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缅甸铜矿关闭(深度想撤待命)
来源:环球时报编者的话:中资企业这些年给缅甸带来很多实实在在的红利,但自缅甸局势2月初突变以来,中国在缅各类企业一直面临安全风险和一系列实际困难缅甸部分抗议示威者受到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恶意蛊惑,把心中的愤怒转移到中资企业,特别是占据“半壁江山”的中资服装企业身上近日,已有近40家以纺织制衣为主的中资企业遭不法分子打砸抢烧,多名中方人员受伤,财产损失超过2.4亿元人民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17日重申:“中方希望缅甸方面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加大保护在缅甸中国公民安全的力度”一些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中资企业和专家也表示,在当前的恶劣环境下,一些企业已做好相关预案,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中资缅甸铜矿关闭?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中资缅甸铜矿关闭
来源:环球时报
编者的话:中资企业这些年给缅甸带来很多实实在在的红利,但自缅甸局势2月初突变以来,中国在缅各类企业一直面临安全风险和一系列实际困难。缅甸部分抗议示威者受到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恶意蛊惑,把心中的愤怒转移到中资企业,特别是占据“半壁江山”的中资服装企业身上。近日,已有近40家以纺织制衣为主的中资企业遭不法分子打砸抢烧,多名中方人员受伤,财产损失超过2.4亿元人民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17日重申:“中方希望缅甸方面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加大保护在缅甸中国公民安全的力度。”一些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中资企业和专家也表示,在当前的恶劣环境下,一些企业已做好相关预案。
想撤,待命,留守
《环球时报》记者多年前曾到仰光西郊的莱达雅工业区参观,虽然位置有些偏,但这个当地最早开发的园区规划有序,厂房大多为两三层小楼,企业多以纺织、制衣等轻工业为主。中资企业的业主或管理人员多居住在工业区附近的别墅区。据了解,莱达雅工业区部分中资企业被打砸抢烧后,已有企业负责人做好撤离准备,其中:有的是企业本身受疫情和政局影响效益不佳、没什么业务;有的是因被打砸抢烧受损严重,失去信心,不愿再留下;更多的是感到无助,担心当地警方“救不了命”,还是走为上策。
《环球时报》记者在一家缅中合资企业组建的信息分享微信群中看到,16日已有中资企业的代表和莱达雅工业区的区长进行接洽,反馈是“谈得很顺利,对方承诺加强对中国企业的保护并增加警力”。但企业代表表示:“我们还是得靠自己来提前做好预案,能自己扛住的尽量自己扛,因为事发报警后,等到军方人员和警察赶过来,最快也要近半个小时,这是谁都熬不住的。”一些企业负责人对未来的局势仍非常担心,“特别是如果未来一个星期还发生比较严重的冲突,我们中国人的人身安全甚至都会面临威胁”。
有香港媒体16日称,中国有关部门要求在缅甸的国企撤回非必要员工,但《环球时报》记者17日与多家大型国有企业求证后发现,并没有此项命令。中交集团仰光项目的消息人士表示,打砸事件发生后,国际SOS救援中心签发的一份安全建议在中企流传,该文件建议相关人员从缅甸撤离,但并没有专指中企。另据了解,为应对恶化的局势,一些中资企业都有相应预案。一位国有企业的水电部门经理说,项目处于待命状态,几周前已有几位中方人员返回,但也有员工将留守缅甸代表处。
出于安全考虑,中国商人张先生已从莱达雅工业区撤出,住到仰光市区的国际酒店。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2012年来缅甸前在国内做服装外贸生意,考虑到人工成本提高等因素,在考察孟加拉国、越南等国后,最终选择缅甸,主要是考虑这里整体的营商环境相对好一些。不过,张先生也考虑到缅甸民主化进程能否平稳过渡的问题,因此没有继续从事服装生意,而是开了旅行社,并承揽一些国际会议和会展的活动,如缅甸最有影响力的纺织服装展。张先生说:“我们这行有句行话叫‘房餐车导票’,每一项都能带动当地经济,解决不少当地的就业。”张先生认为服装制造业对缅甸经济的贡献更大,据他了解,在仰光约有600多家纺织服装厂,中资企业可以说占据了该行业的“半壁江山”。
在缅甸,有一种说法是中资企业有七八百家。由于部分私营企业并没有在我驻缅使馆登记备案,因此在缅中企的具体数字难以估算。据了解,目前在缅甸中国企业商会注册的各类中资会员企业有340多家,其中纺织制衣行业30%,房地产建筑15%,农业10%,电力能源业8%,通信业5%,旅游与服务业12%,工程承包行业8%,其他产业12%。纺织制衣行业占比最多,是创造就业大户,为缅甸带来40万个就业机会,可就是这样的创造就业大户却偏偏成为此次被打砸抢烧的重点,成为受损失最严重的行业。
“难道我们是仇人吗?”
