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经济发展思路(经济大省如何挑大梁)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有条件的省份要力争完成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6个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5%,市场主体数量占全国4成以上,贡献了40%以上的就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顶梁柱”。这6个经济大省如何在当前局势下挑起大梁、扛起责任?连日来,经济日报在头版持续刊发6篇文章,进行详细解读↓

各地经济发展思路(经济大省如何挑大梁)(1)

广东高质量发展动力足

各地经济发展思路(经济大省如何挑大梁)(2)

扭住重点项目“强引擎”

8月19日,湛江国家高新区发展高新产业“百日行动”会议召开,提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力争到11月底完成投资80亿元;8月18日,广州开发区粤芯半导体三期项目启动活动在中新广州知识城举行,将进一步发挥产业“链主”作用,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高质产业集群;8月份,深圳坪山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项目每日更新一次建设进度条……

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是稳投资促增长的“强引擎”。对此,广东成立了省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专项指挥部,对省级负责的制造业重大项目实施“日跟踪、周报告、月调度”机制,并实行“挂图作战”。

今年以来,广东积极推动制造业项目尽早开工,充分发挥工业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为稳定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技术改造投资处副处长姚瑞婷介绍,目前,全省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专项指挥部负责跟踪的制造业重大项目472个,计划总投资1.54万亿元。今年前7月,全省制造业重大项目投资进度75.9%,超序时进度17.6个百分点。

打造工业经济“大底盘”

工业大省如何把大梁挑好?广东通过“一企一策”“一链一策”帮助重点企业、链主企业等解决堵点卡点问题,提振工业经济,巩固工业生产企稳回升势头。

8月19日,广东省省长王伟中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若干措施,从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振释放消费需求、抓好工业投资和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七方面提出支持政策,激发工业企业活力和信心。

今年以来,广东省密集出台“稳工业32条”“助企25条”等政策措施,打好政策组合拳,加快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深入推进工业技改,同时着力优化服务,健全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机制,推进政策直达快享,确保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工业经济支撑了广东经济平稳增长。数据显示,广东省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前7月工业投资增长16%,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9%;新动能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27.6%。

贸易“大窗口”越开越大

广东经济的发展,还得益于持续开放。市民喜爱的榴莲、车厘子等进口水果,从广州南沙口岸卸船到运抵广州江南水果市场,仅需2小时。在广东自贸试验区,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增强了口岸营商环境的软实力。今年上半年,广东自贸试验区进出口规模超过2000亿元,增幅达24.9%。

8月18日,在广东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阶段性成果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商务厅厅长、自贸办主任张劲松介绍,目前,广东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功能不断提升,已聚集了一批航运、贸易、金融等领域的综合性服务企业和平台。

自贸试验区的开放,是广东全方位开放型经济的一扇小窗。据海关广东分署统计,今年前7月广东外贸出口增长6.9%。技术含量与附加值较高的“广东制造”出口继续增长。前7月,广东出口机电产品增长4.3%,占广东出口总值的67.2%。其中,出口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增长15.7%、电工器材增长20.9%。这得益于前期在工业强省、各地工业强市强区强县的战略布局,体现了制造业大省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责任担当。

→点击阅读原文:《广东高质量发展动力足》

浙江推动经济稳进提质

各地经济发展思路(经济大省如何挑大梁)(3)

打造数字经济升级版

浙江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早在2017年底,浙江省委就提出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全面推进经济数字化转型,此后又制定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示范省。

日前召开的浙江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抢占数字经济制高点,打造数字经济升级版。未来5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力争突破7万亿元,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6万亿元,实现新一轮“双倍增”。

杭州是浙江发展数字经济的“头雁”,近年来,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去年主营收入达16331亿元,同比增长20.2%。杭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柯吉欣告诉记者,杭州正在举全市之力,推动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策源地建设,打造“互联网+科创”高地,以数字技术创新为引领,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助企纾困激发活力

