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天河区兴华街道富豪榜(广州昌兴街用蔡昌蔡兴两兄弟名字命名)

世界蔡氏文化网 广州百货业历史上,蔡昌、蔡兴两兄弟居功至伟,他们所创立的昌大新公司驰名中外。早年蔡氏兄弟在澳大利亚靠种菜、水果发家,后转至香港开设大新公司。1916年,蔡氏兄弟在今天的中山五路设立大新分公司,被人称为“城内大新”。大新百货兼营天台游乐场、酒菜部、饮冰室和浴室等,一家老幼在这里都找到乐趣,广州人“逛公司”一词便源于大新公司。上世纪八十年代,蔡氏兄弟的大新百货原址上新建了16层高的“新大新公司”,这样广州市民又延续当年“逛公司”的乐趣。

广州市天河区兴华街道富豪榜(广州昌兴街用蔡昌蔡兴两兄弟名字命名)(1)

昌兴街今属北京街管辖,在广州市政府东偏南,南通中山五路,北接广卫路,长160米,宽6.2米。昌兴街所在地一直是古代广州城的政治中心,与官署相邻。明清时期,承宣布政使官署在其左侧。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提倡“扩马路、拆城墙”,大搞建设,拆除帝制牌坊城门,于明清布政使司衙门旧址筹建广东省财政厅,昌兴街一带依旧是民国时期广州的政治经济中心。

1916年,惠爱路大新公司落成,澳大利亚华侨蔡昌、蔡兴两兄弟在周围购置产业,形成一条专营高档西装的街道。沿街建筑以三层为主,为上宅下店商住结合的模式,每个店面开间约5至6米,骑楼柱廊空间连贯统一,檐口、山花、柱廊的设计样式各具特色。约于1918年,此街取蔡昌、蔡兴之名,得名昌兴街。

昌兴街还承载着人们对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南迁驻地、瞿秋白《国际歌》歌词中文译本诞生等历史事件的记忆。此外,昌兴街先后聚集世界语师资全日制速成班(昌兴街7号),博爱通信社(昌兴街15号),广州社会医院(昌兴街24号),中流出版社(昌兴街26号),安徽革命同志会(昌兴街40号),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周灵均等人成立的近代著名文学社团——创造社(昌兴街42号),香港受匡出版社广州门市部(具体地址不详),广州最早的聋哑人学校——私立启聪聋哑学校(具体地址不详)等机构。新青年社旧址于2002年9月被列为广州市登记文物保护单位。

在广州市财政厅前,中山五路新大新公司的西侧,有一条约160米长的狭小街巷。在这条街北段的牌坊石砖上,刻有两个人的名字——“蔡昌”、“蔡兴”,二人乃澳大利亚华侨,大新百货公司的创始人。为表达蔡兴、蔡昌兄弟对广州的贡献,民国时期的广州政府把这条街命名为“昌兴街”。

据1989年出版的《广州市地名志》记载,昌兴街是广州现存的四个以华侨名字命名的街道之一。

蔡昌,香山县金鼎镇(今属珠海市)人,出身于农家,只念过三年私塾。蔡昌7岁的哥哥蔡兴,少时曾就读于上海英华书院,后随舅父到澳洲,再后来靠开水果栏逐渐致富。1891年,蔡兴从澳洲回国探亲,离家时将14岁的蔡昌带去澳洲谋生。

1899年,蔡兴携带历年积蓄到香港经商。后应马应彪(1864—1944,先施百货公司创建者,中国百货业的先驱)邀请,与12位华侨集资港币2.5万元,于1900年在香港创立先施百货公司。再后来马应彪欣赏蔡昌的经商才干,把他招至麾下,并给予优厚的职务和薪酬。

但蔡昌决心自己开创一番事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观察后离开先施公司,与人合资在香港开了一间小型百货商店。

1910年蔡昌向哥哥蔡兴提出集股创办大型环球百货公司的设想,蔡昌兄弟往返于穗港之间,共筹得400万港元。他们在香港德辅道中租来铺面,开设了香港大新百货有限公司,英文取名为“The Sun”,寓意“旭日初升,大展新猷”,并用出云旭日为商标,蔡昌任经理。

在大新公司起步阶段,蔡昌事必躬亲,每天早上4时起床,把当天公司的业务安排好。他还掌握进货业务,保证货真价实,不销售残次品,价格划一不二,以信誉著称,终于在同行大公司中站稳阵脚。

由于业绩不错,蔡氏兄弟把投资的目光放到了广州。1916年,大新广州分店在惠爱中路(现中山五、六路)开张,1918年又在广州西堤建了大新大厦,广州人把这两座大厦分别称为“城内大新”和“城外大新”。

现在的南方大厦也是蔡氏兄弟修建,1918年这幢大楼还是大新分公司,时人称为“城外大新”。1938年,“城外大新”公司被日本飞机轰炸起火,只剩一副“骨架”。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由广州市商业部门在原结构上修建复原,1954年国庆节前夕开张,定名为“南方大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