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麦的种子种植方法(燕麦种植技术模式)

燕麦原为杂草,2000余年前才成为农作物,世界上主要栽培种有4个,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地区。按区域可划分为春性和弱冬性两大生态区,北方为春性,南方为弱冬性,以春性为主。

燕麦籽粒含蛋白质12%~18%,淀粉21%~55%,脂肪4%~6%(其中38%~52%为亚油酸),钙、磷、铁、核黄素含量为各谷物之冠。裸燕麦曾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保健食品。燕麦茎叶柔软多汁,适口性好,蛋白质、脂肪、可消化纤维含量高于其他作物秸秆,是理想饲草。用青刈燕麦或燕麦干草喂乳牛,可提高产奶量。籽粒用作补充饲料,可提高家禽产蛋量。稃壳做饲料填充物可防止雏鸡因营养不良造成的羽毛脱落。

历史上燕麦种植面积较广,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种植面积达170万/公顷,但由于生态条件变化,加之群众重粮轻饲、重精轻粗思想的影响,中国燕麦种植一度减少。随着国家对各种小杂粮和区域性作物的重视,新品种不断问世,各项栽培技术研究不断深入,高产、优质、高效成为研究与生产的方向。

根据当地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国内外市场需要,综合多年燕麦栽培试验研究和当地农民传统种植经验,现将燕麦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介绍如下,目的是改变历史形成的燕麦生产中低投入,低产出状况,核心是品种标准化、栽培区域化、轮作和耕作制度化、管理科学化。

燕麦的种子种植方法(燕麦种植技术模式)(1)

一、燕麦的植物学特征

燕麦为禾本科燕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栽培的普通燕麦有裸粒燕麦和带壳燕麦两类。裸粒燕麦作为粮食用,带壳燕麦多做家畜饲料,燕麦的外部形态分为根、茎、叶、花、种子五部分。

(一)根

燕麦是须根系作物,根分为初生根和次生根。

1.初生根:又叫种子根,一般有3~5条,有的达8条,寿命能维持两个月左右,主要靠它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供幼苗生长用。初生根有较强的抗寒和抗旱能力,可以保证在遇到-4℃~-2℃低温时作物不致冻死,表层土壤含水量降到5%左右时不被旱死。

2.次生根:又叫永久根,生长在地下3cm左右的茎节上,分蘖后着生在分蘖节上,形成须根。次生根一般分布在地表15~20cm的土层中,但也有深达2米。根扎得深,范围广,因此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强。

(二)茎

燕麦茎高在1米左右,但依品种和环境条件而异。茎粗细也各有不同。茎一般有4~8节,节间上下生有茸毛。除最上一节外,其余各节都有一个潜伏芽。一般这些芽不发育,但主茎发育受到抑制时,这些芽也能长出新枝,也可抽穗结实。燕麦茎秆中空,茎秆有输送养分和水分的功能,并有支持叶片在空间均匀分布的作用。

(三)叶

燕麦的叶由叶鞘、叶片和叶舌三部分组成。叶鞘围绕着茎秆着生,基部闭合。叶舌卵形,顶端尖锐,无叶耳,边缘有细齿。叶片变异大,叶缘及叶背面长有茸毛。叶的功能主要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

(四)花

燕麦为圆锥花序,整个花序称作穗。穗的主轴上着生枝梗,通常有5~6层。枝梗上着生小枝梗,小穗花着生在小枝梗顶端。小穗由护颖、内颖、外颖和小花组成。小穗一般有纺锤形和串铃形两种,每个小穗有2~5朵小花,顶端小花退化,常不结实。小花内外颖为薄膜状,内有雄蕊3个、雌蕊1个,柱头两裂,呈羽状,子房被茸毛包着。

