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发明造纸术的蔡伦不仅仅一名太监)

汉代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极为深远的一项成就就是造纸术。直到今天,纸依然是日常使用的书写材料,是为数不多的使用了近两千年而没有被淘汰的伟大发明。

今天,人们公认东汉初期的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人。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首度采用麻头、树皮、破布之类低廉而常见的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出书写用的纸张。晋代对蔡伦造纸术改进后,造纸成本进一步降低,纸张开始正式取代竹简成为书写记录的材料,最终随着丝绸之路远走西域,深刻影响人类文明的脚步。

古代的书写材料

人类最早的记事方法是结绳记事。中华文明历史悠久,黄帝时仓颉造字。最初的文字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叫甲骨文。殷商和西周时代,人们把文字铸刻在钟、鼎、盂、壶等青铜器的内壁或底部,或在石头上刻字,这就是通常说的钟鼎文、石鼓文。但是,甲骨、石头比较坚硬,难以刻写,也不便携带。到了春秋末期,人们开始用“简牍”代替龟甲和兽骨。(“简”是竹片,“牍”是木片。)

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发明造纸术的蔡伦不仅仅一名太监)(1)

龟甲的拓片

将竹简或木简用绳子串连起来就叫“一策”或“一册”。简的长度不等,最长的达三尺,短的五寸。人们写信,往往用一尺长的简,所以后来把信称为“尺牍”。每根简上写的字多少不一,大多是二十来个字,少的一两个字。写一篇文章可能需要很多片简牍。简牍相比龟甲、兽骨已经轻便许多了,但仍然笨重。

战国时宋国的思想家惠施著作多,立论新奇,善于辩论,常应邀外出讲学,随身携带的书就装了五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

据记载,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竹简公文,重达一百二十斤(秦制)。两汉时,以辞令见称的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写了个奏章,用了三千根竹简。进呈皇帝时由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抬进宫去,汉武帝看了两个月才看完。这样多的竹简册,存放、运输都很麻烦。如果编简的牛皮带断了,竹片散乱,前后次序颠倒更是麻烦事。书写的文件多了,其所使用的简牍数量既多且重,人们往往用“汗马牛”、“充栋宇”来形容其沉重和数量庞大,形成了“汗牛充栋”的成语。

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发明造纸术的蔡伦不仅仅一名太监)(2)

竹简(shutterstock)

当时也有人用绢帛做书写材料,《墨子》一书有“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的记载。但是绢帛价格昂贵,一般人用不起。孔子就有“贫不及素”的说法。这里的“素”指的就是绢帛。汉代一匹绢帛(长约十多米,宽不及一米)的价格就相当于七百二十斤大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古人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层薄丝绵,把这一层剥下来晾干,可用来写字。这种漂絮的副产物品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或方絮。

“缣帛”,“缣”是双色的淡黄色的绢,“帛”为丝织物的总称。缣帛就是一种丝织品,可以剪裁,缝制衣服,也能在上面写字、绘画。写在丝织品上的文字,称为“帛书”。

《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下系帛书。”缣帛柔软光滑,可折可卷,运笔顺畅,书写方便,重量轻,便于搬运,易于传播。但是,缣帛价格昂贵,一般人无力使用。作为文字载体,缣帛不具备普及和推广的条件。

缣帛的制作是把蚕茧煮过,放在竹席上,浸泡在河水里,再将蚕茧冲洗打烂,晒干即成。用帛来写字,字写好后卷起来,成为一“卷”。这种丝帛造的纸,由于原料有限,产量不多,价钱也高。

由于竹、帛是作为记录和书写用具来使用的,“竹帛”两字几乎成了书籍或历史的代名词,“功垂竹帛”的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

纸与纸

目前学术界认为,蔡伦改进造纸术前,中国已有“纸”这个字。由于中国一早就有“纸”字,这对后人的认知造成一些混淆,有人误将蔡伦所造的“帋”和蔡伦之前所用的“纸”混为一谈。

“纸”在中国古代是什么意思呢?据东汉刘熙(或又作刘熹)所撰《释名》,纸,砥也,平滑如砥石也。这就是说,所谓“纸”,是指一种像磨刀石一样平滑的材料。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谈到“纸”的来源说,纸从“糸”旁,也就是“丝”旁。这显示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这种薄片可能是原始的“纸”,有人把这种纸称为“赫蹄”。

