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九分以上必读经典(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
电影《曾经》于2007年在爱尔兰上映,影片讲述了卖花姑娘和街头艺人因音乐而开启的一段浪漫爱情故事。在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一位街头艺人的深情演唱吸引了卖花姑娘,他们虽然生活拮据,但都对音乐一腔热忱,两人相互支持,鼓励彼此追求音乐梦想,逐渐萌发爱意,但迫于现实的无奈,最终无法在一起。正如电影中的一句歌词所描述:种下思念,泛滥成灾,不肯放手,终要放手。
这部电影的导演和主角是非常奇妙的组合,导演约翰·卡尼是英国著名乐队“The Frams”的前贝斯手,也是著名独立电影人;男主格伦·韩塞德是乐队主唱兼吉他手,女主是捷克歌手玛可塔·伊尔,二人没有任何表演经验,拍摄《曾经》时,两人分别是38岁和19岁,因戏生情,假戏真做,最终跨越18岁的年龄差距成为恋人。
这是一部制作成本只有15万美元的小成本电影,相较于同年上映的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制作成本3500万美元,《曾经》看着倒像是玩票的。但影片上映后,观众反响巨大,2007年入选圣丹斯电影节,获得世界电影观众奖,同时还斩获了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歌曲奖。
看完影片后,我不由地想起一句话:“大凡灵魂相似的人,有幸相逢,就是永恒”。这句话诠释了卖花姑娘和街头艺人不一样的爱情——在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惺惺相惜却爱而不得,相逢即是一生的回忆,哪怕注定没有结局。
卖花姑娘是一位捷克移民,带着母亲和女儿生活在爱尔兰,生活窘迫,平时靠兼职家政和卖花为生;街头歌手被前女友抛弃,白天在街头悲伤欲绝地卖唱,晚上在父亲的修理店帮忙。两人每天同在一条街道工作,但从未有过交集,直到有一天晚上,卖花姑娘被街头艺人的原创歌曲吸引,悄悄走进他身边,主动和他讨论起音乐创作灵感。
两颗惺惺相惜的心愈走愈近,逐渐产生情愫,在相互陪伴和鼓励下,帮助对方在音乐中找到自我和实现梦想。他们珍视这段美好且珍贵的相遇,但为了成全对方,最终还是选择离开彼此,在彼此看不见的日子里努力生活,熠熠生辉。
影片没有出人意料的高潮反转,与同类型的音乐爱情电影相比,它不如《一个明星的诞生》那么具有表演张力,也没有《如雨天,似晴天》那么富有戏剧性的角色设定,它更像是一部节奏缓慢的爱情纪录片,将两个普通人的简单爱情向我们娓娓道来,通过独特的拍摄手法和清新温情的视听语言,让观众细细品味在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对彼此的影响,在悲伤的基调之中看见两个惺惺相惜的灵魂爱而不得,虽有遗憾,但也满足,惋惜羡慕之余不禁反思自我的人生。
这么一部故事简单的小成本电影为什么会在豆瓣上获得8.3分的好成绩?我将从“拍摄手法、视听语言、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为大家解析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文章的最后我将结合生活,谈谈我的思考和感悟。
拍摄手法:影片全程使用手持镜头和长镜头,为观众模拟出真实的观影效果美国导演本·萨弗迪曾说:电影的真谛,是让观众们回家的时候,相信他们刚刚看到的都是真的。作为一部小成本文艺电影,《曾经》没有华丽的镜头转换,也没有惊心动魄的特技,但它拥有真实的生活氛围和简单真挚的故事,这也正是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为了追求贴近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导演全程使用手持相机进行拍摄,略微抖动的镜头结合大量的长镜头,让观众有很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亲眼见证了这段爱情。
手持镜头又称晃动镜头,这种拍摄方式一般常用于纪实类型的纪录片或者是新闻现场,手持镜头在电影中的运用,是对好莱坞模式的反叛,同时也是一种充满文艺气息的表达方式,很多文艺电影喜欢运用手持镜头,比如娄烨导演的《推拿》、《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同固定机位创造摄影机不在场的效果相比,手持摄影则利用主观镜头的呈现,让摄影机不再当个旁观者,而是以见证者的身份参与了整个事件。影片的开头呈现出繁忙的都市街头,形色匆匆的人群,卖力唱歌的男人,略微抖动的画面,从观众的视角来看,就像是自己拿着手机录下的视频,肉眼可见的真实感。
虽然摇晃的镜头使画面失去了完整性,但它带来的纪实性和情感张力却是固定镜头所不具备的。影片中有一段卖花姑娘在夜晚的街道上唱歌的画面,镜头追随她沉浸在创作之中,拍出了摇摇晃晃的走路镜头,这样的镜头和画面中极其日常的街头场景互为补充、互为依托,共同构造出了“以假还原真”的纪录片式质感。这种质感和晃动的影像风格一起,让影片有别于“爱情狗血剧”,也在风格上更独树一帜,更具文艺感。
长镜头,顾名思义就是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使用长镜头的好处在于不打断时间的自然过程,保持了时间进程的不间断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故事的真实性。