(五)种子

燕麦种子除内外稃组成谷壳外,主要有果皮、种皮、胚乳、胚。燕麦的籽粒瘦长,有复沟。籽实表面有茸毛,以顶部显著。籽粒有筒形、卵圆形、纺锤形。籽粒色泽有白、黄、褐之分。谷壳占籽粒重量的25%~33%,最低达20%,最高达45%,因此人们常把谷壳率的高低作为判断燕麦品质的重要标志之一。

燕麦的种子种植方法(燕麦种植技术模式)(2)

二、燕麦的生物学特性

(一)温度

燕麦喜凉爽和湿润环境,适宜在气候凉爽,雨水充足的地区种植。与其他谷类作物相比所需温度较低,整个生育期所需温度为前期低、中期高、后期低。发芽最低温度为3℃~4℃、最高温度为30℃,适宜温度15℃~25℃;幼苗耐-4℃~-2℃的低温,拔节至抽穗适宜温度为15℃~17℃。开花适宜温度为20℃~24℃,如遇到16℃以下的温度就会延长开花,遇到35℃以上高温又破坏受精过程影响结实。在籽粒灌浆期,高温干旱影响更大,常造成籽粒皱缩和空壳秕粒,若气温剧降到10℃以下,籽粒灌浆完全停止。

(二)水分

燕麦是喜湿性作物,整个生育期需水较多,发芽时吸收水分占种子重量的60%~65%,幼穗分化期遇干旱,小穗不能正常发育,灌浆期水分不足,影响籽粒饱满度,空壳秕粒增多,所以,在干旱缺雨、气候酷热的地区种燕麦产量较低。

(三)日照

燕麦是长日照作物,日照时间不足,生长发育减慢,抽穗延长,增加日照时间,可缩短发育过程。在高温条件下,燕麦发育阶段所需的日照时数少,在低温条件下则相反,不同季节播种燕麦生育期有很大差异,如春播燕麦生育期75~125天,秋播则需250天以上。

(四)养分

燕麦在良好的营养条件下,增产潜力大。据研究分析,亩产250kg的情况下,籽粒中含氮素5.9kg、磷素1.8kg、钾素1.5kg,茎秆中含氮素2.6kg、磷素1.1kg、钾素9.3kg。这样可以看出,燕麦在籽粒形成阶段需要较多氮素,秸秆生产需较多钾素。在当前生产条件下,燕麦施氮磷、钾肥料较少,比例也不适当,这是限制燕麦增产的原因之一。

(五)土壤

燕麦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除干燥的沙土外,在黏土、壤土上都能种植,以有机质丰富的黏壤土生长良好。在山坡地、梁峁地也能良好生长。燕麦对酸性土壤的适应能力比其他麦类作物强,但耐碱性弱。

燕麦的种子种植方法(燕麦种植技术模式)(3)

三、栽培技术

(一)轮作倒茬

燕麦属于须根系作物,一般只吸收耕作层养分,因而不太费地力,茬口好,便于和小麦、玉米、谷子、马铃薯、胡麻、豆类、糜黍等作物轮作倒茬。在宁夏燕麦区,很早就有麦豆轮作的习惯,群众中历来有“豌豆茬是燕麦窖”的说法。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豌豆根部有根瘤菌,可以把空气中的天然氮素固定到根瘤之中,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枯枝落叶还能增加土壤中有机质。豌豆又是夏季作物,收获早,土壤可蓄积较多的水分。此外,马铃薯茬也是燕麦的较好前茬。

燕麦同其他多数作物一样,不宜连作。长期连作一是病害多,特别是坚黑穗病。条件适宜的年份往往会造成蔓延,严重时发病率可达15%以上;二是杂草多。因燕麦幼苗生长缓慢,极易被杂草危害,特别是使野生燕麦增多,严重影响燕麦生长;三是不能充分利用养分。燕麦连作,每年消耗同类养分,造成土壤中部分养分严重缺乏。燕麦是一种喜氮作物,需要较多氮素,如果长年连作,造成氮素严重缺乏,就会使燕麦生长不良。在水肥不足的情况下,影响更大。因此,种植燕麦必须进行合理的轮作倒茬,这样不仅使病菌和燕麦草生长的环境条件改变,便于铲除和控制其发生,而且由于前茬作物品种不同,根系所吸收的养分不同,可以调节土壤中的养分,做到余缺调剂,各取所需。这正是群众说的“倒茬如上粪”的道理所在。如果在轮作倒茬的同时,配合科学施肥和精细耕作等措施,就会进一步使地力得到恢复。

