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盘锦市毛肚王(河南洛宁县王润青)
□黄红立 许金安 贺书云 张翠翠
从小生活在穷乡僻壤,翻山越岭跑10公里上学,吃百家饭长大;
到大都市谋生,干最脏最累的活,开门店、做实业、创品牌,让数百名老乡在都市扎根;
回故乡,办工厂,让百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他就是被洛宁人誉为“牛肚王”的河南省宁康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润青。
10月17日,我们来到洛宁县城郊乡,探访他的传奇人生。
“吃百家饭长大”
1966年9月,王润青出生在洛宁县下峪乡东山村。
下峪地处洛宁西南部、熊耳山北麓,南与栾川县白土镇分于界岭,西南与三门峡市卢氏县毗邻,山高路远,地广人稀,曾是深度贫困村,于上世纪80年代整村搬迁至城郊乡崛东村。
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王润青的童年是在饥饿中度过的。村里没有小学,上学要到2.5公里之外的邻村,每天往返10公里,王润青的腿跑“伤”过,放学回家先要躺下休息才能缓过劲儿。
小学四五年级时,学校附近的同学看王润青辛苦,就主动拉上他轮流到自己家吃午饭,减少了奔波之苦。
谈起那段过往,王润青的眼角是红润的。“我可以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那时候哪家都不富裕,我吃上一顿,人家就得勒紧裤腰带!”
苦难的童年,纯朴的乡亲,在王润青心里刻下了深深烙印。
后来,王润青在郑州站稳脚跟后,接收了一批批老乡,教他们“穿串串”“涮牛肚”,资助创业,乃至安家。下峪村的董照利18岁时就跟着王润青“闯郑州”,如今已是开封市代理商。
据了解,为了让刚到郑州的老乡“有口饭吃”,王润青还专门租了两间大房子让老乡免费入住,最多时有40多人,对于不愿留下的,王润青还会送上“盘缠”并送到车站。那时,他被人叫作“洛宁办事处”。
“从摆地摊起步”
19岁那年,王润青投奔亲戚学艺,“街头涮牛肚”,当起了“郑漂”。
那些年,“涮牛肚”还是新生事物,城里人不认,“下水有什么好吃的?”打工者直摇头,“太贵,吃不起。”
起早贪黑是王润青的日常:每天凌晨5点买原料,回来后加工清洗、煮制、切片、穿串,中午骑三轮车去饭店门口卖一阵,下午2点返回准备夜市食材,第二天凌晨2点收摊回家,每天仅休息3个小时。
王润青回忆说,1997年腊月二十八,鹅毛大雪,滴水成冰,他把炉火烧得很旺,让热气腾腾的汤锅吸引人。当时,一位老大爷看他狼狈,不忍心说破,“我买一些,你赶快回家吧,大过年的太辛苦了!”老大爷走后,他又到别处售卖。
生活再难,从不言弃。“总有熬出头的那一天,好东西终究会赢得市场。”为了做出口味最好的汤底,王润青到处拜师学艺,在制作工艺上,从清洗、拔腥、卤制到手工切制,讲究传统入味,从严、准、精这三个方面挑选高品质的炮料。
从最初每天卖十几元、几十元,到几百元。2000年,销路逐渐打开,乡亲们纷纷投奔,王润青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并指导“出摊”。“洛阳牛肚”在郑州闯出了一片天。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王润青的“郑漂”故事常被老乡津津乐道。2006年,他转到幕后做批发。
“不让群众失业”
此后数年,郑州“牛肚江湖”风起云涌,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其中有一把交椅属于“牛肚王”王润青。
小作坊时代即将落幕,建厂是大势所趋,“牛肚三雄”决定抱团取暖。王润青选择后勤管理,让有能力更年轻的人做“领头羊”。2010年,他们到豫东建厂,但理念不同,性格不合,一拍两散。王润青被“边缘化”到西安闯市场,合伙人许诺“做起来就是你的”,然后还是被“釜底抽薪”,几乎亏掉了半生积蓄。
彼时,洛宁脱贫攻坚战号角吹响。“‘穿串串’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家乡还有一帮难兄难弟,建在家乡就能让他们就业!”王润青想到了故乡。
2017年3月,王润青回到崛东村,成立了河南省宁康食品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建起了标准化厂房。2018年4月投产,100多名乡亲家门口就业。
“确保产品品质,不让工人失业”是王润青的底线。据了解,“穿串串”是“细活”,讲究手上功夫,要根据客户要求,大小、厚薄,切割穿签,“论克计量”;从外地购进材料,经过加工,再运往外地销售,物流占去一大部分,每根“串串”仅有几分钱利润。
疫情之下,餐饮业受到重创,销售困难,但王润青坚持“不挣钱也得正常生产,对得起客户,让员工有饭吃”。
品质为先,信誉至上,让王润青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成为“海底捞”“姐弟俩”等知名火锅企业供货商,并在多个省市建立了区域分公司,研制、开发火锅食材、烧烤食材20余种。
多年来,公司累计捐款捐物10万余元,公司和王润青获得“脱贫攻坚突出奉献企业”“洛阳市优秀乡贤”等称号。
王润青说,做食品就是做良心,今后他将继续扩建增产,提升带富能力,让更多老乡在家门口就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