为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杭州出台“免申即享”政策,符合条件的企业无需提出申请,由人力社保系统根据政策条件,分批开展大数据比对,精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企业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直接将“惠企红包”拨付到单位对公账户,或直接返还至税务部门提供的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账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已先后出台4轮“全面顶格、精准高效”的稳进提质、助企纾困政策,共计38项政策组合拳。日前,针对中小微企业,浙江又专项发布“减负纾困若干意见”,帮扶政策“能出尽出”,覆盖减税、用工政策、防疫、融资、稳企支持五方面,全力帮助市场主体恢复元气、渡过难关。

从全省层面分析,上半年,共为企业减负1871亿元,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1523亿元,兑现进度达100%;从减税降费看,上半年,全省合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2400亿元。其中,共有1523.5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款退到纳税人账户,是2021年退税规模的1.87倍,有力提振了市场主体的发展信心。

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

上半年,浙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3%。其中,项目投资、制造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增长14.3%、14.8%和5.4%。透过这些数字不难发现,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成为浙江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浙江省省长王浩认为,重大项目建设是稳住经济大盘的重要支撑。浙江要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做到谋划储备再提质、项目开工再提速、招大引强再发力、民间投资再激活、要素保障再强化。

根据浙江重大项目建设实施计划,今年安排省级重大建设项目843个,年度计划投资10972亿元。其中,交通重大项目121个,计划投资2267亿元;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重大项目154个,计划投资5018亿元;高新技术与产业重大项目568个,计划投资3687亿元。

为促进资源要素向重大项目集中、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浙江各地今年重大项目建设已经明确“行动目标”和“任务分解”,努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收费标准最低、办事效率最高、服务水平最优”的投资环境。

→点击阅读原文:《浙江推动经济稳进提质》

山东新动能塑强发展优势

各地经济发展思路(经济大省如何挑大梁)(4)

加快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2021年达到31.7%,4年提升1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2万家,增长7倍;培育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5个,入选国家级战略性产业集群7个……山东经济强韧性背后展现的是澎湃新动能,这让山东经济能够挺直腰杆承压运行,在全国大局中勇挑大梁。

“别小看这点米粒大的聚合材料,它能拉丝2公里不断裂。”位于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的天辰齐翔新材料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柴永峰拿着一粒名为尼龙66的新材料介绍,7月31日,我国首个丁二烯法己二腈项目在这里投产,预计未来该项目将在淄博形成新材料产业集群。

包括高端化工产业在内的“十强产业”,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今年是“五年取得突破”之年,119项重点任务全面落地。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栋表示,下一步,山东将再培育38个“雁阵形”产业集群、63家领军企业,争创3个到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制定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创建国家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区。新开通5G基站2.7万个,新培育省级互联网平台50个以上。

“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强则经济强。山东即将召开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树牢大抓制造业鲜明导向,持续提振市场预期和发展信心。年底前再举办7场围绕‘链长制’融链固链专项对接活动,促进上下游供需衔接。”山东省工信厅副厅长王晓表示。

推动外贸保稳提质

作为外贸大省,稳住外贸就能稳住山东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8月24日,在济宁嘉祥县建华中兴手套产业园,工人们正对滑雪手套进行分拣、打包。“这批30万副滑雪手套是发往法国的,第二批、第三批货正在加紧生产中。”山东建华中兴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旭说。

济宁开展“助企攀登”活动,建设运行了市级“稳外贸稳外资”纾困平台,市县两级联动分层级包保帮扶进出口规模占全市超过九成的外贸企业。

一系列“山东造”商品在政策扶持下远销海外,山东外贸保稳提质成效显著。据济南海关统计,今年前7个月,山东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8.8%。

靶向施策 惠企纾困

挑起经济大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至关重要。山东各级精准施策,服务企业“真招实策+真抓实干+真金白银”。

为保证政策红利直达企业,今年3月,烟台推出服务企业专员制度,1855名机关干部联系服务区域3139家重点企业。“服务企业就是服务经济、服务发展。不断赋能企业发展,增强城市生长力。”烟台市市长郑德雁说。目前,烟台市各级服务企业专员累计收集问题3600多个,解决2500多个。

制定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是山东统筹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强政策集成供给的创新举措。前不久,山东省政府印发《2022年“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四批)》。“下半年,继续强化精准服务,组织省‘四进’攻坚152个工作组,下沉企业一线精准对接服务,畅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同时,适时开展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广泛征询企业意见建议,掌握并及时解决政策落实中的问题,推广推介政策落实中的典型做法,不断放大政策集成效应。”王栋说。