当地燕麦种植区,一般人少地多,年降雨量偏少,多数又无良好灌溉条件,为了恢复土壤肥力,也可采用草田轮作的办法,其主要方式有两种:草田——燕麦——豆类或马铃薯——燕麦——草田;或者是草田——胡麻——豆类或马铃薯——燕麦——草田。燕麦轮作以5年以上为宜。

燕麦的种子种植方法(燕麦种植技术模式)(4)

(二)整地与施肥

1.深耕施肥。秋深耕是燕麦产区抗旱增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前作收获早,应进行浅耕灭茬并及早进行秋深耕。如前茬收获较晚,为了保蓄水分,可不先灭茬而直接进行深耕,并随即耙耱保墒。

秋耕施肥是抗旱的重要措施之一。燕麦多在旱地种植,水源奇缺,提倡改春耕为秋耕,耕地时间比过去提前,耕翻深度由过去的10~13cm加深到25~30cm。春耕深度应以不超过播种深度为宜。如果春天深翻容易跑墒,影响出苗。

秋耕施肥技术:前作物收获后,应当先进行浅耕灭茬。经过耙耱,清除根茬,消灭坷垃,然后准备施肥。施足底肥对燕麦增产极为重要。每亩施用腐熟的优质农家肥料2500kg,施肥要均匀。较大的粪块要打碎打细。为了保证短时间完成全部燕麦地的秋施肥任务,应在秋收之前将肥料运到地头,做到边收、边灭茬、边施肥、边秋耕,达到速度快、质量高。

燕麦是须根系作物,85%以上的根系分布在20~30cm的耕作层里。因此,燕麦深翻的深度应超过根系分布的深度。燕麦深耕还要根据土壤性质和土壤结构来确定。一般说,黏土和壤土要深,沙土地和漏水地要浅。并注意不要因深耕打乱活土层。土地深耕后,要精细地做好耙耱和平田整地工作。尤其机耕后留下的犁沟和耕不到的地头,要及时进行补耕平整,否则,不易促全苗。

秋耕施肥后,土壤封冻前耙耱与否,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情况决定。一般来说应该耙耱。二阴地因土质黏,坷垃多,要耙耱结合。坡梁地因土质松散,应以耱为主。秋耕耙耱后,到春天坷垃少。在一些高原地区沙多土层薄的情况下,应当多耙多耱。有的地区为促进土壤熟化,保留积雪,耕后不耙不耱,第二年春天及早顶凌耙耱。有的秋耕地后,第二年春天不再耕翻,播种前只用犁串地6~8cm。串地是为了活土除草,提高地温,减少水分蒸发,并结合施入浅层底肥。串地后经1~2次耱地,即可播种。在春季十分干旱的情况下,一般只采取耱地,不再串地。但什么事情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应灵活掌握,因地制宜,如遇个别年份,春播时土壤过湿,就得耕翻晾墒。

2.整地保墒。秋耕以后,进入严寒的冬季,土壤自上而下冻结。上层冻结后,温度比较低,受温差梯度影响,下层水分通过毛细管向上移动,以水汽形式扩散在冻层孔隙里,凝成冰屑。这就是春季土壤返浆水的主要来源,也是三九滚压和顶凌耙地保墒好的主要依据。土壤返浆以后,尤其是春末夏初之交,气温升高,土壤干燥,土壤中水分运动形式改变,由原来的毛细管蒸发为主,转变为气态扩散为主,不再完全受毛细管作用的影响。此时单纯耙耱已经不能很好地控制土壤中水分的扩散,需要和镇压提墒紧密结合。根据这一自然规律,应把秋耕、施肥、蓄墒和三九滚压、春季整地保墒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旱地整地技术来加以运用。

