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乡村振兴典型村(走进乡村看小康)

来源:常州日报-常州网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指前镇东浦村地处碧波荡漾的长荡湖畔,京杭大运河江南重要支流丹金溧漕河穿境而过。

长荡湖畔古村落

长荡湖,太湖流域第三大湖,总面积12.75万亩,是金坛人民的“母亲湖”;丹金溧漕河穿村而过,以前一条条满载江南粮食的船只从这里驶往京城。

溧阳乡村振兴典型村(走进乡村看小康)(1)

东浦村村貌

东浦村始建于元末明初,至今有近800年历史,存有观音堂、东浦庙等古迹,去年10月入选第二批江苏传统村落名单。村里代代传承的吕家拳和丝弦锣鼓被列为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几年,东浦村厚积薄发,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美丽乡村、江苏省和谐社区示范村、江苏省特色样板示范村、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以及常州市最美乡村等称号。

溧阳乡村振兴典型村(走进乡村看小康)(2)

水稻收割

东浦村因水而兴,盛产水产、水稻,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早在1915年,出自东浦村落一带的指前标米就捧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一斛水中半斛鱼”“稻花香里说丰年”,正是东浦村传承农耕文明最鲜明的符号。

万顷良田种好粮

民以食为天。千年漕河运粮忙的情景早已远去,但中国人要将饭碗端牢在自己手中的朴素道理亘古不变。

2009年,上任东浦村党总支书记的吕建民借势发力,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大刀阔斧做活土地流转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文章。第二年,全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仪式在东浦村启动,一时轰动全国。

溧阳乡村振兴典型村(走进乡村看小康)(3)

万顷良田喜获丰收

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江南春米业掌门人单爱娟闻风而动,主动到村洽谈,先后承包3000多亩高标准农田种植优质水稻,以“公司 合作社 农户”模式,打造“中国指前标米基地”。思路一变天地宽,土地亩效益从1000元增加到3000元,村民直接受益且彻底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家家户户都有了多元化收入,村集体经济随之壮大。指前标米重新进入人们视野,很快受到消费者热捧,上榜“江苏最好吃的大米十大品牌”。

智能渔场养好蟹

机遇留给有准备、有智慧的人。时隔10年,精彩一幕再次在东浦村上演——金坛智能化渔场落地开花,并被列为省现代农业重大项目。渔场规划总面积6500亩,总投资5亿元,目前一期1100亩已建成运行。

溧阳乡村振兴典型村(走进乡村看小康)(4)

智能化渔场

将低洼地、旧池塘流转建智能化渔场,村民每亩每年有750元流转费,并享受二次分红,每隔3年还递增10%。一期项目涉及250多户村民土地,迁移900多个祖坟,从村委通知农户到土地流转完毕,只用了一个多月。

金坛是“中华绒螯蟹之乡”。与其他地方一样,金坛的河蟹产业正面临着老一辈养蟹人渐渐老去、新一代嫌传统渔业又脏又苦不愿接班的尴尬。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已成为制约河蟹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东浦村在全国率先建设智能化渔场,借助上海海洋大学、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团队力量,探索如何加速河蟹生产机械化进程,让“水产科技革命”更彻底,从而进入数字渔业快车道。

溧阳乡村振兴典型村(走进乡村看小康)(5)

东浦村抓住机遇,产村融合发展。

金坛智能化渔场目前已成为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引领金坛区15万亩水产高质量发展。其中,一期投资6000万元,一是建设标准最高的国家级河蟹良种繁育基地,每年可提供优质蟹种1000万只;二是建设标准最高的国家级河蟹出口示范基地,每年出口高品质商品蟹100吨。近期,有多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前来洽谈,有意愿注入资本参建二、三期项目。

东浦村又一次抓住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村企联建,突出产村融合发展理念,迈着坚实步伐走在乡村振兴大路上。(作者:赵鹤茂 张旭 孙亦文)

本文来自【常州日报-常州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