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最有名的10首诗(杨万里很有趣的一首诗)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那是诗中有画,画中还有诗,这一评价对于王维诗作的特点,还有风格也是点评的很到位,以至于千百年来,苏轼的这一评价最为大家所津津乐道。其实把一评价套用到杨万里的诗作中,那也是很合适。作为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一代文宗,中兴四大家之一,杨万里的诗也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尽管有一些看似很冷门的作品,那也是脍炙人口,美得犹如一幅画。

杨万里最有名的10首诗(杨万里很有趣的一首诗)(1)

我个人是很喜欢杨万里,由于儿时生活在乡村,故乡离他的故居很近,经常去那里玩,看到他高大的雕像,觉得他是全世界最伟大的诗人。所以读他的作品也最多,小的时候只是觉得他的诗很美,可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长大了之后再读,则是发现他的作品不光美,还有着一层深刻的哲理,以他这首《二月十四日晓起看海棠八首.其五》来说,那就是一首难得的佳作。通篇看似在写花,其实是在描写人生。

花密无重数,看来眼转迷。化为花世界,忘却日东西。

杨万里最有名的10首诗(杨万里很有趣的一首诗)(2)

这是一首很典型的五言绝句,通篇看似只写了寻常之景,还有寻常之物,不过每一句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每一句也都充满了哲理。杨万里写作此诗时,已经回到故乡隐居,过着一种田园式的隐居生活,不再过问世事,每天无非是出门游玩,空闲时读读书,然后再写一两首诗抒发情感。所以这是他后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但是相对来说又是比较冷门,相信很多人并没有读过,但是整首诗很美,也很有韵味,值得我们一读。

杨万里的诗风格独特,用词很简练,但是又极为讲究,看似信拈来,没有任何的章法,可是每一句都值得推敲,诗人正是通过对于花的描写,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通篇又没有引经据典,更加没有使用生僻的字,只不过是那么娓娓道来,读来却又是令人拍案叫绝,这样的作品最是令人感动,我们从这么一首小诗中,如果能够感悟一二,那也是会有收获。

杨万里最有名的10首诗(杨万里很有趣的一首诗)(3)

开篇的第一二句便是直接描写了看花时的心情,还有那层层叠叠的花,每到当了春天之后,处处繁花似锦,这个时候整个世界都是花的海洋,茂密的花朵一重又一重,看得人眼花缭乱,但是对于我来说就是喜欢看那些刚刚开出来的花,每次看到花就让人心旷神怡。最后两句结尾写得很巧妙,这个时候重点是突出看花时的心境,看到那艳丽的花朵,我也想要变成一朵花,身处在花的世界里,从而忘却这世上的一切。正是这一个“忘”字,立马让这首诗显得意境高远,也把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悟,极为巧妙地融入进作品中。

杨万里最有名的10首诗(杨万里很有趣的一首诗)(4)

杨万里的诗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对于事物的描写,那都是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这么一首看似不起眼的小诗,但是充满了诗情画意,也充满了深刻的哲理,通篇寥寥数语,一共才二十个字,但是读来让人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也是能够从中学会很多的东西。我们的生命就像一朵花,也是很容易凋谢,年少的时候可能不觉得,可是长大了之后,我们会发现时间过得飞快,一瞬间的功夫,已经是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再过几十年又马上进入老年,这就好比是花,看似很艳丽,但是花期很短,一阵风过后,树枝上的花就会被吹落。

杨万里最有名的10首诗(杨万里很有趣的一首诗)(5)

一首原本看似很普通的咏物诗,但是经过杨万里细腻的描写,不仅写出了花独特的外形,同时也把看花的心境,还有那份哲理融入进了作品中,从而让这首诗显得别具一格,这也正是此诗最为独特的一个地方,每一句都很美,每一句又都充满了深意,从这么一首小诗中,我们也可以学会很多的东西,进而明白更多的道理。每个人都是花,正是那朵容易凋谢的花,可是我们曾经开出过世界上最美的花朵,人生就是如此,年少时我有理想,也远大的志向,可是慢慢地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杨万里最有名的10首诗(杨万里很有趣的一首诗)(6)

杨万里晚年写过很多这样作品,由于身处在乡村,对于那里的风景,观察得很细腻,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自然是与众不同,所以我们读他的作品,不能仅仅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应该要深入去解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品读出诗作中的精髓,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是什么。而宋诗的特点说到底是哲理,不像唐诗只是侧重于抒情,为了讲述一件事情,宋诗的更加深刻,写得也就更具有哲理,在这么一首诗中,正是两者之间结合的很完美,不仅抒情,同时还有着深刻的哲理。

杨万里最有名的10首诗(杨万里很有趣的一首诗)(7)

花是寻常之物,可是入了诗就有了更强的生命力,诗人赋予了花新的生命,在这其中每一句都显得很独特,每一句也都充满了哲理。这也正是此诗最感人的一个地方,我们去品读这样的作品时,最是能够明白诗人的良苦用心,他并不是单纯地描写一朵花,而是从一朵花中感悟人生,把自己对于人生解读,还有在现实生活中的思考,全部融入进了作品中,这样也就使得作品意境高远,从而把那种哲理很巧妙地表达出来。所以这样的作品最是不容错过,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细细品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