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最有韵味的古诗(意境不同凡响的古诗)

古诗中,有因整篇诗而名扬天下的,有因一二句诗而流芳后世的。大多数诗人都做不到这样,大家名家也并不是所有的诗词都写得出色,也不是所有的诗句都是名句。

古人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必须要有“吟安一个安,捻断数茎须”的精神。用好了一个字,能使全诗达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这就是“诗眼”,一字传神。下面,选择九首流传最广、意境不同凡响的古诗,看看它们增辉传神的“诗眼”在哪里?

第一首诗:明代朱元璋《咏竹》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大雪将竹子压弯了,枝头虽然很低但沾不着地上的泥土。等到天晴日出,雪融化了,那竹子依旧会昂首挺胸,向天看齐。

朱元璋出身贫寒,幼时入寺为僧,讨过饭,当过普通列兵,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这首诗是朱元璋借雪压竹子来表达自己志向的,寓意着在逆境中的追求,象征着胜利属于奋斗者,挫折、失败只是暂时的。雪竹就是朱元璋当时的状况,但是他有必胜的信念,有一种搏击命运的进取精神,最终获得了成功。

全诗一气呵成,气脉贯通。“依旧与天齐”一句充分表现出朱元璋马上得天下者的帝王气魄。这首诗的诗眼是“齐”字。三九严寒,大雪纷飞,万物凋零,唯有青竹本色不变,但积雪压得竹枝弯下了腰,可是青竹低而不折,自有一种顽强的意志和不可征服的韧性。纵然漫天大雪,不可一世,但终有尽时,一旦红日东升,再厚重的积雪也必将消融,到那时,青竹就可以挺胸昂首,一展雄姿,与蓝天齐高。

作者简介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府,其后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自称吴王。吴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十首最有韵味的古诗(意境不同凡响的古诗)(1)

第二首诗:宋代邵雍《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亭台的楼阁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鲜花在绽放。

这首诗是邵雍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乡间春色美丽迷人,为了表达愉快的心情和生活的美好而写下的。把从一到十的十个数字按照自然顺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排列在一起,用了寥寥四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全诗通俗易懂,语言平常。

这首诗的“诗眼”是花,“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一个山村鲜花朵朵,一下子使全篇增辉生色,加上气脉流畅新颖变化,生动而含蓄,自然而贴切。一个“花”字写出了春光四射的意境,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使人顿觉山村多姿,妙趣横生,从而构成一幅早春的田园风光图,表达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作者简介

邵雍(1012年1月21日—1077年7月27日),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十六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三十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十首最有韵味的古诗(意境不同凡响的古诗)(2)

第三首诗:汉代刘邦《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威风凛凛平定了天下,衣锦回到故乡,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

这是公元前一九六年刘邦出征平定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后,顺路回了一次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时,即兴创作的。每句中皆带有“兮”,原因是刘邦故乡沛县被楚国占有百年,文笔自然不免沾染了楚风。楚辞又由于其代表人物屈原的悲惨,而成为抒发愤懑的文体。

《大风歌》一诗,抒发了刘邦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复杂心情。全诗浑然一体、语言质朴,别具一格。这首诗的“诗眼”是“威”字,“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只一个“威”字就是那样生动贴切地阐明了各路诸侯臣服于大汉天子刘邦的脚下,一个“威”字也直抒了刘邦的威风凛凛、所向披糜,天下人能与之匹敌的那种巨无霸的冲天豪迈气概。这样的荣归故里,刘邦的心情是何等的荣耀与八面威风!刘邦选取这种文体,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对家国兴亡的担忧,又不失王者风范。

作者简介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47年-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今江苏省丰县)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十首最有韵味的古诗(意境不同凡响的古诗)(3)

第四首诗:清代乾隆《飞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这首诗是乾隆的上乘之作,也是唯一被选入小学课本里的一首诗。他把一到十的数字都用上了,按照顺序排列,语言非常平常,人人都能看懂听懂。此诗看似简单,最后一句“飞入芦花都不见”,却是神来之笔,让人不禁称奇。这首诗的诗眼是“见”字,一个“见”字却使全诗意境升华,颇有雅趣。这里的片等指雪花,是白色的,将雪的形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芦花也是白色的,“飞入芦花都不见”,雪与芦花融为一体,自然而然,贴切形象,妙趣横生,韵味无穷。

据说乾隆非常喜欢作诗,勤奋努力,笔耕不辍,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他活了89岁,平均每天写两首诗,但是可圈可点的诗少之又少,《飞雪》确实是一篇佳作。它被收入中华优秀儿歌作品之列,且赢得了天下人为之称颂。

