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绘画代表作品(顾恺之作品全从汉画脱胎)

顾恺之绘画代表作品(顾恺之作品全从汉画脱胎)(1)

■孔子拜老子

顾恺之绘画代表作品(顾恺之作品全从汉画脱胎)(2)

■泗水捞鼎

顾恺之绘画代表作品(顾恺之作品全从汉画脱胎)(3)

■泗河升鼎

顾恺之绘画代表作品(顾恺之作品全从汉画脱胎)(4)

■娶妇嫁

顾恺之绘画代表作品(顾恺之作品全从汉画脱胎)(5)

■门吏

汉画像内容涵盖天上、仙界、人间与冥界,包括天文星象、神仙传说、祥瑞升仙、官场礼仪、历史故事、居家生活、狩猎农耕、男女情爱、战争庖厨与乐舞百戏等等,可以说展现了汉代政治、经济、宗教、社会、文化与艺术的各个方面。已故著名画家潘天寿更是明确指出,“吾国明了之绘画史,可谓开始于炎汉时代”,明确地将汉画像视为中国绘画艺术的诞生地。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中国雕刻绘画艺术的唯一实物资料

汉代画像石吸纳了商周青铜器造型、纹饰以及战国绘画之长,用绘画和雕刻相结合的手法,创造了一种不是绘画而胜似绘画,不是雕塑而胜似雕塑,即融汇绘画、浮雕等不同艺术形式的石刻艺术品,在美术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是由构图的方式、造型的手段、雕刻的技法以及彩绘的特点来体现的。

常任侠在《汉画艺术研究》一书中认为:“就汉画的技法说,它比之先秦时代确有飞跃的发展。到了汉代,绘画的方法与基础才算确立,不再局限于图案的成就。石刻画像更从汉代开始,为后世作了很好的典范。”

而研究学者董旭则认为,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从纵向分析是云气纹的运用,多而大胆,激情多变,既增加了画面层次、动感与旋律,又协调构图,走一条追求写实的道路;从横向看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可分为粗犷型、古朴型、稚拙型、装饰型等类型。

而学者沈颂今则从风格流变与材料学的角度分析称,汉画像石艺术不仅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造型艺术的优良传统,而且开启了魏晋时期雕刻、绘画艺术的发展道路,是研究佛教雕刻艺术传入中国之前中国雕刻绘画艺术的唯一实物资料。

美学家宗白华认为:“商、周的钟鼎彝器及盘鉴上的图案花纹进展而为汉代壁画,人物、禽兽已渐从图案的包围中解放,然在汉画中还常看到花纹遗迹环绕起伏于人兽飞动的姿态中间,以联系呼应全幅的节奏,顾恺之的画全从汉画脱胎。”这段话很好地概括了汉画像在中国艺术史上的综合与开启作用。已故著名画家潘天寿更是明确指出,“吾国明了之绘画史,可谓开始于炎汉时代”,明确地将汉画像视为中国绘画艺术的诞生地。

汉画中的百戏角抵

奠定了中国武术套路的基础

汉代画像石刻绘了许多宴饮时观赏的音乐舞蹈和角抵百戏的图像,给后世研究汉代的音乐、舞蹈、杂技、戏剧、体育等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其中,学者周到甚至考证了河南汉画像中反映乐舞百戏的主要内容包括:打击乐器有建鼓、鼗鼓、铙和石磬等,吹奏乐器有埙、笛、竽、排箫,还有手指拨弦的瑟;舞蹈有建鼓舞、踏鼓舞、长袖舞、七盘舞;百戏有杂技、角抵、游戏等。

而研究者赵建中认为,汉画中角抵可分为人与人斗、人与兽斗、兽与兽斗三种形式,它奠定了中国武术套路的基础,开创了畜兽、斗兽、驯兽等人类征服自然的事业。

汉代社会崇尚富贵,“崇高莫大乎富贵”。因此,墓主在画像中也大肆渲染他们生前的富贵生活。如迎来送往、车骑出行、迎宾拜谒、庖厨宴饮、乐舞杂技、钟鸣鼎食、六博对弈、驰逐狩猎、射御比武、飞剑跳丸、驯象弄蛇、鱼龙漫衍、吞刀吐火、捕鱼田猎、亭台楼阁、门卒侍卫等。它广泛地反映出墓主生前拥有的各种财富资产情况,从山林田池到宅第高楼等,将这些内容都总汇起来便可构成一幅完整的庄园经济图,也是墓主所想过的前述那种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同样,作为一种崇尚财富的观念这也被移植到人们想象的仙境之中。

历史人物的故事内容

雄奇瑰丽的神仙世界

据《石头的史诗——走近汉画像石》介绍,在画像石的题材中,还有垂教后世的历史故事。虽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道家思想十分活跃。人们在接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君孝亲的伦理道德束缚的同时,在对贤君明臣、武功爵勋、贞节烈女、殉国刺客顶礼膜拜的同时,对天地山川等自然之神也是尊崇有加。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对从天上到地下的一切神灵都是非常敬重。

其中,周公辅成王、齐桓公释卫、荆轲刺秦王、聂政刺侠累、晋灵公欲杀赵盾、苍颉造字、泗水捞鼎、孔子见老子、二桃杀三士等成为了主要的历史人物故事内容。

还有一类是雄奇瑰丽的神仙世界。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相交)四神,有传说的抟士造人,炼石补天,创造天、地、人的始祖女娲,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相交,有玉兔捣药、神兽守鼎、西王母与东王公、有随车出行的九头人面兽--开明兽,也有三足乌、九尾狐、灵芝、麒麟、天神羽人、奇禽异兽等。为了死后能够得道升仙,充满想象力的先民把龙、虎、鹿等神奇动物作为升仙的骑乘工具。这些内容的画像,表达了墓主希望死后能升仙和享受仙境生活的强烈愿望,而这种仙境生活实际上就是墓主生前现实生活的延伸和继续。

(据刘太祥《汉代画像石研究综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