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婚外恋有收获吗(人机相恋婚外情)

小编有话说:

最近,有关人机相恋的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7第2单元课文 Satisfaction Guaranteed 引起了《英语学习》微信讨论群中很多老师的兴趣。人机相恋?!婚外情?!这篇“三观不正”的文章该不该收入课文?人和机器人究竟能不能恋爱?遇到这样的课文该怎么教学生?专家、老师们各抒己见,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热烈讨论。快搬上小板凳一起围观吧!

P.S. 阅读本文前,读者朋友们可以先拉到本文末看看这篇课文的原文,想想您自己对这篇文章进教材持什么观点?再看看讨论中哪些老师和您的观点一致,您看完本文之后肯定有很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哟!

参与讨论嘉宾 / 王国己 李丽茹 朱旭彬 葛炳芳 龙祖元 田民 陈晓云 鲁子问 刘鹰 张涛 焦阳 王东君 魏静静 孙俊波 谢萍

我的婚外恋有收获吗(人机相恋婚外情)(1)

陈晓云:这张图片很好。所以只有Part of truth。年少时候看不同观点,会觉得他怎么能这么想呢,真是不可理喻。现在会思考,是什么让他这样想?理据在哪儿?有效吗?

王国己:这张图也有问题。其实真相只有一个,对真相的解读可以有很多个。但你会发现再多的解读也必须基于真相。就像这张图所揭示的那样。否则的话,一切对话、沟通和谈判都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一切真相都是谬误。就像“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他一定是哈姆雷特,不可能是麦克白。对这篇课文,有的人认为是经典,有的人认为是糟粕,都是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和评判,而不可能是另一篇文章。你说它是糟粕还是经典,必是基于这篇文章。当糟粕的,可鄙弃;当经典的,可供奉。都没什么的。最可怕的,是不基于文本本身而是基于其他因素的解读。

陈晓云:道德标准也不是恒贯古今中外僵硬不变的。是否一切婚外情都该受鞭打正如是否一切偷窃都是可耻的,我想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基于人物处境的综合判断思考,而不是简单的道德审判。

张涛:嗯,多维度看待事物。教材里应该多些类似设问点多的文本,而不是千篇一律地说教。

鲁子问:或许吧,教材教师用书可以(或者应该)给更多一点背景信息?让老师们自个儿查资料挺费时间的,是吧?

张涛:背景信息非常必要,但我觉得也应该让老师多查资料。死守教材路太窄了。

陈晓云:您的意思是教材课文应该有可思可辨之处,不要强行灌输价值观大道理。我的理解对否?

张涛:而且能思能辨。

陈晓云:能思能辨还取决于教师素养,不能光埋怨教材。

张涛:如果材料以真理的面目出现,记忆就行了,通常没有思辨的意识。

陈晓云:教材以真理面目出现,未必我们就要照单全收呀。对吧?

张涛: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在实际教学中,教材对老师而言往往就是圣经。义务教育阶段尤其如此。

用有争议的观点来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简直精妙!在第二天晚上的讨论中,老师们纷纷提出,教师自身的引导能力和质疑能力其实是最最关键的。没有金刚钻,怎么揽瓷器活?

鲁子问:国外教师用书的确比我们丰富,而且人家还不用翻就能直接查阅文献。

张涛:驾驭能力不强的原因可能就是没有质疑的意识,照单全收。或者背景信息不丰富,无从质疑。信息化使得资料查阅方便快捷,但很多老师没有查阅的习惯。

鲁子问:的确是,不过一线工作量大,且查阅耗时较多,也是原因。作为教材作者,我只能要求自己在教师用书中基于允许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

王国己:设问点不取决于文本,而取决于质疑的意识与能力。而且名作经典经过改编和节选之后,到底会成为怎么样一个状况,只能就文本说文本。教师用书可以再加上一些扩展链接,让网络去无限补充。通过节选让去读整本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难度是不是适合,也值得考虑。

张涛:这篇文本有一个环节很有意思,机器人主动表示不想离开Claire,已经有了情感思维。这与社会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趋势和担忧的讨论不谋而合,也能开学生脑洞。设问取决于质疑的意识和能力,但设问点取决于文本。初中教材就有爱丽丝梦游仙境的节选,所以很多孩子就去读整本故事了。

王国己:难度、词汇和阅读量得综合考虑才能说适合不适合。尤其是高中教材经过改编之后难度和原版的难度相差很大。

龙祖元:“白岩松小的时候家境并不好,家里并没有适合小孩的读物,于是就读大人的书,还用母亲的阅览证到处借书看。很多人对此有质疑,但白岩松的父母并未干涉。 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并且伴随一生,为他的成功之路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年后,白岩松仍然十分感激地说:“非常幸运的是,我在童年的时候,母亲没有阻拦我阅读各种各样的书。”对于自己的孩子,白岩松也同样如此。他的孩子最开始阅读的大部头竟然是武侠小说,他也并未干涉。看完之后,孩子对明清两个朝代的历史产生了兴趣,于是就去找相关的历史书来阅读。小小年纪,阅读量就比同龄人高出了数倍,更重要的是养成了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白岩松说道:‘自然生长,不要打扰孩子的兴趣。优秀的父母往往有旁观的自制力和定力。’”(以上内容来自慈怀读书会)我们常常容易矮化孩子的直觉和判断力,情不自禁便以智者、圣人的身份强势闯入,强化所谓的价值判断,甚至横加干涉,还美其名曰“引导”。教师不要把自己变成《人到中年》里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艺术源自生活。生活就是复杂的,生活中的人是丰满的。如果艺术试图塑造完美的形象,形象就失去了生命,成为一尊菩萨,可以膜拜,但无法欣赏。为什么说榜样的力量无穷?因为榜样亲切真实,就在身边,而不是因为这个榜样有多么完美。英语课堂中,我们往往简单化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随时不忘将其显性化处理,把英语课上成了政治思想课。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中太普遍了。

