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山计划原理(移山计划的要义)

毫无疑问,《流浪地球2》又火了。

很开心我们中国也可以拍得出如此恢宏故事架构的科幻片。

看过电影的读者朋友们一定对李雪健老师扮演的周喆直印象十分深刻吧?

尤其是在他说出“我信,我的孩子会信,孩子的孩子会信。我相信会再次看到蓝天,鲜花挂满枝头”的话时。

这句话的背景就是“流浪地球计划”,最初也叫“移山计划”,而这个“移山计划”很明显,是来自于“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

移山计划原理(移山计划的要义)(1)

“愚公移山”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因为早在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就常用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愚公不愚,智叟不智”,要学习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因为只有坚持不懈才可以克服困难。

这也是我们大部分人对它的理解,其实也没啥错。

不过,要是把“愚公移山”还原回道家经典《列子·汤问》的一篇文章来看的话,问题这就来了:

道家不是提倡无为?为何会突兀地安利起“坚持不懈”的道理来了呢?

大家好,我是五分侠,今天亦不能免俗,也想借着这个《流浪地球2》的热度蹭上那么一蹭,聊聊关于“愚公移山”的意义所在。

“愚公移山”作为一则故事来看,确实是一篇很好的寓言故事,它情节完整曲折,具有新鲜感,还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不过读者的共鸣和《列子·汤问》真正要表达的意义其实还是有着相当的距离。

想要探究“愚公移山”的原意,就必须结合起它的上下文进行理解。

《汤问》中的“汤”是灭亡夏朝建立商朝的开国国君“商汤”。问就是提问、疑问的意思,而解答疑惑的“革”是商汤的老师“夏革”,在《庄子·逍遥游》中又叫“棘”。

《列子·汤问》中开篇里商汤上来就抛出了几个震撼十足的问题出来:

世界之初有没有事物?

事物的产生有没有先后?

世界有没有尽头?

夏革回答:

若是远古之初没事物存在,现在又怎么会有事物呢?若是未来的人们要说我们现在没有事物存在,这说得过去吗?

事物的终结与开始我哪说得好!这本就没有界定,也许开始就是终结,终结就是开始吧!

而至于世界有没有尽头,我就不知道了。

移山计划原理(移山计划的要义)(2)

商汤是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物,又连续抛出了几个问题:

事物有大小之分吗?

有长短之别吗?

有同异之辨吗?

夏革为了商汤这个好学生,煞费了一片苦心,并没有急于回答商汤的问题。

夏革首先铺垫了一大段话,帮助商汤开了智,而他的这一大段铺垫,重新定义了大小、长短与同异,颇值得玩味,也是我们解读“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钥匙。

他说:

东边儿有片海,海里有个洞,这洞没有底儿,名字叫“归墟”。

归墟上面飘着五座神山,每座神山上都住着神仙,锦衣玉食,在天上飘来飘去的。不过话说这五座神山总是随着波涛漂浮,神仙们都很苦恼,出去一趟回来的时候发现家没了,这可不行(感觉有点像是空间站啊……)。

移山计划原理(移山计划的要义)(3)

于是向天帝打了报告,要求得把这住的地方给固定住了。天帝特别体量神仙,于是调拨了十五头大鳖,三头一批,抬起头来,这才把神山给固定住了。

不过没过多久,有个巨人钓鱼,没曾想一下子就钓了六只大鳖上来,五座神山中的两座直接就沉了,导致了很多神仙都流离失所。

你看看,神仙们住的地方大不大?大吧?

这十五头大鳖是不是更大?

即便再大,大之外还有更大!还不是被这巨人一下给钓上来了六头?哪怕是受了天帝的惩罚,巨人缩短了身高,还有数十丈高!对比起来,要知道短小的人才不过一尺五寸呢!

