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启后欣赏(魏启后先生谈艺录之三)

魏启后先生谈从汉简中学习王羲之的缘由

魏启后欣赏(魏启后先生谈艺录之三)(1)

魏老:这两本资料里头有重复的,( 1985 年,甘肃人民出版社《汉简书法选》;1981 年,上海书画出版社《汉简隶书选》)这一篇(泰射九十简之一至之五)就是重复的,两本各有好处,后头有放大的好。(甘肃版)这个不算好。(甘肃版 P45-46 )放大倍数多的好。(甘肃版 P19-24)

魏启后欣赏(魏启后先生谈艺录之三)(2)

佳音:放那么大,可以临那么大吗?

魏老:可以。

佳音:也可以临成很小的吗?

魏老:也可以,一般不用故意地练小的,你只要能写大的就能写小的。这些草书都很好。(甘肃版 P49-50。)

佳音:您平日常说到汉简,是不是汉简当中您认为章草部分更有价值呢?

魏老:不一定,因为这是些药方,医生学问大,他就可以写的好。这个医生把这些简都殉葬了,这些都是从墓里出土的。如果说他好,大约在竹简上写草书的人才分高一些或学问高一些。因为抄东西的是被奴役的,他的条件就差,他不拥有太多的好东西,也没有把字写好的这种兴致,而只是碌碌于吃饭。这个也挺好,不过这个不用学的,作为欣赏可以,学习没有必要,学出来不好。(上海版,P18-21。)

魏启后欣赏(魏启后先生谈艺录之三)(3)

佳音:我们从汉简里面学什么?(上海版, P22-25。)

魏老:汉碑不都是这样写,就是写汉简的这种写法是后来王羲之时候通用的写法,从这里头找到王羲之的缘由。所以能把这些字练好再学出来的二王就好。

佳音:这些简书线条的变化也非常丰富。

魏老:其实他这些字很小,根本意识不到这些问题。

佳音:您说过不能因为他是无意识的,我们也是无意识的。

魏老:对啊,我们不是学吗?就得研究他,你现在这个时候用这些功很有必要!比如说,整个这一部分都很好,这个(上海版,P22-25。)就是草书的来源。

佳音:草书不是这样啊?

魏老:就是这样,如果你是这样写出来的草书,是按这个架子写出来的草书,就非常好。

佳音:和从书法字典里找出一个草书的样子,依样画下来就不一样了。

魏启后欣赏(魏启后先生谈艺录之三)(4)

图8

魏启后欣赏(魏启后先生谈艺录之三)(5)

图9

魏启后欣赏(魏启后先生谈艺录之三)(6)

图10

魏老:对。 偶”字这个点, 上海版,P22) 图 01 之 1),是这样写,往上翻……,然后……,所以草书就是这么写,也就是说是这个字啊……,得照这个架子写出来,这样符合草书的笔顺。

魏启后欣赏(魏启后先生谈艺录之三)(7)

图1

佳音:他就不是比着葫芦画出来的。

魏老:对了,所以这个圈儿也就能写得格外好,(图 01 之 1)这个圈,一般的俗字不就是这么画一个圆圈吗?(图 01 之 2)这就不好了,实际上他这里过来以后,这个地方就代替了这个了……,我不是说他是这个样子写的吗!所以这个也就等于是这样……,这么个方向……,这么过来、再这么过来、再过来……这么看...(图 01 之 3)

佳音:这些东西也得动脑筋才行啊。

魏老:这一笔要能写好了……(图 01 之 8)你就这一笔也写好……这个“射” 图 02)的“寸”(图 01 之 4)是一个意思。根据原来不是草书的手法用到草书里头,然后你这个草书的手法又用到不写草书的字里头。

魏启后欣赏(魏启后先生谈艺录之三)(8)