王东君:实际上我们都如白岩松这般阅读过来的。我们这代人(50,60和70后)大多兄弟姐妹多,迫于生计,父母很少能逐个问津孩子的很多事,孩子自然而然地就那么长大了。遗传与成长的社会环境奠定了很多事的基调,并持续影响着后续生活与工作中各种为人处事的品质!成长的过程是不断突破自己的瓶颈的过程,并伴随着一些机遇,一生会有很多次突破,而这个过程需要有人拨云见日!问题是要看真的被拨云见日了,还是被领入了地沟。

人和机器人能否恋爱?这次讨论和人类探讨许久的论题也不谋而合。老师们不仅推荐了几部值得一观的相关影片,还对这个话题进行了更深入地挖掘。

朱旭彬:强烈推荐电影《机器人管家》,有爱才是幸福!

陈晓云:《我,机器人》也可以看看。

魏静静:我昨天看了一部电影《人工智能》,是关于人与机器人关系的。电影讲述了一个计算机儿童被设定了爱上人类母亲的程序,而人类母亲因事故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在程序启动一段时间后,计算机儿童全心将人类母亲当成自己的妈妈且深爱时,人类母亲自己的儿子又康复了。这时就有了矛盾,亲生儿子与计算机儿子开始争宠,由此发生了很多事故。为了自己的亲儿子,人类母亲遗弃了计算机儿子,但计算机被设定的程序是全心爱人类妈妈,他认为如果变成真的人类小孩妈妈就会爱他了。于是,为了让自己变成人类小孩,他开始去寻找童话里的Blue Fairy。与计算机儿童比起来,人类的生命是短暂的。他对Blue Fairy的寻找持续了2000年,直到人类灭亡仍未改初心地爱着人类妈妈。我看这部电影时就想到了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机器人真的能回报人类以爱的话,是否是人类太自私?对机器人太残忍了?想到了这几天老师们讨论的这篇课文,能否联系这部电影,不从女人虚荣或者爱上丈夫以外的机器人算不算出轨来讲,讲一讲人类是否应该设计出能产生感情的机器人呢?

陈晓云:我班很多的学生觉得可以,并且认为人类总有一天会被淘汰。有一女孩子说假如机器人有了感情,那么他们恐怕不会爱上人类,而是机机相爱。

孙俊波:是的,从人类智能的需要升级为人类情感的需要来设计。但机器人再完美也是由不完美的人设计的。

谢萍:任何一款高质量产品的出炉都需要破坏性实验。实验的角度和方式越多,产品抗风险能力越强,自然质量就为上品。机器人的生产同样需要这种风险的评估和实验,否则就会造成真正的威胁。而这种评估和实验的方法需要大量的人进行头脑风暴。我感到学生在课堂上所有的想法都是在进行这种头脑风暴,所有可能性都可以为人类设计机器与预防机器带来的威胁提供灵感。而这篇课文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和各种不同的观点,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文本功不可没,它的价值就在于这个主题本身就是一个人类无解之题,它根植于真实的世界,因而所有讨论都是真实的,不是矫情;二是教师的理念开始转变,当然也因为教师自己没有标准答案了,所以干脆放下了身段,于是课堂中有了学生发言的权利和可能。正因为风险评估中发现了大量的危险和伦理的尴尬,才有那么多专家学者认为有必要制订严格的法律制止一些事情的真实发生。


小编有话说:

两天两夜的讨论到此就告一段落啦,这次讨论当中,实用性和批判性俱佳的观点异彩纷呈,如判断课文的价值立场,是基于课文 / 作者对课文主人公价值立场的价值判断,而非课文主人公的价值立场;有争议的文章才能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培养起到关键的作用等等。相信您也像此时此刻的小编一样觉得醍醐灌顶、有所受益吧?

什么,还意犹未尽呀?那快把您的思考和观点砸向小编吧!对这次讨论您有何感想?对这篇文章进教材您怎么看?遇到这样的课文您有哪些独门秘籍?您眼中人机关系的未来将是什么样的?评论区需要您的智慧与热情!

我的婚外恋有收获吗(人机相恋婚外情)(2)

作者简介

王国己,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英语教师。

李丽茹,广州市第二中学英语科科组长。

朱旭彬,宁波效实中学教研组长。

葛炳芳,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英语教研员。

龙祖元,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特级教师。

田民,河北省唐山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陈晓云,广州大学附属中学英语教师。

鲁子问,博士生导师,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中国民族师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刘鹰,留美学者,曾任《学生双语报》主编。

张涛,山东省教学研究室英语教研员。

焦阳,辽宁省实验中学英语备课组长。

王东君,宁夏吴忠市教研室教研员。

魏静静,《英语学习》(教师版)编辑。

孙俊波,昆明经开区实验小学教师。

谢萍,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我的婚外恋有收获吗(人机相恋婚外情)(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