这还不算完。

你看,上古的时候有种大椿树,以八千岁为一春,八千岁为一秋,而朽木腐壤上有种菌芝,早晨才出生,夜里就挂了,而春夏之际有种小飞虫,碰上下雨就出生,见到阳光立马死。

终北国北面有片海,海里有个叫鲲的鱼,光是鱼背就有几千里宽,那还有种鸟,名叫鹏,光是翅膀就像云彩一样无边无际。

移山计划原理(移山计划的要义)(4)

汉画像石拓片鲲化鹏

另外,江边有种很小的虫子叫焦螟,他们成群飞舞,聚集在蚊子的睫毛上,蚊子都发现不了,若不是黄帝和容成子用心神去观察去聆听,哪里又发现得了呢?

所以啊,尽管世间这些个人啊、树啊、虫啊、鱼的、鸟啊什么的,形体气质看似有差,但这都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道理,天地没觉着鲲鹏大,亦没觉着焦螟小,各自对于各自的生长环境而言都十分融洽,并不突兀。那么我又怎么来辨别它们的大小?如何分别他们的长短,又怎么识别的了他们的同异呢?

夏革的话其实并不难理解。

摩天大楼高入云霄,但如果要比起电影《流浪地球2》里的太空电梯,那就十分相形见绌了。

人类的五千年文明确实气势磅礴,但要是比起地球的历史而言又如浩瀚大海中的一叶扁舟。

车不会在意螳螂的阻拦,宇宙也不会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

移山计划原理(移山计划的要义)(5)

正所谓大外有大,小中有小,长外有长,短中有短。看待事物的视角不同,时空的尺度不同,“大”、“小”、“长”、“短”与“同异”,自然就不相同。

在重新定义了时空尺度之后,夏革这才徐徐引出了“愚公移山”与“夸父逐日”的故事。

两则故事大家很熟悉,也就不再赘述了。

话说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之于愚公,那可谓是太巨大了。

然而愚公一个年近九十岁的老头却敢带领着子孙吭哧吭哧的挖个不停,在智叟眼里看起来颇有些自不量力,但故事的结局却是愚公感动了天帝,天帝把那两座大山给挪开了,这是为什么?

而相比而言,夸父可是个巨人啊,他想去测量太阳的影子,于是就追着太阳跑,然而直到自个渴死了也没能量明白个所以然,这又是为什么?

这正是因为山再高,之于孱弱老头而言,山也是“死”的: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而就算太阳在巨人夸父眼中看起来再近,但太阳是“活”的,想要靠脚去追,哪怕再怎么“坚持不懈”,也是追不上的。

天帝感动愚公的行为并不是什么“坚持不懈”,而是愚公的行动符合“道”的意义,而这一个“道”字,也就是我们说的客观规律。

移山计划原理(移山计划的要义)(6)

因而联系了《列子·汤问》的上下文后其实才能发现,“愚公移山”作为寓言的初衷并不是要表达所谓的“坚持不懈”,它所真正要表达的是:

大部分人对客观世界认知受限于他所处在的时间与空间,只有拉长视角去审视问题,遵循客观规律,才能解决一些看起来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

“愚公移山”就是这样,“流浪地球”亦然。

愚公敢于“移山”,正是因为他是站在一个比太行、王屋二山更大的时空尺度上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而智叟之所以嘲笑愚公恰恰是因为他只站在了个体一生的角度去进行思考。

别说人的一生再怎么短暂,挖山的工具再怎么粗糙,眼前的太行、王屋二山再怎么高大,只要思考问题的方法与解决问题的手段上充分遵循了客观规律,即便是万仞之山又何苦不平呢?

这其实才是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真正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在我看来,抛开夏革重新定义时空尺度不谈,“愚公移山”这则寓言如果脱开“夸父逐日”来讲,还是略微单薄了一些,也可能正是因为脱开了“夸父逐日”,人们才渐渐误读了“愚公移山”。

哦对了,写到最后还是忍不住想强烈安利各位科幻迷:

除却一些超然世外的道理,《列子·汤问》的故事题材与它们的精彩程度,其实完全可以堪称中国古代版的科幻的短篇集合。

推荐指数怎么说也得有10颗星吧!

五分侠

2023年1月31日 北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