(1)耙耱保墒。经过耙耱的土地,切断了土壤毛细管,消灭坷垃,弥合裂缝,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特别是顶凌耙地,可使土壤保持充足的水分,保墒的效果更好。耙耱多次比耙耱一次的地块,干土层减少10cm左右,土壤含水量提高4.2%左右。

(2)早犁塌墒。有的地方土地刚解冻就进行浅耕,并结合施肥,即把沤好的农家肥料和一部分氮、磷肥均匀撤开,而后浅串,深度10cm左右。有的在播前7~15天浅耕、细耕,耕后耱平。试验结果证明,同样一块地,都经过了秋耕施肥,而春天串地的早晚时间不同,那么土壤含水量、地温、小苗长势都有明显的差别。春季早耕比晚耕土壤含水量高,地温适宜,有效地促进了根系发育,控制了茎叶生长,起到了壮苗作用。

(3)镇压提墒。串地后气温升高,正是春旱发生的时期。土壤水分以气态形式扩散,土壤中的含水量迅速减少,这时候单纯耙耱就不能有效保墒了,必须耙耱结合镇压,先镇压碾碎坷垃,减少土壤空隙,减轻气态水的扩散。加强毛细管作用,把土壤下层水分提升到耕作层,增加耕作层的土壤水分。镇压后耙耱,切断土壤表面的毛细管,有效保存土壤水分。

镇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石磙镇压;另一种是打坷垃,经过普遍的拍打,使地表土瓷实。镇压过的土壤容重由1.12g/cm3,提高到1.17g/cm3。干土层减少,土壤耕作层含水量提高。镇压后土壤温度也稍有提高,10cm土层内硝态氮有增加趋势。经过耙耱镇压,地面平整,播种层深浅基本一致,可使作物扎根快、出苗早、出苗齐、小苗壮。

镇压的先后,要由土质和干旱程度来决定。一般是压干不压湿,先压沙土,再压壤土,后压黏土。对于跑墒严重、土坷垃多、整地粗糙的地块,尤其要搞好镇压和打碎坷垃。耙耱和镇压次数要因地制宜。干旱严重,要多耙、多耱、重镇压。如果雨多地湿,不但不能镇压和耙耱,还得耕翻晾墒。

3.施肥技术。燕麦根系比较发达,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增施肥料,并施用质量较高的有机肥料是确保燕麦苗壮、秆粗、叶绿、穗大、粒多、粒饱及增产的主要措施。许多燕麦高产田一般都用大量的农家肥料做底肥。要采取以施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分期分层的科学施肥方法。

(1)施足底肥。农家肥料做底肥,不仅有后劲,肥效持久,而且可以使土壤形成团粒结构,使土壤疏松、透气,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有条件时每亩施2~3t土杂肥、羊粪等,混施磷肥25~50kg做底肥,效果良好。

(2)科学施肥。多施肥、施好肥固然可以增产,但如果科学施肥,增产的效果会更好。生产100kg燕麦籽粒需要氮3kg、磷1kg、钾2.5kg。多年来,广大群众在燕麦科学施肥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将多种肥料混合在一起,制成混合肥施用;背阴和冷性地增施骡马粪、羊粪等热性肥料;沙地多施土杂肥等凉性肥料;高寒地区为了提高地温,可大量施用炕土、羊粪、骡马粪做基肥。

为了提高肥效,要提倡集中施肥。肥多的地方,可结合秋耕或春耕撒施底肥。地多肥少的地方,为使肥料充分发挥作用,可采用沟施办法,把肥料集中施于播种行内。还可以用穴施肥的办法:施用细碎腐熟有机肥,播种时按穴施一把肥料,再播种几颗籽。在条件较差的旱地,一定要坚持带种肥。据山西省高寒作物研究所施硝酸铵做种肥的试验结果证明,1kg种肥平均可增产6.1kg燕麦,比不施用农家肥的燕麦增产16.5%。

