苏军潜艇的也已经遍布了整个海域,其大口径鱼雷可以轻松把船只送入海底。此外,还有无处不在的水雷。
尽管德国海军尽了最大力量进行护航,但撤退中的损失依然令人感到惊心动魄。其中,一艘名叫威廉·古斯特洛夫号邮轮沉没被载入了史册。这艘超级游轮在1月30日带了上万德国伤兵和难民撤离,结果当晚20时左右遇上了苏联潜艇S-13号。S-13号艇长亚历山大·马里内斯科判定这是一艘德国军舰,立刻下令进行攻击。随着三声鱼雷集中后的巨大爆炸声,古斯特洛夫号很快就倾覆沉没。由于1月份的波罗的海极为寒冷,导致落水的大量人员很快就力竭而死,仅有900余人获救,近万人葬身海底。这是二十世纪最严重的海难事件,远超闻名于世的泰坦尼克号。
仅仅两天后,另一艘载着4267名德军伤兵的大型游轮冯·斯托本号又被苏军潜艇击沉。这一次,也仅有300余人获救,其余近4000德国伤兵随船沉没。
这场大规模撤离行动中,德国先后被击沉了1艘巡洋舰、7艘潜艇、12艘各型驱逐舰以及上百艘型号不一的民用船只,因为船只沉没而死亡的平民超过了2万人。
最终撤出200万余人,为德国海军画上了句号
尽管海上撤离损失巨大,但邓尼茨依然坚定无比地执行着撤离计划。德国海军几乎调动了所有的力量参与进来,甚至连潜艇都被用来运送难民。
随着战场态势的进一步恶化,撤离行动也进入高潮:每天都有无数德国船队航行在这条死亡之路上,虽然不断的有船只被炸沉没,但剩下依然毫不犹豫地向前行驶。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举枪自杀,惨烈的柏林战役落下帷幕。根据希特勒遗愿,邓尼茨继任为德国元首。邓尼茨果断放弃了继续战争的念头,立刻开始启动了德国投降的谈判。但与此同时,他依然下令要求德军继续执行“汉尼拔”行动,尽可能的把德国军民运离苏军。
从当上“元首”的5月1日到8日,德军共从苏军威胁下的海尔半岛上撤出了15万人之多。甚至直到宣布全面停火的9日凌晨1时前,依然有一支船队满载着18000多名难民,离开了拉脱维亚的利耶伯亚港航向德国本土。至此,德国海军最后的作战行动“汉尼拔行动”正式落下帷幕。
据二战后多方统计,这场持续3个多月的大撤退中,共成功撤离了220万人(也有说法是120万人,但普遍评价规模比敦刻尔克大三倍以上)。但由于德国在战争中最终战败,同时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这段历史始终被埋藏在角落里,不为人所知。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这两场大撤退都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就如同邓尼茨在回忆录里所描述的那样:“我们只不过是想在有限的时间中,尽可能多地拯救生命而已。”
声明:已发现多家媒体未经授权转发第一军情文章。为尊重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管理员开白名单。敬请配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