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节老舍文化大餐(揭秘老舍戏剧节)
大戏看北京·2022第六届老舍戏剧节已全面开启,从9月14日开始,一直到12月中旬,将有20余部50余场中外精品剧目和50余场戏剧文化活动,在以北京中轴线为核心的各大小剧场、演艺新空间、旅游景点、会馆、街区及社区陆续展开,让戏剧流淌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2022第六届老舍戏剧节海报及舒济写给戏剧节的寄语。
创办于2017年的老舍戏剧节,始终以“呼唤戏剧文学精神”为己任,关注民众情感,讲好北京故事。五年间,老舍戏剧节立足北京,辐射京津冀,以北京丰富的戏剧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掘利用北京现有演艺空间,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建立了良好的戏剧生态。五年来已展演剧目上百部,精彩演出150余场,举办论坛及活动60余场,吸引十余万观众走进剧院,传播覆盖超500万人次,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做出了贡献。在第六届老舍戏剧节全面启动之际,新京报专访戏剧节发起人、主办方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北演公司”)董事长张海君,在回溯总结老舍戏剧节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进一步阐明了它与北京这座城市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A面 走进戏剧节
发起:老舍是代表北京这座城的文化符号
老舍戏剧节在老舍故居举办戏剧活动。戏剧节发起人张海君表示,希望戏剧更多地走进社区、商圈等城市角落,让艺术真正走进市民心里。
从2014年开始,北演公司开始尝试涉足原创戏剧的创制领域,陆续推出了话剧《深水区》《甄嬛传》等多部原创作品。在经过两三年与戏剧行业越来越深入地接触,北演公司董事长张海君了解到,虽然当时在北京也有许多形式的戏剧节出现,但始终缺乏一个既能代表北京这座城市品格,又能代表戏剧行业自身品质的国际性戏剧节,北演公司作为北京国资旗下的国有演出公司,应该挑起这副重担。
时值北演公司正在创排根据老舍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话剧作品《二马》,在与老舍先生的长女舒济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张海君了解了很多关于老舍先生在戏剧、戏曲、曲艺等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在他看来,老舍先生既是文学家,也是剧作家,与此同时,他在戏曲、曲艺等艺术门类均有涉猎且成就非凡。在此基础上,张海君与北演公司同仁均认为,老舍先生是值得每个人去追忆、缅怀以及致敬的,同时,他也正是张海君一直在苦苦找寻,最能代表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老舍先生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反映我们民族普通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尤其在京味文化的表达上非常接地气。同时,老舍也具有国际性,他将近10年在国外讲学与游学的经历,让他的作品带有与众不同的国际视角。”张海君清楚地记得,在当年话剧《二马》的建组会上,他首次提出了举办老舍戏剧节的愿景,获得老舍先生家人的认可和业内各界专家学者的支持,首届老舍戏剧节由此诞生在了2017年的夏天。
定位:办节宗旨是“呼唤戏剧文学精神”
老舍戏剧节希望通过剧目,回归探讨文学精神。
成功发起老舍戏剧节,让张海君与北演公司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而如何定位,才是未来办好戏剧节的关键。在得到了很多业内专家的建议后,首先确立了以“呼唤戏剧文学精神”为办节宗旨。张海君认为,这是当今戏剧领域面临的一个问题,大家不是特别重视戏剧的文学性,在他与许多戏剧专家聊天的过程中,彼此也都深有同感。在此基础上,老舍戏剧节还提出了聚焦“民众情感、人文关怀、民族语言、国际视野”十六字的办节方向。张海君表示,老舍戏剧节举办以来,一直秉承这样一个宗旨与方向,无论从整体的创意到板块的设置,剧目的甄选到推广的方式,以及对外交流合作,都是遵循这种思路推进的。
往届老舍戏剧节,无论是开幕大戏还是其中重要的原创大戏,都不乏当代艺术创作者对老舍先生作品的致敬,在张海君看来,这种做法也是更多地想要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老舍先生既属于北京也属于中国,同时他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力,他的十多部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广为流传,其实这就代表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表达与符号,充分说明老舍也是属于世界的。”
从第二届老舍戏剧节开始,北演公司与联合主办方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特别举办了“老舍点戏”主题展览,通过展出老舍先生亲笔拟出的68出京剧剧目的手稿,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国粹的艺术魅力。从第三届起,北演公司还联合老舍纪念馆,老舍研究会等机构,特别创办了“戏剧茶馆”系列品牌活动,通过讲座、对话、剧本朗读、实景演出以及实地探访等多种形式,打破传统剧场空间概念,向民众普及戏剧知识。张海君认为,“通过这个板块,首先想表达的是我们对老舍先生的敬仰与致敬,同时,也通过老舍先生去传达我们对所有文学大家与剧作家的一种致敬。”
提升:丰富除话剧外的演出表演形态
第四届老舍戏剧节中,实景话剧《邻居们》走进老舍纪念馆。
与前三届老舍戏剧节基本以话剧作品为主体不同,从第四届开始,老舍戏剧节逐渐引进了音乐剧、戏曲、舞剧等类型的舞台作品,进而提升了戏剧节的综合性。尤其今年第六届老舍戏剧节还特别增设了“梨园百花”单元。张海君觉得中国戏剧最早的源头是戏曲,而戏曲的源头便是文学家的源头:“从元杂剧开始的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我们有元曲四大家,他们不仅是中国戏曲的创始人,其作品也都充满了文学性与民族性。再到明清时期,中国戏曲鼎盛时期涌现了汤显祖、洪昇、孔尚任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剧作家,他们的作品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文学高峰。”