各种有机肥要充分沤制腐熟。磷肥做底肥,要在施用前和农家肥混合沤制,如果直接施用,易在土壤中固定,不便于燕麦吸收。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燕麦分蘖阶段和拔节后、抽穗前,应视苗情和土壤墒情,结合降雨,适量追施一两次化肥(尿素),以保证燕麦生长不缺肥。

燕麦的种子种植方法(燕麦种植技术模式)(5)

(三)播种技术

播种是燕麦栽培技术中的重要一环。搞好播种,是获得燕麦高产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精益求精,认真做好。

1.选种。不管哪种作物,播前对种子做进一步的精选和种子处理,都是提高种子质量,保证苗全苗壮的有效措施之一。“母壮儿肥”“好种出好苗”就是这个道理。燕麦的选种更为重要。因为燕麦是圆锥花序,小穗与小穗间,粒与粒间的发育不均衡,小穗以顶部小穗发育最好,粒以小穗基部发育最好,所以应通过风选或筛选,选出粒大饱满的种子供播种使用。

2.晒种。晒种的目的,一是为了促进种子后熟作用,二是利用阳光中紫外线杀死附着在种子表皮上的病菌,减少菌源,减轻病害。种子经过冬季库存,温度较低,通过晒种,能使种子内部吸热发生变化,促进早发芽,提高发芽率,这是一个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晒种方法很简便,根据群众的经验,播种前几天,选择无风晴天,将种子摊在席子上晒4~5天,即可提高燕麦种子的活力,提早3~4天出苗。

3.发芽试验。燕麦较耐贮藏,保存多年后,仍可发芽,一般头年收获的燕麦可不做发芽试验。但是,如果收获时遇雨或贮藏条件不好,因潮湿而发生变质现象,就应做发芽试验。从外地引进的种子,都应该在播种前做发芽试验。发芽率在90%以下,要适当增加播种量。发芽率在50%以下者,不宜做种子施用。

4.拌种。燕麦坚黑穗病近年又有回升,发病较普遍,因此必须大力推广药剂拌种,拌种药剂用0.3%的“菲醌”或“拌种双”。同时用5%的七氯粉煮制的毒谷或毒土随种播入土壤,防治地下害虫。

5.播期。选择适宜播期,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是目前夺取燕麦高产的又一项重要措施。在燕麦生长发育过程中,最主要的是播种、分蘖、拔节、抽穗和成熟五个时期,而播种期又是前提和基础。俗话说:“见苗一半收”。说明播种不仅影响苗全苗旺,同时对之后的四个时期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燕麦是喜凉怕热作物。燕麦播期的选择和确定,必须自始至终考虑燕麦喜凉怕热这一特点。就是说,不仅要考虑到播种期是否符合这一特点,而且更重要的还要考虑到以后的各生育阶段是否也适应这一特点。凡符合这一特点的就是适宜播期,否则就不是适宜播期。

根据这一自然特点和群众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宁夏燕麦区的适宜播期,一般应在春分到清明前后,最迟不宜超过谷雨。

6.合理密植和播种方式。确定具体的播种量时,必须根据不同的耕作条件来确定。一般在高水肥力土地,播量应为127.5~142.5kg/hm2。中水肥地亩播量为112.5kg/hm2~127.5kg/hm2。旱薄地播量为90kg/hm2左右。另外,在推迟播种的情况下,播量要适当增加30kg/hm2~45kg/hm2。

播种方式目前大体可分为耧播、犁播和机播。耧播主要适用于坡地和沙性大的土壤,它具有深浅一致、抗旱保墒、省工、方便的优点,适宜在大片地、小块地、山地、凹地、梯田等各种地形上播种。犁播有撒籽均匀、播幅宽、便于集中施肥等优点。机播既有耧播的优点又有犁播的优点,而且速度快、质量好。播前一定要查墒验墒,根据不同土壤和地形的墒情状况,确定播种顺序和播种方式。一般播种深度3cm,黑钙土和半干旱区4~5cm,如果特别干旱时可种到5~6cm。

