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话传统文化,家乡方言里的文化

家乡话传统文化,家乡方言里的文化(1)

家乡一片秋色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读《和顺方言》,重温的是乡音,引起的是乡情。方言里有生活的酸甜苦辣,灰掉菜、菊菊菜这些名称会使我们记起曾经有过的困难岁月;方言里有人的喜怒哀乐,扁食、拷栳这些词汇会使我们想起一家人围坐炕上其乐融融;方言里有家乡特有的风景,看到圪针一词,会想起打柴走过的山路,秋冬时节沙棘丛上结的醋溜溜,支起柴锅馇菜做豆腐作柴禾用从山上打回来的黑圪针,围在园子和房基地周围的篱笆……

方言里有质朴的生活哲理。记得奶奶常说一句话:“日子比树叶还稠。”这是一种人生态度,从哲学书上还读不到,但即便同哲学家的言论放在一起,也毫不逊色,笔者的系列文史随笔就有这么一篇。笔者的父亲生前形容自身的处境,出口就是一串谚语或歇后语,如“烂梨不烂味”,“金盆破啦分量还在”,“擓篮卖酸枣,好歹是果木行里哩数”。这几句话一口气说下来,说的其实是一个意思:自己虽然不能工作了,但还算是干部。我从“金盆破啦分量还在”得到启示,写成《金盆和玻璃杯》一文,大意是人的价值有两种:一种是自身有价值,不在于被赋予什么形式,就像金盆打碎了还是金子;另一种是自身没价值,其价值有赖于存在方式,就像玻璃杯,一旦打碎就成了玻璃渣。

家乡话传统文化,家乡方言里的文化(2)

家乡的高粱红了

和顺方言里有文化。和顺人很难说有什么宗教信仰,却不可否认有宗教观念。和顺民间传说中有一种“猫鬼神”(分类词组应归入“迷信”),据说善于倒腾财物,能使人富,能使人穷,所以老辈人往往忌之如害,而又敬之如神。本以为和顺特有,离开和顺的确再不听说,想不到居然在史书上读到了。据《隋书·外戚传》:独孤陀好左道,“其妻母先事猫鬼,因转入其家。上(隋文帝)微闻而不之信也。会献皇后及杨素妻郑氏俱有疾,召医者视之,皆曰:‘此猫鬼疾也。’”独孤陀是皇后的异母弟,其妻又是杨素妻子的异母妹,所以隋文帝怀疑是他搞鬼,将他下大理(廷尉)治罪。据他的婢女供述,“其猫鬼每杀人者,所死家财物潜移于畜猫鬼家。”婢女想必受刑不过,就照人们观念中的猫鬼编造供词,其中潜移财物这一点,与和顺民间传说完全一致,可见其来久远,只有在和顺这种文化深厚而又相对闭塞的地方才会留有痕迹。

又如“不当花花”。每当有可能触犯各路神神,老辈人就会说“不当花花”。如说起谁家的孩子不孝,就会说“不当花花哩——”说到这里不便再说,因为那没说出来的意思可能是天打雷劈。又如正月里禁忌多,今儿不得拈针动剪,明儿不得挑水担肥,若有谁触犯了这些禁忌,老辈人就会说:“大正月天哩,不当花花哩。”我老家高邱有位爷爷辈的老汉,常把“不当花花”挂在嘴边,掏茅时会说:“不当花花哩,你老人家暂且避一避。”洗脚时会说:“不当花花哩,我马上收拾起也(呀)。”这“不当花花”居然也在谱,《红楼梦》第八十回写宝玉到天齐庙烧香,茗烟戏言道士屋里有膏药气,王一贴笑道:“没当家花花的,膏药从不拿进这屋里来。”这“没当家花花的”是不敢、罪过的意思,与和顺方言“不当花花”正相吻合。

家乡话传统文化,家乡方言里的文化(3)

家乡的醋溜溜熟了

又如老辈人经常说作业或造业——这个“业”有两种发音,一种如本字,另一种发“孽”音,说作孽或造孽也都成立;但考虑到老辈人说工业、农业以及学生的作业的“业”往往也发“孽”音,所以应该以“业”为正字。适用造业或作业的行为,固然包括所谓“作难事”,如不孝父母、杀生害命等;但孩子们听得最多的,要数浪费粮食了,谁家的孩子嘴漏,吃饭洒了米,就会听到长辈骂他“作业哩”。这个“业”并不冷僻,只要了解点佛学知识,就知道它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概念。佛教讲因果报应,根据什么报应?就根据人所作的善恶诸业。佛教认为,人的思想、言论、行为都是作业,有作必有报,所以都将受到报应,只不过作善业受福报,作恶业受罪报。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说“作业”,如宋人笔记《道山清话》记唐子方劝王安石休官:“公之为官,止是作业。更做执政数年和佛也费力。”也许缘于中国人所理解的报应主要指坏事,所以到后来“作业”就混同于“作孽”,主要指做坏事了。

最令人称奇,也最具文化色彩的和顺方言,还得说是“填还”——为什么是这两个字,往下看便知。我还是孩子时,这两个字出现的频率颇高,老一辈妇女尤其爱说。如自家的鸡爱下蛋,就说“可填还哩”;自家的牲口好使,也说“可填还哩”;自家的狗护家,也说“可填还哩”。这个词似乎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向主”,至于为什么说“填还”,恐怕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我是把历代笔记一直读到明朝,才看到这个词的,后悔当时没有记下来,但因留了心,后来就在《初刻拍案惊奇》中多次读到:

“丁戍天杀的,得我千金,反害我命,而今须索填还我来!”(第十四卷)

话说天地间,最重的是生命。佛说戒杀,还说杀一物要填还一命。(第三十卷)

却说人生财物,皆有分定。若不是你的东西,纵然勉强哄得到手,原要一分一毫填还别人的。(第三十五卷)

和尚没计奈何,合着掌念声佛道:“阿弥陀佛!我是十方抄化来的布施,要修理佛殿的,寄放在你这里,你怎么要赖我的?你今生今世赖了我这银子,到那生那世,少不得要填还我。”(同上)

说到这里,就不难理解“填还”是什么意思了。原来佛教认为众生按因果报应的法则在六道中轮回,生而为人还是畜生,要看你前生所作善恶诸业。说自家的鸡填还,意味着它前生亏欠了你,此生是来偿还你的。当老辈人用“填还”这个词时,也许不知道其中有什么文化内涵,但由于他们知道该用在什么地方,所以用得相当准确。

(作者家乡山西省和顺县,位于太行山脉中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