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最有名的七言诗(郑板桥这首诗明如白话)

诗歌到了清朝很显然出现了分歧,有一些诗人认为应该学习唐诗,有的则认为要重点学习宋诗,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无非就是在内容上的改变,唐诗是以抒情为主,而宋诗是讲究哲理,主要是突出诗人所思所想,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翻开《全唐诗》就会发现,唐诗里面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偏向于抒情,那么到了两宋时期,诗人们开始大胆创新,融入进了更多的思想,也就使得作品有了一层深刻的哲理。

郑板桥最有名的七言诗(郑板桥这首诗明如白话)(1)

清朝的诗人在唐诗和宋诗之间难以选择,毕竟唐诗所代表的是诗歌的最高水平,宋诗中的哲理也为后人津津乐道,这也就使得清朝的诗人要么去学习唐诗,要么就学习宋诗。但是有一位诗人我个人认为两者兼具,那就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这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位大文豪,在清朝也是鼎鼎大名。

郑板桥原名郑燮,清朝中叶著名的诗人、画家、书家、思想家;也是那个时代著名的诗人,他与当时的龚自珍、黄景仁、袁枚等人齐名,而且他除了诗歌写得好,另外在艺术上的成就,那在当时也是无人能及,尤其是擅长画竹子和兰花,到了当今天,他的画已经成为了无价之宝,许多的艺术家争相收藏。郑板桥笔下的竹子和兰花风格迥异,只有淡淡的几笔,便是画出了竹子和兰花内在的美。

郑板桥最有名的七言诗(郑板桥这首诗明如白话)(2)

那么郑板桥的诗也是广为流传,其中最经典的就是那首《竹石》,这是一首很典型的题画诗,当时诗人画了一幅竹石图,然后在旁边题写了这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人无非就是告诉了世人,做人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那都能够勇敢地生存下去,这首诗一经问世,也是受到了许多读者的追捧。

郑板桥最有名的七言诗(郑板桥这首诗明如白话)(3)

郑板桥对于竹子的喜爱,可谓是融入进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除了这首《竹石》之外,还有这首《新竹》同样写得很有趣,整首诗尽管明如白话,可是那份哲理也是呼之欲出。诗人再一次用竹子告诉了世人很多的大道理,新的竹子破土而出,最终慢慢地成长,比以前的旧竹子还要长得高,这意思其实很明确,以此来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

郑板桥最有名的七言诗(郑板桥这首诗明如白话)(4)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竹子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植物,全国各地都有种植,竹子在古代文人笔下,也是代表着一种高尚的品格,还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它与梅花、兰花、菊花并称为“四君子”,是一种精神的象征。郑板桥这首诗写得也是很巧妙,他用极其深刻的口吻,通过对于新竹的描写,从而告诉了世人很多的大道理,从而让这首诗显得与众不同处处充满了哲理。

郑板桥最有名的七言诗(郑板桥这首诗明如白话)(5)

第一二句是写了新竹替代老竹子过程,每年春天新的竹子会破土而出,这个时候新的竹子节节升高,只需要几周的时间,那新生长出来的竹子,会比老的竹子更高,长得枝繁叶茂,而新竹子之所以能够长得旺盛,会超过以前的老竹子,那是由于新竹子在刚刚成长时,它就吸收了老竹子的养料。诗人正是强调了相辅相成的道理,其实这和人的成长是一样。

第三四句诗人又是进一步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写得也就更加深刻,等到来年,那头一年新长出来的竹子,又变成了老竹子,生命在不断地轮回,竹子正是在这种轮回中,从而形成了一片茂盛的竹林,使得池塘周围都是郁郁葱葱的竹子,新的竹子依旧还在破土而出,最终会取代老的竹子,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景观。

郑板桥最有名的七言诗(郑板桥这首诗明如白话)(6)

郑板桥这首诗写得通俗易懂,人们一读就可以理解其中的意思,而诗人正是借用竹子告诉了世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新的事物一定会取代老的事物,新的一代人会接替老一辈的人,生命就是一个轮回的过程,同时也是彼此相辅相成的共存关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