7.播后镇压。燕麦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播种,在土壤干旱情况下,播后均需镇压。作用不仅在于使土壤与种子密切结合,防止漏风闪芽,而且便于土壤水分上升,有利发芽出苗。滩地和缓坡地随播随镇压。坡梁地因受地形限制,一般情况下镇压要比耱地有利于获得全苗、壮苗。

燕麦的种子种植方法(燕麦种植技术模式)(6)

(四)田间管理

1.苗期管理。燕麦苗期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保全苗、促壮苗。为使小苗蹲实茁壮,在播种之前就要做好整地精细、科学施肥和种子处理等工作为壮苗打下基础。在此情况下,要及早加强苗期的田间管理。燕麦苗期田间管理的主要措施是早锄、浅锄。一般燕麦区,春季干旱,燕麦生长缓慢,杂草极易混生,第一次中耕锄草不仅能松土除草,提高地温,切断土壤表层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达到防旱保墒,而且能调节土壤中水分、温度和空气的矛盾,促进根系发育,早扎根、快扎次生根,形成发达的根系,加强根系吸水与新陈代谢的作用。尤其是二阴地和下湿盐碱地,第一次中耕锄草有提温通风、切断毛细管、防止盐碱上升发生锈苗的作用。

在具体操作上是干锄浅、湿锄深。即在干旱情况下浅锄,切断毛细管,保墒防旱,达到干锄湿;在雨涝情况下,深锄晾墒,促进土壤水分蒸发,达到湿锄干。通过锄地可以保证燕麦生长有一个适宜的土壤环境。近几年春季温度高,便有蚜虫苗期传毒造成早期幼苗红叶枯萎现象和地下蝼蛄、蛴螬伤苗等问题,因此在早锄的同时,还应注意防治苗期的病虫害。

总之,苗期根系发达,植株茁壮,就为后期壮株大穗打下了基础。如果杂草丛生,燕麦生长弱小,根系少,茎叶细弱,就不能有效地抗病、抗倒。

宁夏地区,一般在3~4叶时第一次中耕。拔节期第二次中耕,中耕要深,以3~5cm为宜。抽穗后,视田间杂草情况,人工拔除大草。

2.分蘖抽穗期的田间管理。宁夏燕麦主要是旱地种植,但也有个别农户在川道水地种植。当前,水地燕麦栽培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倒伏与丰产的矛盾,这是限制水地燕麦产量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据调查,倒伏一般减产10%~40%,而且降低燕麦品质和秸秆的饲用价值。

燕麦倒伏有茎倒和根倒两种,常见的是根倒。造成倒伏的外界因素是栽培密度不当,施肥浇水不科学,以及不良气候(大风、暴雨)等的影响;内在因素是植株的抗倒能力弱,不能适应外界的自然条件。因此,防止倒伏要从内在因素出发,采取综合措施,提高植株的抗倒能力。

(1)深耕壮秆。深耕不仅对燕麦生长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壮根壮秆的重要措施。深耕后种植的燕麦,根数明显增加,茎粗也较明显,根系发达,次生根生育健旺,不仅可以从土壤中摄取更多的养分,而且对于茎秆有牢固的支撑作用,可防止倒伏。有些地方在盐碱地铺沙,改良土壤,也有显著的防倒伏作用。

(2)适当早播。燕麦早种,苗期气温低,有利于幼穗和根系生长;拔节成熟干旱少雨,气温偏低,有利于控秆坐节,限制植株狂长,基部节间缩短,茎秆比较粗壮,提高抗倒伏能力。

