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泪的爱情语录(明媚又忧伤的爱情绝唱)

作者:梁颖

何为经典?人们众说纷纭。我喜欢这样一种理解:“‘经典’的另一层意思是:搁在书架上以备一千次、一百万次被人取下。”这样的阐释就像是为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量身定制的,契合至极。的确,时间的长河大浪淘沙,汰洗出诸如《安娜·卡列宁娜》的经典之作,让人百读不厌,遍遍生鲜。

含泪的爱情语录(明媚又忧伤的爱情绝唱)(1)

《安娜·卡列宁娜(上下)》(俄)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周扬 谢素台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1月

小说呈现了两种爱情。最广为人知的,是安娜、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安娜的情人弗龙斯基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安娜是个为爱而生的女人,无法忍受枯索无味的婚姻生活,以一颗滚烫的心,奔向弗龙斯基的怀抱,而安娜全身心的交付换来的却是情人的厌弃,最终在彻骨的寒冷中卧轨自杀。之所以说《安娜·卡列宁娜》是书写爱情的绝唱,是因为托翁捕捉到了人世间各色爱侣都需面对的难题:被爱情点燃的那颗心,如何才能在时间的消磨下不被辜负?并以长篇小说的巨大体量详加铺排,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推到极致;其次,安娜和弗龙斯基的爱情因为触及普遍的人性而让每个人都能对镜自照,或是看到自己的情热空掷,或是看到自己的“始乱终弃”。再进一步,如果我们将安娜的爱情故事看作一个隐喻,又可以延伸出另一个人类普遍面临的困境:即使付出全部热忱,也无法触及梦想的人生荒谬感和顿挫感。

古今至文多血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积累对于一个作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托尔斯泰,就是那种饱蘸情感血泪写作的作家。关于小说这一文体,理论家们并不提倡作家过多地抒发议论,而托尔斯泰喜欢对自己笔下的人和事随时发表见解,这种跳脱理论藩篱的率性写作,亲切而活泼,真挚情感的加持使小说感染力爆棚。在写到安娜卧轨的那天,托尔斯泰痛哭不已,安娜的离去使他无法平复自己激荡起伏的心情。小说中托翁叹惋道:“一盏明亮的烛火就此熄灭”,丰沛的情感使人肠断,且带给一代又一代读者无尽的兴发感慨。

然而小说所写的远不止爱情。列文这一形象,是托尔斯泰的精神自画像。旧俄时期的作家,大多出身于贵族,但他们都背叛了自己所属的阶级。托翁的胸膛里,始终跳动着一颗高尚而痛苦的心。如何才能让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他一生不竭思考的命题。在小说中,托翁借列文这一形象,对土地私有制改革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这使得小说跳脱了爱情的狭窄视域,有了辽阔的向度。彼得堡、莫斯科,旧俄小说里熠熠生辉的双城,广大的乡村,在托翁的笔下裕如切换,如同一幅从容流淌的风土画卷,使我们可以随时穿越,向十九世纪俄罗斯上流社会活色生香的晚宴、舞会、赛马场、安娜的香闺和列文宁静的乡间庄园投以好奇的一瞥,并获得莫大的满足。

长篇小说的结构至关重要。找到了与内容最搭的结构,小说就成功了一半。该书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条线索围绕安娜、卡列宁和弗龙斯基展开,一条围绕列文和基蒂展开。结构技巧已臻炉火纯青,那种气定神闲的叙事节奏让人欲罢不能。因为是双线,它的结尾是开放式的,因此在安娜卧轨之后,小说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继续讲述列文的故事,列文终于摆脱了抑郁的心境,找到了生活的意义。结构还可从另一维度来分析:小说以安娜为扭结点,所有人都和安娜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作家有条不紊地理清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便四两拨千斤地完成了小说结构的构建,可谓举重若轻。

俄罗斯是盛产作家的国度,有着灿若群星的文学大师,阵容相当豪华,而其中的领军人物,非托尔斯泰莫属。如果说,普希金是“诗人中的诗人”,那托尔斯泰就是“作家中的作家”。托尔斯泰的语言有着逼人的朴素质感。小说中那种精准到无可替代的词语俯拾皆是,在文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总之,这样的一本书,你值得拥有,且涵泳其间,一读再读。(梁颖)

来源: 西安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