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自古以来都是大姓吗(这几个词你不能不知)

王姓自得姓起距今已有数千载,文献中关于王姓族人记载浩如烟海,王姓作为炎黄子孙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了灿烂的家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大花园中一朵奇葩,总结部分能代表王姓的名词,希望王姓族人,奋发图强,勇为人先,不辱家声不坠门楣,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王姓自古以来都是大姓吗?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王姓自古以来都是大姓吗(这几个词你不能不知)

王姓自古以来都是大姓吗

王姓自得姓起距今已有数千载,文献中关于王姓族人记载浩如烟海,王姓作为炎黄子孙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了灿烂的家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大花园中一朵奇葩,总结部分能代表王姓的名词,希望王姓族人,奋发图强,勇为人先,不辱家声不坠门楣!

太子晋

东周时期周灵王的太子,姓姬名晋,字子乔,因此又称太子晋、王子乔、王乔等。后因在治理洪水的政策上跟周灵王产生分歧,当面指出周灵王治洪政策的不当之处,据理力争,顶撞了周灵王,周灵王在一怒之下,废黜太子将其贬为庶人,又三年,抑郁而终。太子晋生前居住的地方,因为太子晋来自“王族”,也被周围百姓称之为“王家”,其后裔就以王为姓,太子晋(王子乔)被王氏族人尊称为“得姓始祖”。

当然这是其中的一种说法,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太子晋并没有抑郁而亡,而是参悟大道,位列仙班。

这种说法我们也能找到证据,比如我们形容或者祝福某人像神仙一样长寿的“乔松之寿”,这里“乔松”并不是说的是某种松树,而是指两位仙人,“乔”就是王子乔,“松”是指“赤松子”。

《列仙传》也记载,王子乔喜欢吹笙,在嵩山修道,潜心修炼三十余载,一日,他传语家人,七月七日在缑氏山(今偃师市境内)等待。至期果见太子晋立于山巅。吹奏三曲,百鸟和鸣,遂举手谢时人而去。后来武则天还封王子乔(太子晋)为升仙太子,至今缑山(即缑氏山)之巅仍矗立着武则天撰文的“升仙太子之碑”。李白也曾写过“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的诗句。

在王姓的神仙体系里,还有一个著名的神仙,就是财神王亥,但严格来说,王亥并不姓王,王亥是商部族的领袖,商朝开国帝王成汤的七世祖,子姓,人们称呼他王亥,意思是王者亥。

作为商部族首领,王亥励精图治,施策有方,爱民如子,并开创了商业贸易的先河,使得商部族快速地强大起来,在商人心中有极高的威信,王亥去世后,商人用祭天的礼仪来祭祀王亥,以求风调雨顺,后来王亥就成为了中华民族五路财神中的中财神又称“中斌财神”,可以说王姓族人出生就自带财神护佑!

笔山墨池

要说书法这种国粹,哪个姓氏留下的印记最深,那么非王姓莫属了。被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就出自琅琊王氏家族王羲之的手笔,唐太宗对《兰亭序》推崇备至,还将临摹本赏赐给钟意的大臣,唐太宗去世时,下旨还要《兰亭序》陪葬,如今人们见到的《兰亭集序》只是赵模等人所复制的拓本。

据说王羲之小时候练字十分刻苦,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甚至连走路和吃饭都不放过,身边没有笔,就用手在衣服上书写,时间久了,衣服都被划破了;吃饭的时候也不忘记练字,有一次王羲之在吃饭的时候,练字已经达到了忘情的地步,竟然在津津有味地吃着蘸着墨水的馍馍,直到家人发现。

王羲之用废的毛笔堆在一起,因为太多,就像一座小山,人们就称它为“笔山”。王羲之练习完书法之后就在家旁边的池塘里洗刷毛笔和砚台,后来池塘中的水都变成了黑色,甚至可以用池塘水代替墨水书写作画,后来,人们就称这个池塘为“墨池”。

在王羲之的儿子中书法造诣最深的就是王献之了,世人尊称他们二人为“二王”,王献之小的时候曾经向王羲之咨询多久才能够把字练好?王羲之指着院子里十八口大缸说,把大缸中的水用完,字才有骨架子。听到父亲的教导,王献之练字就更加卖力,不知过了多少日夜,终于练成了与父亲齐名的书法家。

除了王献之外,王羲之其他六个儿子在书法上皆有所成,对中国书法贡献,远超其他家族。

三槐王

三槐王氏源自北宋监察御史王祐,山东莘县人。宋开宝二年,有人秘告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反,宋太祖也早有心除之,就命王祐权知大名府,查察此事,并以相位相许。王祐至大名府,明察暗访,查了几个月却查无实据,就奏明太祖,符彦卿无谋反之实,并以全家百十口姓名作担保。

宋太祖原是想找理由除掉符彦卿,结果王祐却在力保,承诺给王祐升迁宰相的许诺,自然就不能兑现了,只是将王祐改任襄州,王祐在赴任襄州之前,在其庭院内手植槐树三棵,并说:“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就这句“牢骚”话,却衍生出著名的王氏分支:“三槐王氏”。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三槐的预言在其子王旦那里就得到了实现,王旦成为了真宗时期的宰相,位列三公!

王祐的子孙累世为官,子孙遍及九州,甚至在东南亚都有很多三槐王氏子孙分布,三槐王也成为了王氏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三槐王氏被非王氏族人所熟知而是因为一篇铭,此文后来被收录与《古文观止》等文集中,这篇铭就是源自大文豪苏轼的《三槐堂铭》。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在湖州任上,他的学生王巩邀请苏轼为其自家“三槐堂”题铭,苏轼欣然应允,挥毫写下《三槐堂铭》。该文高度赞颂了王祜、王旦、王素祖孙三代的贤德,文章末尾写道:“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满满的溢美之词。

王祜、王旦、王素分别是王巩的太祖父、祖父和父亲。

本文虽总结部分代表王姓族人的词语,然奈何王姓族人很是优秀,文章篇幅又有限,只能挂一漏万!诸位读者评论区留下字辈,方便他人寻根寻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