→点击阅读原文:《山东新动能塑强发展优势》

江苏数字引擎动能强劲

各地经济发展思路(经济大省如何挑大梁)(5)

增强市场主体动力源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8%。上半年,疫情多点散发造成供应链阻隔、劳动力成本上升,给江苏制造业带来不小的困难。破解难题,既要靠政策助企纾困,也要靠企业修炼内功。

在常州经开区,今年以来,一大批骨干企业以智能化改造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全流程再造,找到了创新发展的新赛道。“依托智能化改造,生产实现全流程再造。疫情下,我们的订单量不降反增。”江苏常州龙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莫铭伟告诉记者,企业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电子材料,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成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的配套商。

随着江苏的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不断推进,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增强,江苏制造正在“数字引擎”的新赛道上加速奔跑,迈向“江苏智造”。

“2021年江苏省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3%,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今年上半年,江苏有2.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启动实施改造,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5.7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实施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江苏省省长许昆林表示,数字经济是新赛道,也是江苏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到2025年,江苏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5%左右。

持续激发消费新活力

江苏是消费大省,市场主体总量达1378.2万户,具有强大的内需潜力和供给能力。

眼下,南京各大商场等消费场所人气正逐渐恢复。“5月份销售额已经恢复至去年同期的85%,6月份以来,商场客流和销售额更是加速回升。”南京中央商场相关负责人表示,得益于多项消费刺激政策实施,商场营收正在复苏增长。

4月份起,江苏连云港、常州、昆山等地发放了餐饮、体育、汽车等多种形式的消费券;5月份,江苏启动“苏新消费·夏夜生活”购物节;6月份,江苏出台23条措施,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加快恢复。

江苏省商务厅厅长陈涛介绍,为拉动消费,江苏推出了贯穿全年的“苏新消费”系列主题活动。其中,“苏新消费·夏夜生活”从5月开始至9月结束,将举办超10万个商家参与的千场消费促进活动,掀起“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全年可持续”的促消费新潮。

牵住重大项目牛鼻子

江苏各地坚持把重大产业项目作为调结构、增后劲的重要抓手。近段时间,吴淞江整治工程江苏段、沪苏嘉城际铁路、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等一大批重大项目接连开工。

牢牢稳住经济大盘的同时,“进”的动能也不断集聚。前7月,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1%,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9%。

为确保重大项目落地,8月15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出台12条政策措施,通过保需求、快审批、提效能、守底线,精准有力施策,破解重大项目用地用海等要素保障中的堵点难点,加快推进重大投资项目落地建设。

“上半年,江苏计划总投资10亿元以上在建项目同比增长20.4%,项目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15.2%,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7个百分点,重大项目成为稳增长的‘动力源’。”江苏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将继续密切关注经济运行态势,研究储备新的增量政策,以扎实有效的工作举措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点击阅读原文:《江苏数字引擎动能强劲》

四川全力以赴拼经济

各地经济发展思路(经济大省如何挑大梁)(6)

聚焦项目落地落实

7月16日,四川十二届省委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对以“拼”的精神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作出部署。7月23日,四川省委召开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5月份,四川启动了全省制造业招商引资“百日攻坚”行动第二季相关活动。成都、眉山、资阳等多地分别举行项目投资拉练现场会,各地各有关部门“一把手”“挂帅出征”,以更大力度开展督查督战,让政策更快更精准地传导到企业、到基层、到项目。

四川提出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新型工业化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当前,四川正在实施“5+1”产业提质倍增行动,巩固电子信息、先进材料产业良好势头,推动装备制造、食品饮料、能源化工提升产业能级,培育更多万亿元集群、千亿元企业,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半年,动力电池、晶硅光伏、钒钛、计算机通信产业分别增长152.5%、74.3%、32.1%、17.8%。

只有“拼”才能“稳”。据统计,上半年,四川省外商直接投资到位20.27亿美元,同比增长31.84%;内资方面,上半年引进产业项目新增实际投资4466.6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3.13%。前7月,四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均呈现同比增长态势,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1%。