在当地一个中资企业保持联系的微信群里,这两天有人表示:“缅甸朋友这是怎么了,难道我们是仇人吗?中国在缅甸投资这么多年,经历了风风雨雨,才让中缅经济合作总体上保持不错。”有的说:“这次的极端行为明显是外部势力背后操控所致,他们最怕缅甸和平稳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挑动缅甸人民内斗,让中国投资不能正常经营。”还有的说:“虽然中资企业遭受重大损失,但中国致力于对缅甸全体人民友好的政策不会改变。一大批中国企业还在坚守,重大项目没有停工,因为这些项目也是缅甸人民的需要,关系到缅甸人民的切身利益。”但更多的人还是担心,在无政府状态下,业务根本无法开展,涉及民生的超市、银行都处于关闭状态,不仅食品供应逐渐成为问题,遇到移动通信网络无限期中断,和对外的联系也不顺畅。
《环球时报》记者近日还联系到2006年就来缅甸从事服装加工业,后来又将生意扩展到酒店业、服务业的廖先生。他回忆说,“我刚来缅甸时,很多老百姓找不到好的工作,记得当时很多缅甸人的月收入基本上也就是115元人民币左右,缅甸的华侨翻译差不多能挣两三百元人民币。”廖先生提到这些年各类中企为缅甸作出的贡献,除了让很多缅甸民众收入增加外,每逢天灾还捐钱、捐物,为当地做了很多的公益。据廖先生介绍,受疫情影响,在此次政局动荡发生前,他的一些酒店和娱乐场所就已关闭,服装工厂因涉及大量用工,短时间内无法关闭。他说,如果只是从事贸易或低成本投资的外商还是做好了暂时离开缅甸的准备。但对有土地、厂房等固定资产投资的大企业家来说,想撤并不容易。因此,一些企业还会继续观望缅甸局势发展,一些悲观的人表示,“如果军方和民盟之间的关系难以调和,在这种情况下,在缅甸投资的中国企业就成了无辜的受害者”。
打砸外企,缅营商环境“蒙尘”
据《缅甸新光报》报道,截至2020年11月底,共有51个国家和地区在缅投资,投资最多的国家分别为新加坡、中国和泰国。在12个外资领域中,投入最多为电力、石油天然气和制造业。客观说,民盟执政这些年,效率有所提高,如2018年1月成立促进营商环境委员会,以推动提升缅甸营商环境指数。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营商环境报告》显示,缅甸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65位,“属于改善成绩突出的20个国家之一”,如开办企业这一项从2018年排名第152位提升到第70位。
缅甸的营商环境变得宽松后,对中资企业来说,进入缅甸各方面也比较便利。但为规避风险,还是有一些中资企业通过新加坡或以新加坡公司的身份投资缅甸,因此,中资企业在缅甸的投资存量比实际数据还要高一些。同样,一些欧洲国家投资也经由新加坡进入缅甸。2011年9月,缅甸时任总统吴登盛突然单方面宣布在他的任期内搁置中企参与的密松水电站项目后,中国对缅甸的大规模、大项目投资有所减少。
尽管如此,中企参与的深水港项目、石油和天然气管道项目、铜矿项目仍备受关注。西方一些国家近些年“眼红”中缅经贸往来,如美国《外交学者》今年1月11日在一篇题为“北京在缅甸的‘新攻势’”的文章中说,“中国赢得缅甸几乎所有的太阳能发电厂项目,主导相关领域。中企还与当地公司合作。中方提供技术,当地伙伴确保建厂所需土地”。但西方舆论也意识到,发达国家这些年对缅甸“承诺多、兑现少”,令缅甸政府和民众感到失望,因此才更多接受和选择与中国的合作。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在缅中资企业负责人和相关学者认为,一些缅甸人拿中资工厂当“人质”,把中资企业卷入缅甸政治的内部争斗,这对中资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这无疑也会影响到缅甸的营商环境,让其他国家投资缅甸的热情减少,“一个国家无论发生什么,都应保护外资的利益,而不是动不动就转移视线,袭击外资项目”。
民盟执政这几年,包括成衣行业在内韩国企业也在加大对缅甸的投资。泰国、日本等在缅甸都建有工业园区。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许利平2018年考察过仰光迪勒瓦经济特区的一个工业园,该工业园由日缅合资兴建,主要由日本企业运营,但也吸引了一些生产服装、鞋帽的中资企业。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称,“近年来乘着缅甸经济发展的东风,日企也加快向缅甸进军的步伐,目前已有400多家”,涉及汽车组装、啤酒酿造等诸多领域。据共同社报道,拥有“优衣库”和“GU”等休闲服装品牌的迅销公司16日表示,其在仰光的两家合作伙伴工厂也被放火。日外务省海外安全网页16日发布针对缅甸局势的安全提醒。
许利平建议,当中资企业遭遇所在国家政局变化等情形时,要做好风险预判、有相应的风险应对机制。此外,还要学会分散风险,如一些大型项目,可以考虑第三方参与。在缅甸,一些项目可以考虑和新加坡等东盟国家展开第三方合作,相互取长补短。
【环球时报驻缅甸、日本特约特派记者 关潮 刘军国 环球时报记者 李司坤 邓孝慈 谷棣】
阅读更多内容请参见今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或下载登录新版“环球TIME”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