图2

佳音:有时候临帖,写起来很慢很慢,感觉看不过来。

魏老:不习惯,感觉突然和自己的运行方向不一致。临任何帖都是这个情况,临帖就是用这个办法改变自己的书写习惯。你写的这个就过分了(“闕”字,抄苏东坡“明月几时有”,“闕”门旁左低右高对比过于悬殊)“今”字很好,“夕是”都很好,“欲”也是跟这个一个毛病,左边小右边过于大。其实你自己也知道最近出现的这个问题。(图 01 之 5)

佳音:左边有点儿撑不住。

魏老:对,他两扇门可以略微有点差别,他不能这么突然,他只是种透视关系。門,(图 01之 6)看起来似乎右边大一些,这是可能的。但是得在一个条线上,不能错开,不能一扇门这样…,一扇门是那样…(图 01 之 5)这是错误的。再看看,还是结字问题,结字掌握不了,(魏老念“漠漠轻寒上小楼……)对了,我写的时候把中间这句去了,(无边丝雨细如愁)我就不愿写这个字儿,这个“愁”字别说出来,哈哈……,愁没关系,别说!

佳音:我有个体会,写的内容往往和所想的相反或不相干,不愿把心绪露出来。

魏老:从另一个角度讲,是不直接说。

佳音:您爱写陶渊明、苏东坡、李白、白居易的诗句。

魏老:不一定,因为要字的人多,我有时候借这个机会重复的写,但是不是一次重复。一次连着写,写多少也一样。那次我讲“一作一貌”,一作一貌的反面就是千纸一面,一字万同。写一千张纸是一种面貌,这一个字写一万次也不变样。后来有些人为了避免这个情况,写春的时候,一个写成篆书、一个写成真书、一个写成草书(图 03)这都是不对的。就是这一个写法,在不同处境之下它自然不同,比如《兰亭序》里的“之”字、“怀”字。

魏启后欣赏(魏启后先生谈艺录之三)(9)

图3

佳音:您赞成学倪瓒的字吗?

魏老:有好处,倪瓒的字从格调上说比宋克高。宋克把真书和草书联系起来了,而且他的注意力用到写字上。不像倪瓒分散到别处,分散到别处又反映到这上头。比如说你临倪攒写的“载”字的这个“戈”的角度不行,这个字你感觉他不得劲儿。逐渐地,这些不得劲儿的地方没有了,就熟成了。不得劲儿的东西没了又出现了异乎寻常的妙趣就行了。

佳音:“载”字的戈法如何出锋?

魏老:你从古人写的里头看,他总有不同的角度。有的是这么个角度……,有的……。像颜真卿他写,有时候好像非常地垂直,甚至于到这里……,往里扣……。那种情况,作为他自己是可以,还是得往外。这样往里以后再往外,从一下笔有一个垂直线你这个,不能侵占了垂直线,你这个实际上已经越过了垂直线,越过了之后就侵犯了他了。

佳音:好像一个人站着往一边歪一样。

魏老:真要歪好了也行,那就是一个更高阶段的变化了,是舞姿噢!刚才说这个,猛一看这一部分很好看,(上海社《汉简隶书选》P1-2)学了很有好处。不能忽视 P4-17,这大概是一个人写的。这是另一个人写的 P18-21,也很好。从 P4 开始这个人写的好。这里头固然没有“戈”法,但是你照样可样写,就是用他这个写钩的手法,左出为钩、右出为戈。他最独到的地方,这几个捺写的好极了,(图 04,图 05,“追逐”二字)很舒展,你要能学到手,章草也能写好、隶书也能写好,而且到目前为止,当代的书家没有几个能写出这么好的捺。你学会了这个捺,这个手法可以在别的地方有所反映。比如写了这个捺之后,你对这个也能反应出来了(图 06-上),这个也能反应出来了(图 06-下)。实际上是稍微角度不同,手法是一致的。再就是横画,整个横画你就能掌握了,掌握出一种难得的东西,再就是他这种捺写的也好(图 06-上)。他这个字左小右大,过分了,(图 07 第 5 个字)因为他这个字很小,可是你写大字就不能这么写了,有这种倾向可以,但它得有延伸线,不能突然,突然就不得劲儿。这个多好,一个推出去(图 07 第一个字),一个捺出去(图 06 上)。这两个手法(推和捺),两边撑足了如果在一个字里面,可谓左右开弓。