“梨园百花”为今年专门设置的板块,此单元的剧目甄选有两个标准原则。张海君透露,此单元首先不需要传统戏中的折子戏,且戏曲作品本身必须具备文学性。第二,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具有创新性,在原有戏曲程式化的基础上,剧目、剧种的表演乃至整个舞台的呈现方式要有新变化,必须具有传统戏曲的现代表达。“今年‘梨园百花’单元安排了具有文学性、民族性、创新性的戏曲,如江苏省昆剧院精华版昆曲《牡丹亭》、北方昆剧院的《望江亭中秋切鲙》等多部作品,抛开戏曲本身,这些作品也都是文学作品。”
除了坚持上演经典剧目外,第六届老舍戏剧节主单元中还特别设立了一个关注戏剧新锐人才和作品,聚焦青年戏剧从业人员发展的“后浪新声”单元,主要面向职业从事戏剧的工作者,年龄在45岁以下的编创人员。张海君认为,近些年戏剧行业涌现了顾雷、赵淼、丁一滕、朱虹璇等一批优秀的青年编剧导演,“后浪新声”单元主要还是立足于促进这些青年编创人员能够获得一个更大的展示自己的舞台,“其实从第五届老舍戏剧节开始,我们对戏剧节整体策划与内容构想的方向已经基本确立,今年变得更为清晰,老舍戏剧节也是逐渐从探索到完善。”
B面 解读戏剧精神
内核:通过戏剧让每个人与城市产生关联
第三届老舍戏剧节文化论坛。
每年的老舍戏剧节,专业论坛总是吸引戏剧人的关注,而论坛所阐发的观点往往都成为整个行业的风向标。张海君表示,对于主题论坛的定义,首先是要针对戏剧,第二是针对整个戏剧行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发展的新视角与趋势。
今年老舍戏剧节期间共计将举办三场大型主题论坛,通过开放式座谈研讨方式,深入探讨文学和戏剧、文学作品和舞台呈现的关系。这其中以北京为文化主题的论坛,今年的主题是“老舍笔下的西城”,将首次聚焦老舍作品里的西城,讲述老舍与西城的不解之缘,重温彼时的西城人与事。除此之外,在各剧院、演艺新空间、会馆和社区,共计五十多场戏剧文化活动也将在第六届老舍戏剧节期间全面展开。
戏剧活动则是北演公司针对每一届相关剧目,所开展的剧目导赏、创作分享、观众见面会,甚至还带着这些剧目剧组走进北京各个文化景点、会馆与商圈,实际上是围绕着空间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关系所创立的戏剧活动。张海君表示,“在不同的文化场所里,不仅可以推荐北京这座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基因,同时也让更多民众了解戏剧节发展的过程,所有的戏剧活动以及大师课都是公益性的。”
愿景:“让戏剧流淌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在老舍戏剧节期间,观众不仅可以看到文艺演出,还能通过展览等形式了解戏剧。
从第五届老舍戏剧节开始,剧目展演、专业论坛、戏剧活动三大板块构成了戏剧节的全貌,张海君希望借助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东风,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的机遇,提出今年老舍戏剧节的愿景“让戏剧流淌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张海君表示,“这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的愿景。”他进一步解释说,关于这句话中的“流淌”一词,张海君曾专门与公司的同仁探讨过,在他看来,比“流淌”更高级的是“浸润”,但张海君坦言,老舍戏剧节目前尚未到达这样的层级。“我们目前要做到的,便是将戏剧先铺到商圈、社区、校园、剧院等城市的每个角落。我相信在实现‘十四五’规划时,也就是老舍戏剧节举办到第九届之时,一定能让戏剧浸润到每个北京市民的心里,让老舍戏剧节成为北京乃至中国的文化名片。”
在张海君看来,老舍戏剧节之所以能够成功举办至今,完全得益于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旅局、北京市文联、北京国资公司等各级单位的鼎力支持。尤其2020年,在全球演出行业遭遇寒冬之时,第四届老舍戏剧节依然排除万难成功举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鼓励。张海君认为一个戏剧节能够坚持办下去并不容易,但凡有一丝希望,老舍戏剧节必须要坚持。“我们在最艰难的时刻一直没有放弃,只要疫情控制住了,剧院有条件打开大门,戏剧节必须办下去。”2020年,在剧院上座率不超过50%的情况下,第四届老舍戏剧节得到了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大力支持,成功举办。
未来:打造让民众充满期待的文化品牌
围绕戏剧开展的文化论坛、展览等活动,是每年老舍戏剧节的重头戏。
张海君感慨,这些年如果没有各级单位与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大力支持,老舍戏剧节很难如此成功地一届一届办下去,他也切身感受到,从第五届开始,老舍戏剧节的办节规模、影响与内容等各个方面较之前几年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坚持住了,获得回报的同时也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与认可,所以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希望能为北京戏剧行业,为北京文化和市民创造出一个值得眷恋、充满回忆与期待的文化品牌,这是我特别想表达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望与情愫。”
在张海君看来,多年来,老舍戏剧节最重要的核心便是一直在坚持戏剧的文学精神。他认为戏剧最核心的本质就是剧本的文学性,文学性决定着一个戏剧的高度、深度与广度。“无论时光如何变迁,戏剧的形态如何千变万化,重视剧本的文学性将是戏剧行业必须长期遵循的一个规律。在不断摸索中,我们现在也逐渐找到了文学与商业之间的平衡点。”从第四届开始,老舍戏剧节得到了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西城区文旅局的定向扶持。张海君表示,这对于保持一个戏剧节的平衡运营是决定性的因素。同时,北京国资公司自从老舍戏剧节创出品牌以后,每年也会给予一定的扶持,这些都是老舍戏剧节不断传承、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所在。
新京报记者 刘臻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翟永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