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秦亡汉兴的原因(秦出土文献编年)
《秦出土文献编年》著録并附考证器物共2145事,上起秦莊公即位前夕(公元前822年),下止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前后共约600年。
1、关于秦远祖及其后裔。从文献所记传说言之,秦人出于颛顼之苗裔,与楚之远祖相同,秦人也自称之。
景公大墓石磐铭云:“高阳有灵,方以鼏平。”伯益为嬴秦之远祖,非子邑于秦以前,曾帮助过大禹治水,并为舜驯服鸟兽,有政绩。周孝王称:“昔伯益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嬴之得姓,源于伯益。史书有“古者伯益初作井”,“舜使益掌火”,“为舜驯服鸟兽”,“虞人之官始于伯益,周官职属春官”等记载。
2、关于不其簋及其铭文。不其簋的年代当为公元前820年左右,是最早的一件秦国青铜器。史家分析,不其簋所记是周宣王时秦莊公破西戎的战役,不其和他所称的伯氏(长兄)就是莊公昆弟,不其的“皇祖公伯”就是本纪所载莊公昆弟的祖父公伯。《史记●十二年诸侯年表》载,秦莊公名其。先秦时“不”字常用为无义助词。簋铭的不其很可能便是文献里的秦莊公。公元前825年,秦仲奉周宣王之命讨伐西戎,但出师不利,最后自己也在公元前822年的伐戎中丧命。秦仲死后,周宣王又召秦仲的儿子莊公昆弟五人领兵七千同西戎作战。这一次取得很大胜利,夺回了被西戎占领的犬丘。犬丘曾是周孝王时秦人的居住地。周宣王封秦莊公为西垂大夫,地位略高于附庸,秦在周王室衰落中开始强大。
3、关于公族及其权势。西周金文中的公族,是既指公之族又指管理公族的人而言的。公之族是与周王血缘关系亲近的同姓贵族,所以管理贵族之人往往十分尊崇显赫。春秋时期,情况仍大体如是。秦国历史上的大庶长弗忌、威垒、三父曾经权势炙手可热,三人或其中一人任“公族”的可能性很大。在秦国奴隶制国家机构中,设立最早、最重要的,也是秦国所特有的官职,就是大庶长。庶长是秦国建立不久就出现的一个官职,原为武官,因秦国系在不断同外部进行武装斗争中扩展的领土,所以新拓展的土地即有统兵的武官管理,他们要管理庶民,故称“庶长”。由于庶长既统兵,又负责地方统治,逐渐成为除国君以外权力最大的官员,有的庶长竟能废立国君,如公元前704年,秦宪公死后,大庶长弗忌、威垒、三父三人竟将原立德太子废掉,另立出子为国君。大庶长竈和其他贵族一起逼死怀公,也可看出大庶长权力很大,在秦国政治生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故宫戈铭“中辟”与三代戈、矛铭“公族”对应,“中辟”乃宫内之官。秦子作造之兵器不供国君使用,却归“公族”或“中辟”使用,其凌驾于国君之上,恐怕也只有弗忌、威垒、三父可以约略当之。
4、关于秦景公四年残磐铭释义。尹吉甫既伐狁而归,周天子至秦地参加秦公举行的典礼,燕乐尹吉甫,并多有赏赐。铭文提到“高阳有灵”,高阳是传说中的古帝颛顼的号。《秦本纪》记载秦穆公曾对戎王使者说:“我中国以《诗》、《书》、礼、乐为政。”穆公把秦放在中国华夏族之列,以求有别于戎狄。春秋中晚期几代秦君宣扬此事,除了历史真实性以外,不排除自我攀附的成分,恐怕也是外交的需要。其实,秦国一直认为诗书乃乱国之道,奉行霸道,但因为秦当时还比较落后,列国还视秦为戎狄,不与之会盟,所以秦国需要亲近周王室和中原各国,韬光养晦。
5、关于张禄其人与范雎之死。睡虎地简(竹质)记载:(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王稽、张禄死。张禄者,何许人也?即一代名相范雎(?—前255)的化名和又名,字叔。战国时魏人,他是秦国历史上智谋深远、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国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极有建树的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公元前266年范雎拜为丞相,封之于应城(今河南鲁山之东),故号为应侯。
范雎当初想为魏国建立功业,早年家境贫寒,后随魏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为其所诬,受尽相国魏齐摧残,历经磨难后辗转入秦。范雎设法跻身于秦廷后,开始施展他的全部谋略和才干,辅佐秦昭襄王,因深得赏识和器重,出任秦相。他对秦国有巨大贡献,为秦统一天下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范雎最后怎么死的?秦攻打邯郸失败,河东和太原郡失守,与范雎任用私党有很大关系。郑安平、王稽都是范雎保任,郑安平为将军,王稽为河东守。按照秦律“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王稽私通外敌,郑安平率部投降,都是死罪。因此,在公元前255年,范雎就同王稽一起被处以死刑。
有人认为范雎是病死的,主要是根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记载:范雎最后主动将相位让给蔡泽,其让位的原因是由于蔡泽对他陈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的道理,并且用商鞅、吴起、大夫种等人功成不知身退而遭祸的事例,劝说他“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而授之,退而岩居川观,必有伯夷之廉,长为迎候,世世称孤,而有许由、延陵季子之让,乔松之寿”。范雎听了这番话,就称:“善。吾闻欲而知不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先生幸教雎敬受命。”故范雎主动向秦昭襄王提出:“客新有从山东来者曰蔡泽,其人辩士,明于三王之事,五伯之业,世俗之变,足以寄秦国之政。臣之见人甚众,莫及,臣不如也。臣敢以闻。”昭襄王经过与蔡泽谈话,很赏识蔡泽,拜为客卿,迎候因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病笃。范雎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划,遂拜为秦相。
按道理以范雎之大名,其被处死,当时不可能不引起轰动,谁人不知?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有感情用事的地方。范雎被拷打得肋折齿落,体无完肤,又用席裹弃于茅厕,其不幸遭遇与司马迁被处以宫刑同样不堪,司马迁乐于塑造身残志坚的形象。看罢“困厄造英雄”的故事,你会更认为范雎是被处死的,况且出土的睡虎地简已证实:(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王稽、张禄死。
这与苏秦的故事一样,都不真实。司马迁也知道自己笔下的苏秦并不真实,但为什么还要如此行事?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勿令独蒙恶声焉。司马迁因为苏秦成长不容易,有过人之处,不想让他再蒙受嘲讽谩骂的坏名声,故成《苏秦列传》。韩兆琦教授主编的《史记笺证》认为,司马迁所写的《苏秦列传》尽管不能当作信史看待,但这篇传记是司马迁的社会理想与其价值观、审美观的集中体现。苏秦的故事实际上寄托着司马迁自己的身世之感和生死观、价值观,因此《史记》有的记载与评论,有司马迁的个人价值偏好与主观色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