魏启后欣赏(魏启后先生谈艺录之三)(10)

图4

魏启后欣赏(魏启后先生谈艺录之三)(11)

图5

魏启后欣赏(魏启后先生谈艺录之三)(12)

图6

魏启后欣赏(魏启后先生谈艺录之三)(13)

图7

佳音:这一笔在行进中没压一下,不会捺出来(图 06 上)。

魏老:后果是从前因来的。人学什么东西,往往只学它露出来的那个东西,不知道有因才有果。从艺术欣赏的角度以及和草书联系在一起,这个最重要(上海版 P22-25)。这些和真书联系多一些(上海版 P4-17)。你看他几次写偶字,只有一次最好,你看这一次(图 08),这一次(图 09),这个第一(图 10),就是他并不是每一次都这么好。所以你拿这个第一做标准,写成那几个样儿都是允许的,就是说写成(图 10),写成这样(图 08),写成这样(图 09)都没问题。就怕变成一个俗样,就怕开始的标准就是那个最差的,这很重要。我们计算一下七言绝句(图 11),贰拾捌个字三次写是接近九十个字,四次写是一百多个字了,也就是百分之一二。米芾自己写的字里头有百分之一二的字好,不是一二篇好。问题就在这里!你是不是能找到他认为是好的那个字。我们发现这个最好的标准(图 10),照这样写,能写出来是(图 08),是(图 09),都没问题。自已有这样的标准衡量。不要逮着一个字,认为是汉简就照写,那就坏了。你要重视这一个人的字(上海版 P4-P17)。特别是“追逐”,你要能把追逐写好了,就可能出现奇迹。(图 05)这一本你看这个人就不行,很俗气(上海版 P26-34)。杨凝式《跋鸿卢图》里头的一些字,我认为是杨凝式不好的一些地方。有些地方拉那个架子,拉着个架子学《争座位》, 所以不好,我认为这叫“虚张声势”。《韭花帖》里没有拉着个架子学谁,所以好。

魏启后欣赏(魏启后先生谈艺录之三)(14)

图11

佳音:《禇遂良大字阴符经》的书签儿您题好了?

魏老:题好了(这是草稿,图 14),我这个字写的有点儿唐人六朝写经的手法,是让李向东出版,因为现在《阴符经》供不应求。你看这个不清楚的字里头透露出来的这个方框多好“固”字(图 12),《兰亭序》里的那个“固”字(图 13)就是这个手法。如果写真书能写出这样的“固”,写《兰亭序》时自然就能写好。《阴符经》写好了之后,今后不论写什么书体他会有一个根本性的指导,就是说不至于看到一些现象,在用笔的手法上产生混乱思想;就是理解了笔的来龙去脉;就是赵子昂说的千古不变的东西。所谓千古不变,不是不变,是不能乱来,这就是根本。通过《禇遂良大字阴符经》可以看到正确的方法,因为它比较明确。

魏启后欣赏(魏启后先生谈艺录之三)(15)

图12

魏启后欣赏(魏启后先生谈艺录之三)(16)

图13

魏启后欣赏(魏启后先生谈艺录之三)(17)

图14

佳音:它明确是因为它是楷书?墨迹?大字?

魏老:又是墨迹、又是大字、又是真书里头反映出行草的高度,除了这些之外呢,还得有另一个一分为二的看法,他不是真褚遂良。他不是很完美。

佳音:不完美?