作者简介

乾隆,即清高宗弘历,爱新觉罗氏,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军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生于1711年9月24日,卒于1799年2月7日。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前后共六十年,起止时间为1736年2月12日至1796年2月8日 。乾隆帝儒雅风流,一生著文吟诗,其诗作竟达四万二千余首,几与《全唐诗》相当。又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令将内府珍藏编成《石渠宝笈》、《西清古鉴》等。乾隆帝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编纂巨帙《四库全书》。

十首最有韵味的古诗(意境不同凡响的古诗)(4)

第五首:唐代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过去的贫困潦倒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要好好放松一下自己。迎着春风意气风发马跑得特别快,一天就把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唐朝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轻拂,春花盛开。这首诗是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考中进士时所写的,他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仿佛一下子从苦海中超度出来,登上了欢乐的顶峰。诗一开头就说以往那种生活上的困顿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此时金榜题名,终于扬眉吐气,自由自在,真是说不尽的畅快。

这首诗直抒胸怀,语言平直,朴实无华,易读易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后人喜爱的名句。它的诗眼是“得意”二字,诗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风策马奔驰在长安道上。人逢喜事精神爽.此时的诗人神采飞扬,不但感到春风骀荡,天宇高远,大道平阔,就连自己的骏马也四蹄生风了。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无数,却被他一日看尽,真是“放荡”无比!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成,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十首最有韵味的古诗(意境不同凡响的古诗)(5)

第六首:唐代贾岛《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这首诗是贾岛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而写的,实际上是一件很寻常的小事。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全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名句而著称,传诵于后世。它的诗眼是一个“敲”字,这里有一个典故: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想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作诗因一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一个“敲”字可见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当月光皎洁,万籁俱寂,有一个老僧轻轻的敲门声,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刻画了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如果用“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后来“推敲”也成为人们对事情反复考虑的意思了。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十首最有韵味的古诗(意境不同凡响的古诗)(6)

第七首:唐代宋之问《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春天。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乡那边过来的人。

这首诗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被贬逃归时,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所的,展示了贬居期间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

全诗平铺直叙,上下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近乡情更怯”,一个“怯”字将诗人心中那忧虑的心理写得入木三分,这个“怯“字就是诗眼,写出了真情实感,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作为流放之身,宋之问离家越近却却胆怯,对家人的入骨关爱引起了千古的共鸣。 

作者简介

宋之问(约656年—约712年),唐汾州隰城人(今山西汾阳市)人,唐代诗人。又名少连,字延清。上元进士。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趋附张易之兄弟,坐贬泷州参军。中宗时,逃归洛阳,以告密有功,擢鸿胪主簿,迁考功员外郎。后事太平公主,复附安乐公主,为太平公主告发,贬汴州长史,改越州长史。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有辑本《宋之问集》二卷。

十首最有韵味的古诗(意境不同凡响的古诗)(7)

第八首诗:唐代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寂无人声,芬芳桂花,轻轻飘落。青山碧林,更显空寂。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这首诗是王维游历江南之时,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的作品。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其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此诗所写的是春天山中的一处风景,接近于写生,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语言平常,描写真实。全诗的诗眼是“惊”字,“月出惊山鸟”,一个“惊”字,使全诗生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春山中,夜色宁静,当月亮升起时,竟然惊吓了山鸟,使之意境悠远,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从而生动地勾划出了出一幅诗情画意的景色。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诗人、画家。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

十首最有韵味的古诗(意境不同凡响的古诗)(8)

第九首诗:明代朱元璋《金鸡报晓》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二声撅二撅。

三声四声天下白,褪尽残星与晓月。

公鸡叫一声,头向上撅一撅;公鸡叫两声,头向上撅两撅。公鸡叫三声,东方破晓,天下大白,天空中的星星和明月全部宣告结束。

这是朱元璋登基称帝时,所作的一首打油诗,表面上俗不可耐,但却又不同凡响,让文武百官统统地伏在阶前,大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这首诗的诗眼是一个“白”字,金鸡象征着吉祥光明,常用来表示光明与希望的到来,“三声四声天下白”,用一个“白”字,来形容东方破晓、长夜宣告结束,非常贴切,恰到好处,顿时使全诗增色无限,“天下白”使得所有残星与晓月都褪尽了,是何等的一种气场。

朱元璋,出身于社会最底层,少年时是一个放牛娃,又是一个一无所有的逃荒者。他25岁投奔农民起义军,凭借自身的才智和德行,经过17年艰苦卓绝的征战,削平群雄,结束了蒙元的统治,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明朝,登上了堂堂一朝开国天子的宝座。“天下白”就是因为他的出现,光芒四射,照亮大地,使得那些残余势力和元朝全部土崩瓦解。

作者简介

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税负,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明太祖,葬于明孝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