(3)合理密植。燕麦倒伏与密度有很大关系。燕麦是喜凉怕热作物,如果密度过大,通风不好,造成茎秆细弱,茎壁组织不发达,容易倒伏。因此必须采取宽幅大垄,即播幅4.5~6cm,行距25cm左右。播种方法应以机播为主,增加播幅内单株营养面积,做到合理密植。经调查,凡是这样做的地块,茎秆粗壮,抗倒性强,分蘖适中,抽穗整齐,成熟一致,成穗率高,穗大粒多。

(4)巧施水肥。根据典型调查,水浇地燕麦倒伏往往发生在底肥不足的情况下。由于底肥不足,影响了根部发育,从而使燕麦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内部生理机能失调。在此情况下,后期如果施肥浇水不当,必然造成倒伏。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采取前促后控的办法,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相互配合,防止营养失调。有的地方施基肥,一般很少施追肥,特别是孕穗后,更注意少施或不施氮肥,对防止倒伏有明显的作用。在浇水上,要“头水早,二水迟,三水四水洗个脸”。早浇水既能满足幼穗分化对水肥的要求,又能达到壮而不狂,高而不倒的目的。有的地方在分蘖到孕穗前,浇二至三次水,孕穗后即停止浇水。浇后深锄两次,促进根壮。

3.开花成熟期的田间管理。燕麦从开花到成熟需40天左右。这个时期虽然穗的数目和穗的大小已经形成,但仍是提高结实率,争取穗粒重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管理目标是防止叶片早衰,提高光合功能,使其能正常进行同化作用,促进营养物质的转运积累,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保证正常成熟。具体措施是“一攻二防”,即攻饱籽、防倒伏、防贪青。

燕麦的种子种植方法(燕麦种植技术模式)(7)

(五)病虫害防治

燕麦坚黑穗病可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按种子重量0.2%~0.3%的用药量拌种防治。可用40%乐果乳油2000~3000倍液,或用50%辛硫磷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燕麦红叶病。黏虫可用80%敌百虫乳油500~30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乳油400倍液等喷雾防治。

燕麦的种子种植方法(燕麦种植技术模式)(8)

四、适时收获

燕麦的生长发育过程到蜡熟中期基本结束,这时根系的呼吸作用完全停止,叶片包括旗叶在内已经全黄,籽粒干物质积累和蛋白质含量达到最大值,实际上已经成熟,但植株含水量仍比较高、籽粒含水量仍在30%以上;进入蜡熟末期,植株全部转黄、籽粒含水率迅速降低到20%以下。燕麦成熟很不一致,当穗下部籽粒进入蜡熟中期即应开始收获,群众有“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两成丢”的说法,所以收割燕麦必须强调适时、及时。

收获燕麦应根据籽粒成熟度、品种特性、收获方法、劳力机具和天气条件等确定适宜时间集中抢收。地多人力少的,可在蜡熟中期收获,收割后经过一个自然脱水的过程再进行脱粒;地少劳力多的可从蜡熟后期开始;在天晴少雨时,采取割晒的方法,先将燕麦割倒,在田间晾晒一两天,然后打捆运回;如遇阴雨天气,要即割即运,注意翻晾,防止雨淋,否则会导致麦堆内温度过高,燕麦受热变质,造成霉坏损失。种子田要在抽穗后期到成熟期间认真去杂去劣,抢晴收获,最大限度地提高种子生命力和发芽率。燕麦收获既要争分夺秒抢时间,做到及时收割,又要讲究质量,保证颗粒归仓。为了保证精收细打,颗粒归仓,人工收割时,每平方米的掉穗数不应超过两个。

燕麦收获脱粒以后必须尽快晒干,扬净杂质,筛除秕粒;无论是机械或畜力打场,都要做好细打和复打的工作,尽量减少丢失,颗粒归仓。入库前的籽粒含水量应降到13%以下。作为种子必须单收、单运、单晒、单脱,严格防止机械混杂,充分晒干、扬净,入库种子含水量要求在12%左右,标明品种名称,妥善保管并采取严密的防蛀、防霉措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