魏老:他不完美,得依靠那些一流名家的东西再来丰富他。懂了这个手法,就不至于再糊涂了。人在学什么东西的时候随时都会糊涂,产生混乱思想。有了这个就有了条理,就不会混乱了,就是可以明智地对待各种资料的一些面貌和现象。人拥有大量资料,往往拥有的人不明智,混乱。这个可使人井然有条,不至于认为用笔里头还有什么可以胡来的地方,就是从容自然。

佳音:初学颜、柳、欧好,还是学《阴符经》好?

魏老:所谓初学,儿童初学和成人初学不是一码事,因为儿童初学,他思想不混乱,他是一张白纸。成人混乱了以后就庸人自扰,自己破坏自己。所以我说智慧,你能掌握了这个东西就是有了智慧。有了智慧就能够安静,就不再狂躁。虚张声势是一种过程,最后发展到打人、杀人、自杀,就错到极点了。智慧能够达到安静,安静当中才能产生智慧,是这么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另外就是:从容、高尚(图 15)。从容必须以高尚为基础,高尚了就不急于名利,不那么看见好处就迫不急待,就从容。所以在从容的心态之下就能做一个高尚的人。这八字真言就是:智慧、安静、从容、高尚,他们又互为因果。

魏启后欣赏(魏启后先生谈艺录之三)(18)

图15

佳音:为什么您说从容而不说雍容?

魏老:从容、雍容又不太一样,雍容好像是很舒展,如此而已,所以叫雍容华贵。可是从容就义,就不能说是雍容就义,好像雍容是一种自然心态,从容里头有理解、有品德,从容里头包含的更多。“飞花似梦闲步如云”(图 16),闲步如云就是从容高尚,因为闲步是最从容的。他没有什么卑鄙的目的在里头,所以才叫做闲步,不是那么急急忙忙地奔,不是迫不急待,不是饥不择食,不是忘乎所以。“如云”就是刘海粟爱说的那个,“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这就是从容高尚。飞花似梦就是智慧和安静,对花开花落,能够理智地理解和感受,不仅是理解而且成了一种感受,是智慧的感受。智慧的感受就像梦一样,实际上是无关紧要,(大笑)哈哈哈…… 无关紧要、至关重要。事实上有些事是至关重要,至关重要是在无关紧要的大范筹里面,哈哈哈……。所以这个至关重要也属于无关紧要里头的一个部分,也就是说这个事情至关重要,应该把它做对做好,但是做不对做不好也无关紧要,这是个大范围。这就好像人生如梦,这是个大范围,可梦也得认真地做,也不能玩世不恭。智慧是个前提,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的正确对待,正确对待得有正确的理解为基础。《阴符经》刚才还说到它有不足、不完美,因为还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基础,没有一个东西可以完美地代替一切。说王羲之最好,逢王羲之的帖都临,别人的都排斥在外,这不行。王羲之相对地说他是完美的,作为学习不能这么单纯,而且《阴符经》还达不到那么完美。比如说真禇遂良的这一笔竖钩,(图 17)形状上是一个直钩,但他包含着推势,《阴符经》就没有,这是它明显不完美的地方。在掌握方圆关系上不是讲过吗,就是说草书是这么过来的……,写到这里往这推……,这样练出来就对了(图 01之 7),但是你比着《草诀歌》一甩就不行了。

魏启后欣赏(魏启后先生谈艺录之三)(19)

图16

魏启后欣赏(魏启后先生谈艺录之三)(20)

图17

佳音:为什么不直接学王羲之呢?

