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背的诗到了现在有什么用?一首2000多年前的情诗

诗歌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大浪淘沙,岁月剔除了平淡无奇的文字,将一首首惊艳时光的经典送到了我们面前。对于这些先贤们留下的经典,我们要珍惜,更要传承。但是近些年,关于哪些诗歌该给孩子们读,哪些不该,却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小时候背的诗到了现在有什么用?一首2000多年前的情诗(1)

一:专家对课本中的作品提出质疑

相信近些年,大家应该听过不少这种话题:某一篇经典要被移出课本了,某一篇经典要被替换了等等。这些话并不是网友的猜测,而是因为有一些专家提出过建议。

比如著名诗人席慕蓉女士建议课本删掉《愚公移山》,原因是它不环保。比如胡觉照教授认为,诸葛亮的《出师表》体现的是愚忠,也应该删掉。再比如侯会教授认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打斗的情节太多了,会带坏孩子,也应该删掉。

小时候背的诗到了现在有什么用?一首2000多年前的情诗(2)

以上这些,都是某一领域的学者、专家,他们提出这些建议本身是出于好意,但这也引起了广泛讨论。咱们的孩子们,真的要被如此"保护"吗?这些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字,被古人当成经典,今天我们却连给孩子看都觉得不妥了吗?

二:专家的建议,也引起了不少家长的讨论

既然专家都有各种担心,身为孩子的父母,家长们自然也不得不关心一下。当他们认真研究课本中的文章时,也自然挑出了不少所谓的"毛病"。比如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这一首,作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笔者曾听到不少家长对此文的意见,它就是《诗经.卫风.氓》。我们来读一下其中一节,让大家找点儿回忆: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小时候背的诗到了现在有什么用?一首2000多年前的情诗(3)

这一节的意思其实挺简单,前两句写桑叶末落,斑鸠鸟儿吃桑葚,都是《诗经》中典型的起兴手法。后几句才是它的重点,是两个千古名句,告诉大家:男子对爱情,说丢就能丢;而女子若是深爱上,想要放下就太难了。

看懂了以上这节话的意思,其实大家也就明白了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它是一首流传了2000多年的情诗,但与一般的情诗不同,其塑造的女主人公是一个被丈夫所弃的女子,所以这首诗也通篇写的是对男子的抱怨。甚至把这种抱怨,加给了世间所有男子。不少家长认为这样的诗应该从课本中删除,原因是:

小时候背的诗到了现在有什么用?一首2000多年前的情诗(4)

首先,它不够正能量。大家可以翻看我们的教科书,会发现纳兰性德、柳永等以情词出名的高手,入选课本的作品都并不多。就算有,也是李清照写给丈夫赵明诚的相思之作,这种相思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但像这种通篇抱怨型的情诗,却只有这么一首,毕竟它不正能量。

其次,它容易让女同学对爱情、甚至对婚姻产生惧怕的心理。这篇诗文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了天下女子: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而且诗中还讲了大量细节,男子婚前对她有多好,婚后就像变了个样似的,对她如何不好。天天背这样的诗、读这样的诗,女同学心里能没想法?

小时候背的诗到了现在有什么用?一首2000多年前的情诗(5)

三:不但没被采纳,还出现在高考题里

不管是专家提出的提议,还是家长提的想法,从教科书的变化来看,目前多数并没有被采纳。《愚公移山》还在、《出师表》也还在,《诗经.卫风.氓》不但在,还在2020年登上了浙江高考试卷。

估计这是很多人都想不到的,当初不少家长建议删掉此文时,很多语文老师却坚持告诉孩子:"这首诗一定要全文背诵,这是高考的重点诗之一。"没想到,老师叫孩子们背诵全文果然不是瞎说。浙江苏卷在古诗文默写中,出的题是这样的:

"______",靡有朝矣。"______",至于暴矣。(《诗经.氓》)

既然出现在古文默写里,这就说明了这首诗高考命题组也是认为该全文背诵的,不然为何会考它?而且大家看考的这两句的内容,正是婚后丈夫对妻子不好的一段描述。女主人公说自己起早贪黑地忙,但是对方还对自己不好,甚至到了动手的地步。

小时候背的诗到了现在有什么用?一首2000多年前的情诗(6)

四:删与不删,并不是件简单的事

对于高考命题组,笔者要给他们送上一个大大的赞。这首《氓》是《诗经》中的名篇,其比喻之精准、结构之精妙,都是先秦文学中多数诗比不上的。它的水平,决定了它能入选课本。至于家长们的担心,我们虽然表示理解,但这首诗已经入选课本数十年,并没有同学觉得它有何不妥,这其实已经说明了问题。孩子们的承受力,远比家长们想得要强。

事实上,不管是《愚公移山》、《出师表》还是《氓》,删与不删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大家可以想象,如果把《出师表》定义为愚忠,那基本上所有的边塞诗、沙场诗都有这个嫌疑,就连陆游的《示儿》也会有问题。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咱们不要用今天的观点,去看过去的诗词名篇,也不要太"玻璃心"了。

一首首经典之作,传到现代不容易。若因为我们的一点点小顾虑,就被扔在一旁了,不只是孩子们的损失,我们丢掉的将是对文化的传承。希望所有人,不只是专家,也包括很多家长,再提出这样的建议时能三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