唐代徐坚编集的《初学记》称,古者以缣帛依书长短随事截之,名曰幡纸,故其字从糸。至后汉,蔡伦锉故布(破旧的布)抄作纸,其字从巾。

三国时期魏人张揖所撰《古今字诂》巾部云:纸今纸。这个“纸”字从巾字旁,这是蔡伦为了区别他所造的“纸”而创造了的字。

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发明造纸术的蔡伦不仅仅一名太监)(3)

《天工开物》所载中国古代造纸术流程,此图为斩竹漂塘。

这些典籍显示,蔡伦之前的“纸”主要是指缣、帛等柔性的书写载体。蔡伦用树皮及敝布、鱼网所造的纸,被蔡伦称为“纸”。但蔡伦的造纸术流传下来了,他所创造的“纸”字却没有流行起来,后来的人们依然用“纸”字指称按照蔡伦的造纸术所制造的纸。

关于“赫蹄”纸的记载在《汉书赵皇后传》可见。据二世纪末东汉学者应邵解释,赫蹄是一种用丝绵做成的薄纸。

应邵字仲远,是汝南南顿人(今河南项城西南)。应邵少时笃学,博览群书,献帝时任泰山太守。献帝初,旧章湮没,书籍罕存,他编集所闻,著《汉官仪》十卷,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制,多为他所订立。他还著有《风俗通义》三十卷、《汉书集音义》(今佚)等书。

蔡伦的造意

范晔的《后汉书》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发明造纸术的蔡伦不仅仅一名太监)(4)

清朝绘制的蔡伦,造纸业所供奉的祖师像。

东汉学者刘珍、延笃等撰写的官修史书《东观汉纪》卷二十记载:“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为中常侍,有才学,尽忠重慎。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客,曝体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树皮及敝布鱼网作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称蔡侯纸。”

其他晋、唐、宋人笔记,例如晋张华《博物志》,唐徐坚《初学记》,宋欧阳询《艺文类聚》,唐白居易《白氏六帖》及唐虞世南《北堂书钞》等也都有类似的记载。

蔡伦,字敬仲。生于公元62年,卒于公元121年,是东汉桂阳郡(即今湖南省耒阳市)人。

清末民国初年著名学者章太炎曾经说:“湖南人士,始后汉桂阳蔡伦。伦诚宦者,然史称其才学,校雠经典,伦实监理,斯故弘恭,史游之次。又始造树肤鱼网为纸,中夏文化升降之迹,伦有力焉。”

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发明造纸术的蔡伦不仅仅一名太监)(5)

《天工开物》所载中国古代造纸术流程,此图为煮楻足火。

弘恭(?~前47年)是江苏沛县人,汉宣帝时的宦官,因懂得国家法令及历史等文化,得到汉宣帝的赏识,被封为中书令。

史游是汉元帝时的宦官,任黄门令,官秩六百石,掌管衙中众宦官。精字学,工书法。约在公元前40年以隶书草写成《急就章》一篇。文曰:“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后人称其书体为章草。

章太炎说蔡伦与弘恭、史游一样,都是宦官出身。但是,历史上记载蔡伦富有才学,曾经主持经典的校雠,还始创用树皮和鱼网造纸,此举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颇为巨大的功绩。

蔡伦十三岁时,皇宫派人来家乡征选宦官。东汉章帝刘炟建初中期,蔡伦十八岁,当上了“小黄门”,这是汉朝太监中较低级的职务。

按汉朝的制度,宦员每旬(十天)有一天休息,这是士大夫们互相交流、联络感情的时候。可蔡伦每逢此时却闭门,谢绝宾客,不与同僚往来。这个时候,蔡伦去做什么呢?

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发明造纸术的蔡伦不仅仅一名太监)(6)

据《后汉书》记载:“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暴体田野。后加位尚方令。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东观汉纪》卷二十也有相同记载:“蔡伦……为中常侍,有才学,尽忠重慎。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客,曝体田野。”

这些记载是说,蔡伦才学出众,做事尽心尽力,敦厚谨慎,敢于忠言直谏,对皇帝施政得失有所匡弼。在宦官轮休的日子,他或者闭门谢客,或者深入田间,考察农耕,增长见闻。这样,蔡伦的见识和学问与日俱增,越来越受皇帝赏识。

追寻最真实的历史人物,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关注无风起念wfqn88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