魏老:因为你从王羲之里没找出这么一个东西来,从这个“偶”字(图 01 之 7)里头找出来了。所以他是这样写的,一笔一笔……那么概括起来就成了这样。这里头还包含这个小点儿往外推,再翻上来,从王羲之帖里头找不出这一个框。他有一个框架,刚才还分析他三次写偶字,这个第一(图 10),这个第二(图 08),这个第三(图 09),所以说要是不善于鉴别,就认为这个最好(图 09),比着这个练(图 09),练成这样(图10)还以为不满意。刚才说米芾那一行题字,三四次写间或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他自己认为,他这里头这么一大篇你找出最好的,找对了就有效,就怕找出最坏的来。刚才说那个“追逐”,他几次追逐都好,而且也可以找出最好的来。(图 05)

佳音:在文物店见到您早期写的怀素《自叙》里面的句子,“醉来信手两三行, 醒后却书书不得”,很有意思。

魏老:我记得我原来写这个字的时候喜欢写成章草,可能写的比较窄,顺着窄下来。到底什么样记不住了,反正现在写出来肯定和那时候有很大差别。这里头也或者是一二字写 的好,到底哪一二个写好就不一定了。

佳音:真得再书书不得吗?

魏老:噢,是从整体说,醒后却书书不得,这个问题不是说每一个字如何如何。这里头牵扯到,比如王羲之《兰亭序》他也说以后写不出来了,不是说所有的字以后都写不出来,就是作为整体,再写不是这样了。以后写的不是那个样子了,不一定就不好。 兰亭序》也应该这么理解,以后写出来不是这样不一定就不好,也许更好。醒后却书书不得,是说这个样儿不能再重复了,达不到,出不来,但是他又有别的样儿。

佳音:其实不能再重复是对的。

魏老:对啊,还是说的一作一貌。相反的是一字万同千纸一面,写一千幅一个脸孔,一个字在什么地方出现老是一个样儿。这是说不好的意思,实际上这话是批评孙过庭的,后人说孙过庭的不足,千纸一面一字万同,实际上不光是孙过庭,很多书家都如此。这个《阴符经》,你看这个竖画也是属于不完美的,再就是它这个指示性如此之强,本来也不完美。通过学它,你能够很理智很清楚毛笔是怎么拔弄的,但是它这个痕迹如此之清楚又是薄弱的一方面。就好像说欧阳询那个横画和黄山谷的横画是一个写法,但是欧阳询就痕迹不清楚了,黄山谷甚至于还出现这种一推再推。这就是说一分为二,《阴符经》交待的清楚是可以学习的地方,但是作为一件作品的完美性就不够了,也不可能完美,完美只是相对的说。它能够防止人产生一些见异思迁的混乱,就是毛笔的来龙去脉,怎么样才能真正顺理成章。他是这么个东西而不是,比如说他这个横画,你说和欧阳询那个横画也不一致,不一致不等于在方法上,只要是写出来面貌不同,就是手法上的差别。手法上的差别但不至于产生胡来,学了这个就明白了,再学黄山谷的时候就不至于这么顿挫,写横画知道它是推出去的。你看这个横画下笔有一个小小的虚尖,然后比较肥,然后又过来压下来,这个下笔也好,往下压。(图 17)

佳音:这一笔是不是交待的太清楚了。

魏老:不是不允许这样,但是不是必须的。《阴符经》好处是清楚明确,学它的目的就是因为它清楚明确。他的好处之外也可以说不是褚遂良写的,和褚遂良写的有很多地方有差别。再就是他也不是完美的,但是他作为学写字,对用笔的合理性,来龙去脉,头脑清醒这还是必要的。

佳音:您写“沉吟青山”的“沉”字末笔跟《阴符经》上的沉很像。

魏老:不一样,可能钩得高了,钩得高是学的张旭的手法,张旭往上钩的很高,但是你不感觉他高。(图 18)张旭留下来的东西很少,真的东西没大有。《古诗四帖》是假的,张旭好的本子是一个《残本千文》,是一个套帖里头刻的,还有那个《肚痛帖》。张旭留下来的《郎官石柱记》好,刻工不好,有可能是翻刻,但是它能透露出来他的意思。这个就是头脑不清醒的(图 19)。(完)

魏启后欣赏(魏启后先生谈艺录之三)(21)

图18

魏启后欣赏(魏启后先生谈艺录之三)(22)

图19

1993.06.23 录音于魏老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