手持镜头在长镜头的加持下,更是加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比如影片中两人第一次相遇的片段,3分钟多的长镜头完整呈现了街头艺人的表演,而观看视角始终是在马路对面,随着歌曲高潮部分出现,固定长镜头转为运动长镜头,开始慢慢靠近他,观众可以看清他专注的神情和歇斯底里的痛苦,就像自己正在经历一场邂逅——先是无意间被歌声吸引,先试探性地驻足倾听,越听越喜欢,后又逐渐走近,想表达自己的欣赏。
长镜头的使用让观众真切地看到分秒的流逝,才会感受到电影中人物复杂的情感,一旦观众被潜意识地带入故事中,就会觉得自己和角色正在一起经历这场爱情旅程,不由自主地感觉电影中的每分每秒都真实地犹如身临其境。
我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息,为他们感到惋惜,又感同身受,为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而意难平,脑子里情不自禁会问自己:他们就这样结束了吗?如果街头艺人明白了那句捷克语的意思,他会不会回来找卖花姑娘?如果我是卖花姑娘,又会怎样处理这段感情?影片中全程手持镜头结合长镜头的使用,会让观众觉得自己就是这段爱情的见证者,更容易引发共鸣。
二、视听语言:吉他和钢琴推动故事发展,以音乐贯穿影片并烘托感情,为影片奠定了悲伤的基调
作为一名有着深厚音乐背景的电影人,导演约翰·卡尼非常清楚,在表达情感方面,歌曲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更真切。不过,他并不愿意把突然唱起歌来这种传统音乐电影的模式套在自己的人物上,所以他选择了街头艺人和会弹钢琴的卖花姑娘为主角,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唱歌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世界权威电影杂志《电影手册》曾这样评价该片:
《曾经》并非一部完美的影片,尤其是开头的部分,是整部作品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处理得不够稳妥,但在华丽的音乐的衬托下,故事随即进入了一段美丽的爱情中,很容易就让观众忽略了那么一点小瑕疵。
在只有90分钟的篇幅里,影片完整地呈现了6首原创歌曲,这6首歌又可以简单地分成3组,将它们连缀 在一起,观众可以清晰感受男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和情感变化。
第一组歌曲代表着相遇:第一首是初相遇时街头艺人卖力演唱的《say it to me now》,第二首是两人第一次合唱的《Falling slowing》,正是凭借这首歌,影片拿到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歌曲奖。
在落寞的都柏林的街头,男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中,歇斯底里地演唱着第一首歌,声音沧桑低沉,与激越的吉他旋律相得益彰。这首歌并不是为了博得路人的喜欢,而是在真实地表达自己对感情的困惑和对前女友的期待,歌词中屡次提到“怀疑”“误会”等词汇,在近乎嘶吼的歌声中,观众能感受到他的痛苦和不甘。 正是这首歌曲和颇具个性的街头表演吸引了卖花姑娘,二人从此走进了对方的世界。
在琴行中,男人邀请卖花姑娘用钢琴伴奏,并合唱自己创作的歌曲 《Falling slowly》, 这首歌的歌词表达了两个陌生人渴望了解彼此的心情,与当时的场景相符。他们小心翼翼地配合着对方,生怕自己出现失误影响对方的歌声 ,因此两人总是互相对望试探 ,二人眼神的交流搭配这首舒缓的乐曲,让人沉醉其中。
第二组歌曲代表着相知:第一首是卖花姑娘向远在异国他乡倾诉衷肠的《if you want me》,第二首是交代街头艺人陷入痛苦生活的《Lies》,这两首独唱情歌交代了两人的过去,以动情的方式表达内心的痛苦和彷徨,更容易打动观众。
卖花姑娘和丈夫之间的差距太大,没办法一起生活,常年分居,和母亲一起在抚养两岁的女儿,她的内心是矛盾的,自己单身没关系,但不想让女儿在没有父亲的环境中长大,因此她时常感到孤独和痛苦,这首《if you want me》便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
她独自行走在黑暗的小巷 ,忘情地轻吟浅唱 ,缓慢拉长的远景镜头配上哀婉悲伤的钢琴旋律和柔弱的嗓音,一边追忆与丈夫共度的美好时光,一边伤感这劳碌而平庸的生活,渲染出迷离的思绪。
相比之下,男孩在房间里独唱的《Lies》则更为直接 ,前女友为了伦敦的工作抛弃了自己 ,在这首歌中 ,他在抱怨自己无能的同时,也感叹爱情的现实 ,但他仍然希望能够挽回这段爱情,寥寥几句便勾勒出一个失意者的形象。
第三组歌曲寄托着两人对未来的希望:第一首歌是男人在录音室里演唱《when your mind's made up》,表明了自己决定去伦敦追寻理想和爱情;第二首是卖花姑娘和男人独处时唱的《The hill》,这首歌前半段是写给丈夫,渴望温馨的家庭生活,后半段是在跟眼前这个深爱的男人告别,为新生活做打算。
两人初次相遇时,男人曾自嘲自己是“只会修理吸尘器的蠢男孩”,但在和卖花女孩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找到自我,《when your mind’s made up》的出现,意味着男人从过往的悲痛和自卑中走出来,从一个愤世嫉俗自艾自怨还自称孤独的小老头真正变成了一个嘶吼着想要走向伦敦勇敢面对过去的男人。
《The hill》这首歌包含的感情非常复杂,表面上是女主写给丈夫的,希望能够得到他的爱,以及理解自己的音乐梦想,但歌曲的后半部分明显是在为眼前这份明明相爱却无法在一起的爱情而惋惜,遗憾的是,男主并没有听到:
