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各个区县地标建筑(宜宾市标志性建筑)

宜宾各个区县地标建筑(宜宾市标志性建筑)(1)

▲在朝霞中醒来

宜宾各个区县地标建筑(宜宾市标志性建筑)(2)

▲巍峨雄壮

宜宾各个区县地标建筑(宜宾市标志性建筑)(3)

▲正面“大观楼”匾额

宜宾各个区县地标建筑(宜宾市标志性建筑)(4)

▲背面“西南半壁”匾额

宜宾各个区县地标建筑(宜宾市标志性建筑)(5)

▲晚霞辉映

宜宾各个区县地标建筑(宜宾市标志性建筑)(6)

▲灯火辉煌

#畅游宜宾#大观搂,又名谯楼(古时筑于城门上用以瞭望的楼),位于宜宾市老城区西街口,是宜宾市的标志性建筑。大观楼高28米,长31.6米,宽20.4米。

登楼眺望,远山如画,双江若带,令人心旷神怡,由此得“大观”二字名之。整个楼分四层。底层用石砌,中有十字形通道,可容车马通行。楼西,有两道各29级的石梯,直通楼厅。上面三层,全系斗拱木质结构,四角飞檐,凌空翘首,窗棂檐楯,皆出能工巧匠精心雕镂而成。四周棂窗,高敞明丽。

整个楼形建筑精美典雅,巍峨雄壮,保持了我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因为形似北京的天安门,在当地有“小天安门”之称。

1986年12月,国务院批准公布宜宾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继成都之后全省最早一批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大观楼是宜宾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标性建筑物。

大观楼修建于何时?有两种传说。一说唐元和五年,刺史张九宗所立《韦南康纪功碑》载,楼为唐德宗时,戎州都督韦皋所建,可惜碑与碑文早已无存。另一说,根据《宜宾县志》载,清雍正廷尉邓时敏作的《叙郡谯楼记》称:“乾隆年间, 宜宾都司谕修……言郡有谯楼(在府署之东)创自明代嘉靖中……”明朝末年,谯楼毁于兵火。清康熙年间,知府张利宾重修,至乾隆甲申年间又遭火焚。次年,知府托隆再建,并定名为大观楼。

解放前,大观楼年久失修,楼台窗棂残破不全,栋梁檐檐腐蚀,楼下甬道成了乞丐栖息之地,楼上则为观火报警和关押“壮丁”之所,整座楼宇萧瑟凄凉。

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葺大观楼,使之焕然一新,比以前更加雄伟壮观。游人既可到楼内图书馆看书,又可登楼欣赏古建筑的精湛艺术。凭窗一览古城风貌。

在大观楼后往西街方向,至西城角街为止,这一块地盘旧称为“府堂坝”,说明以前宜宾的县府就在此地。

宜宾历史悠久,至少在4万年前,这里已有人类生息。约五六千年前,这里的人群过着渔猎和原始农耕生活,进入了氏族部落时期。春秋战国时,为僰人聚居地,史称“古僰国”。战国后期,秦国李冰任蜀守,在此建立县级行政区僰道。

西汉高后六年(前182年),在今翠屏区三江口的老城区筑僰道城,距今2200年整。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正式定名宜宾。从两汉时的犍为郡开始,宜宾先后有1400余年作为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组图片拍摄于9月7日,早上6点到晚上9点之间,从清晨到日暮,在光影的变幻之中,感受大观之美。

宜宾日报记者 曾朗 摄影报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