纾困解难激发活力

四川现有市场主体800多万户。疫情发生以来,四川坚持把纾困解难作为重点,多措并举稳住市场主体。

针对中小微企业,四川提出要重点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账款专项行动,在退税减税降费、房租补贴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前7月减轻税费负担近1400亿元;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重点企业,四川提出坚持“一企一策”,加大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延期还本付息力度,助力企业稳定生产;对生产经营暂时面临困难但项目有前景的企业,实施“点对点”服务。

四川省省长黄强表示,四川坚持“实干为先”,全力以赴“拼经济”稳增长。认真落实国家一揽子政策,及时出台一系列配套举措,打好稳定经济“组合拳”,下好助企纾困“及时雨”,竭尽全力稳增长、千方百计稳市场主体、想方设法稳就业,牢牢守住疫情防线、安全底线、生态红线,全省经济实物量指标支撑有力。

“双圈”建设成势见效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方面,四川坚持与重庆紧密协作、相向而行,巴山蜀水实现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可喜变化。

随着时速350公里的成渝客专完成提质改造,重庆至成都已实现1小时通达。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正加快推进,全国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第四极”和国家对外开放新支点正加快形成。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等启动建设,建成及在建川渝间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达20条;中欧班列(成渝)自去年1月开行以来,累计超7500列。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让内陆腹地四川正加快向开放前沿转变。成都已成为中国内地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前7个月,成都航空枢纽旅客吞吐量达1974.9万人次。

上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增长3.3%。截至7月底,160个川渝两省市共建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共有153个实现开工,完成投资1287.5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达70.2%。

→点击阅读原文:《四川全力以赴拼经济》

河南深入实施优势再造战略

各地经济发展思路(经济大省如何挑大梁)(7)

“三个一批”推动项目建设

“作为全省第一期‘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重点项目,全钒液流电池项目落地很快,从签约、开工到投产,只用了不到8个月。”目前,河南开封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各项目进展顺利,董事长吴沣信心满满。牢固树立“项目为王、产业为基、制造为要”鲜明导向,开封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扎实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全力推动项目建设。

随着“项目为王”理念深入人心,河南“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投资拉动成为亮点。今年上半年,河南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3%;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2.3%,制造业投资增长2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4%。

据了解,河南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把计划“十四五”开工的项目尽量提前到今年开工,把计划年底开工的项目全部提前到三季度开工,抓住施工黄金期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确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8万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5500亿元,工业投资8500亿元。

强化“四个拉动”支撑作用

6月20日,随着G9206次列车从郑州东站启动,济郑高铁(濮阳至郑州段)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全国首个“米”字形高铁快速路网在河南“落笔”。经过10余年建设,河南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全省17个省辖市的1小时经济圈、连接周边省会城市的2小时经济圈、通达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8小时经济圈。

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让物流在河南稳经济大盘方面发挥出更重要拉动作用,进一步激活发展潜能。河南把强化投资、消费、出口、物流“四个拉动”作为稳经济大盘的重要举措,支撑了经济复苏回暖,并为实现全年经济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快建设完善集“空铁公水”于一体的立体物流通道系统,河南计划“十四五”末郑州机场国际货运航线达到50条,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铁路营业里程、内河航道里程分别达到10000公里、7600公里和2000公里,并加快推进10个国家物流枢纽、30个区域物流枢纽和一批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园区建设,依托物流枢纽大力发展航空、陆港、临港经济,争创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

千方百计服务市场主体

8月15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提出六大方面24项举措,打出促进市场主体发展组合拳,到今年年底,全省市场主体规模将达1000万户。

助企帮扶要出实招,河南通过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已有省市县7.4万名驻企干部包联企业12.9万家,累计解决企业诉求7万多个,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激发了企业内生动力。

近日,河南省财政下达专项资金5701万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3400万元用于支持16家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1000万元用于支持焦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特色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

据了解,下一步,河南将健全疫情防控和企业生产双线嵌合运行机制,推动涵盖各行业85%以上产值的企业(项目)纳入“白名单”管理,帮助企业具备疫情防控条件下闭环运行的能力,确保应急状态下企业正常生产、项目正常建设、商贸正常经营、物流正常配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