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天生手小(手是人类外在的头脑心脑相通的生理解释心应手和心灵手巧)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指出:“手是人类外在的头脑”。中医也有“十指连心”、“心脑相通”的生理解释。“心”应“手”和“心灵手巧”的内涵

原创:熊春锦 德慧智

道德人生最幸福,德才兼备最快乐!

传播:国学丨文化丨亲子丨教育丨中医 | 健康

传递:爱地球 | 爱万物 | 正能量

宋易理名家邵雍,在《梅花易数》第四卷《指迷赋》中,写到:“言,心声也;字,心画也。心形如笔,笔画一成,分八卦之休囚,定五行之贵贱,决平生之祸福,知目前之吉凶。富贵贫贱,荣枯得失,皆于笔画见之”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写到:“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

唐太宗李世民:“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

虞世南《笔髓论》:“心为君,妙用无穷,故为君也。手为辅,承命竭股肱之用故也。”

“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字有态度,心之辅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澄心运思至微至妙之间,神应思彻”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指出:“手是人类外在的头脑”。中医也有“十指连心”、“心脑相通”的生理解释。

抄经过程中的得“心”应“手”和“心灵手巧”的实现,需要眼睛观字在先,手描摹字形随后,心感体会,默契神会,大脑同步复制转录文字的全息信息,并且将经文的全息影象和全息能量以传导的方式,复制灌输到全身的细胞之中。

因此,抄经过程也是眼与经合、手与经合、心与经合、脑与经合、经与人的调适应合过程。

古人在抄写过程中,发现抄写内容可以作用和影响人的身心。因抄写内容的不同,作用于身心的结果和效用有明显不同。

人为什么会天生手小(手是人类外在的头脑心脑相通的生理解释心应手和心灵手巧)(1)

唐朝著名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一书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

“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昼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岂惟驻想流波,将贻单爰之奏;驰神雎涣,方思藻绘之文。虽其目击道存,尚或心迷义舛,莫不强名为体,共习分区。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夫运用之方,虽由己出,规模所设,信属当前,差之一毫,失之千里。”

孙过庭明确阐释了抄写常规文学作品,会因为作者修身水平的差异和作品内容载道性的不同,作用于抄写者会有不同的身心反映。七情六欲之文,与之相合,会心动意摇,迷乱情志,使身心阴阳气机失调。只有像《黄庭经》一样充满道德能量、能通达玄灵而致神明的天人合一之经,才具有“怡怿虚无”滋养身心安泰体虚无道境的功用。

抄写经典,能净化身心,这也成了书法界的共识。因此,历史上有成就书法家多有经书作品广为传世。如:王羲之书《佛遗教经》和《黄庭经》;张旭书《心经》;柳公权书《金刚经》、《心经》等。抄写经典,对他们艺术成就的熏陶和营养作用不可忽略。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记载:“颉有四目,仰观天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

佛家素把抄经看作一种修行,认为抄经可以净身心,增福慧,消业障,惠及生命。

配图:玉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