抨击崇洋媚外的人(现象根植的现实土壤与世俗环境)

笔者按:崇洋媚外现象作为一种社会顽疾、作为历史的某种归因,其根源即在于近现代中国所遭受的百年屈辱;七十多年前伟人向全世界的庄严宣告声犹在耳,崇洋媚外现象迄今却仍未根除,不能不发人深省。本文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崇洋媚外现象做些剖析,囿于学识浅薄,不当之处敬请指正。因篇幅略显冗长,故将之划分为四章节,敬请见谅。

1)近现代中国社会崇洋媚外现象滋生的历史根源

2)崇洋媚外现象是近现代西方崛起后“欧洲中心论”者向全世界着意输出其价值文明后的产物,是受西方社会精神文化荼毒后病态的必然表现

3)崇洋媚外现象是部分亲西方“社会精英”竭力推动全盘西化思潮的结果

4)崇洋媚外现象是利益集团攫取利益需求宣贯鼓动的结果

5)写在最后

“文化上的崛起是经济崛起的条件。文化上崛起的核心是民族价值体系的崛起,在价值体系上依附他人,崇拜他人,必然导致心理上的萎靡、意志上的软弱、民族自尊的丧失。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是在自己的历史中为自己寻求价值的坐标,来界定今天和未来的现实。”

黄树东

近现代中国社会崇洋媚外现象滋生的历史根源

“崇洋媚外”一词源于1977年夏,茅盾应编辑部约请专为《世界文学》撰写的《向鲁迅学习》一文:“那时清王朝以及当权的洋务派崇洋媚外,出卖国家主权。”意思是崇拜西方的一切,谄媚外国人,丧失民族自尊心,一味奉承巴结外国人。

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基本完成其工业革命,代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生产力水平。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是英国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潜在市场。而中国国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近代中国与海外贸易长期累积的巨额贸易顺差,以及清政府坚持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则成为英国向中国倾销其工业产品的“绊脚石”。在对中经贸关系中,英国商人发现鸦片走私贸易拥有巨额利润,因而竟相贿赂拉拢各级政府官吏参与或为鸦片走私提供庇护和便利。

抨击崇洋媚外的人(现象根植的现实土壤与世俗环境)(1)

吸食鸦片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鉴于英国殖民者勾结政府官吏,鸦片走私活动日益猖獗,鸦片对清王朝官兵及民众荼毒日深,并导致巨额白银外流,严重扰乱清王朝国库和货币流通,国家经济面临崩溃边缘。道光帝终于下定决心任命坚决主张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奔赴鸦片走私主要集散地的广东全力实施禁烟稽查,随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虎门硝烟事件, 此举极大打击了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鸦片走私活动的嚣张气焰。

抨击崇洋媚外的人(现象根植的现实土壤与世俗环境)(2)

虎门硝烟

1840年6月英帝国以此为借口, 派遣军舰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出海口,对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史称第一次鸦片战争。战争持续两年,清政府最终战败。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以割地赔款、开放部分通商口岸、丧失关税自主权等告终。

抨击崇洋媚外的人(现象根植的现实土壤与世俗环境)(3)

鸦片战争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抨击崇洋媚外的人(现象根植的现实土壤与世俗环境)(4)

大沽口沦陷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这些强加在近现代中国的诸多不平等条约,包括割地、赔款、通商、关税协定、领事裁判权、租地造屋、五口通商地传教 ;二次鸦片战争后又新增了外国人管理中国海关权、内河航运权、鸦片贸易权、苦力贸易权、内地传教等特权。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严重破坏,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开始丧失。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抨击崇洋媚外的人(现象根植的现实土壤与世俗环境)(5)

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

由清朝末期伊始,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相互勾结沆匪一气,对内使用军事武力手段残酷镇压盘剥民众继续巩固和维持其统治;对外消极避战,先后与多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

据《中国对外条约辞典(1689——1949) 》统计,近现代中国对外共签订了总数1356件各类条约、契约、协约和合约。有学者认为:历届政府与22个国家共签定了745个不平等条约:其中清政府从1841年5月——1912年2月共签定411个;北洋政府1912年3月——1927年5月,签定243个;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9月——1949年6月签定91个。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新中国建立的一百多年间, 西方列强使用武力胁迫强加在中国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条约所规定并赋予外国各机构、人员在华活动所享有的凌驾于所在国国民之上的治外法权等特权;历届政府各级官僚、贵族、买办、资产阶级、地主等为维护其统治和利益,主动迎合并勾结各外国殖民势力极力压制、奴役和迫害本国民众;各地方军阀割据,纷争战乱不断、匪盗四起、灾祸绵年。

抨击崇洋媚外的人(现象根植的现实土壤与世俗环境)(6)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丧失关税自主和关税保护等主权,使中国沦为西方国家原材料输出供给地和国外大量先进、廉价工业产成品的市场倾销地, 严重打压侵害民族产业资本生存发展空间。 凡此种种,在政治和经济上进一步加剧加重了民众疾苦,以至于中国社会愈发百业凋敝、赤贫千里、民不聊生。

抨击崇洋媚外的人(现象根植的现实土壤与世俗环境)(7)

遭八国联军劫掠火烧后的圆明园遗址

近现代中国经济、国力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 当权者卖国求荣、谄媚勾结洋人压榨民众、旧中国部分知识分子及“社会精英”不加甑别盲目鼓吹推崇全盘西化的思潮涌动,崇洋媚外现象肆意滋生的历史根源, 概肇始于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