我知道明天一大早/我无法挽留要离开的你/那时候你会变成一个我仅仅曾经认识的人/再过几天/你就是一个陌生人了/这不是我的错/你何时能明白
△她用他听不懂的捷克语表白心意
从整体上来看,影片所讲述的故事非常单调贫乏,但这6首歌却让情节丰富起来,用音乐代替冗长的线索交代,为一段简单的爱情故事谱写了动人的乐章,点到为止却又恰到好处,像极了这段爱情:发乎情,止乎礼,没有接吻,没有牵手,好像什么都发生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回味悠长。
电影大师本·金斯利曾经说过:“假如电影是一瓶香水,那么电影音乐则是一阵清风,它使芬芳久久地酝酿,散播……"这句话用来形容《曾经》再适合不过了,前调是清新脱俗的爱情,中调是爱而不得的淡淡忧伤,后调是在平庸生活中坚定信念和追求梦想的坦荡。
三、现实意义:爱而不得是人生常态,无论何时都要好好生活,在平庸的日子中不要忘却追求梦想的初心影片中街头艺人和卖花姑娘虽然仅仅认识了几周时间,但却像是找到了另一个自己一般默契。尽管他们相遇之后又转身离开,但是这场相遇却是两个相似的灵魂关于爱情与梦想、寻找自我等哲理的探讨,而这些同样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第一,爱而不得是人生常态,人生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迫于形势与爱人分开,佛经有云:人生有三大悲,即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后两者是大多数人的情感真实写照。
命运旅途中,每个人演出的时间是规定的,冥冥中注定,该离场的时候,多不舍得,也得离开。
——亦舒 《圆舞》
卖花姑娘和街头艺人的结合是众望所归,情投意合,音乐挚友,却生不逢时,各自都已经有了生活,最后本应不欢而散,或者携手私奔,导演不这么处理,他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相爱不一定要在一起,分开也不一定悲伤收尾。
街头艺人在离别之时,送给卖花姑娘一台钢琴,她喜出望外地收下礼物,指尖在琴键上飞快地弹奏,身边是丈夫和孩子,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当她望向窗外,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大地,一切重新开始;另一边,街头艺人嘴角上扬,露出自信的微笑,急切地奔赴梦想之地。
这让我想起《泰坦尼克号》中杰克生前对露丝说的最后一句话:“无论人生多艰难困苦也不要放弃,勇敢活下去,结婚生子到儿孙满堂,在暖榻睡梦中百年归老。”露丝做到了,卖花姑娘也做到了。
诗人顾城曾说过:“你在我身边也好,在天边也罢,想到世界的角落有一个你,觉得整个世界也变得温柔安定了。”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好好生活,这是相爱而不能在一起的两个人给彼此最好的交代。
第二,即使生活平庸,也别放弃梦想。街头艺人背着一把破吉他,卖花女拖着一台吸尘器,他们不停行走,不停聊音乐,两人的生活虽然一地鸡毛,但在梦想面前,他们又无一例外的眼神放光,对未来充满渴望。电影所传达的精神层面信息,也正体现了它的艺术价值所在。
影片中所有演员都没有专属姓名,所有的名字都是以职业来命名,没有戏剧化的角色设定,没有超现实的场景,只有和似曾相识的人生。
街头艺人白天唱通俗的歌曲换取路人微薄的奖赏,晚上在空旷的街头尽情演绎自己的原创;卖花姑娘一边为生计而努力工作,一边不忘初心继续追寻音乐梦想,即使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也不会就此与光同尘,而是要在尘埃里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年少时我们意气风发,为了梦想仗剑走天涯;中年时,我们向残酷的生活认怂,为了安身立命,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放弃追求梦想,感叹时运不济,感叹时光易老。
有人总说:已经晚了。实际上,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对于一个真正有所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摩西奶奶
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请不要忘记仰望月亮。
结束语独特的拍摄手法,如梦如幻的音乐表达,富有哲思的主题探讨,成就了《曾经》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是音乐电影中不得不提的一部佳作,也是文艺电影的典范。
《曾经》代表着一生一度的邂逅,如果是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必定是皆大欢喜;若是像卖花姑娘和街头艺人这般在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有幸相逢,便是人生中难以忘却的永恒,同时也提醒我们审视每一段的相遇和别离。
希望每个人在人生的旅程中都能遇到和自己相契合的灵魂伴侣,感恩陪伴和理解,更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离别,即使不能天长地久,也可以把这份爱珍藏在心间,整装待发,为生活和梦想而坚定信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