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旧厂房改造的极简主义生活馆(融媒见证木头人住进老厂房)
拍摄时间:6月7日
拍摄地点:华龙路579号
拍摄内容:建在老厂房里的木工艺术馆
这里曾经是济南市无线电设备制造厂,如今它有了新的身份:匠杺社当代艺术馆。
完成这次“转型”,其实只用了半年。在这期间,一群热爱木工的年轻人,将这1500平方米、挑高11米的废弃车间设计改造成了现在的模样:现代木工艺术的展览馆,年轻人的“造梦空间”。
当改造完成的那一天,他们的梦想也照进了现实。
一个“疯狂”的举动
济南市华龙路579号,原本是老制造企业和旧货市场的聚集地,随着城市改造,原有的老厂房只保留了如今这一座。
老厂房的外观充满着时代色彩,上手一拍,红砖土沫扑簌簌地掉落。这处曾经被遗忘的角落,在去年被人用500万元租下,租期5年。
500万元租下一个堆满灰尘的废弃旧厂房。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疯狂”的举动。但在艺术馆负责人纪宇眼中,在这里聚起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专心做好木工这一件事,“500万元花得很值得”。
“受电视剧《奋斗》的影响,改造厂房也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电视剧中一群人在这样一个空间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是纪宇向往的工作状态。他的设想是要将这里打造成一处艺术空间。
蒙着灰的厂房与理想中艺术馆相距很远,但年轻人们靠着一股愚公移山的毅力依旧做到了。
“改造不比新盖省力。”“我们相当于在里面重建了一座大房子。”回忆起老厂房最初的样子,几位小伙伴有着同样的感慨。的确,废弃多年的老厂房,房顶和墙面的涂层早已开始脱落,屋顶修缮、钢架结构、水路电路……件件都是“大工程”。
“就拿屋顶修缮来说,屋顶最高处距地面11米,一个脚手架也才不到两米,当时需要7个脚手架摞起来,你想想那场面。”艺术馆馆长牟泽敏回忆,当初仅房顶改造就用了两个月。为了达到设计图纸中的效果,他们每天盯在现场,与施工人员反复商议细节。
一群热爱木头的年轻人
历时近半年,梦想中的艺术馆渐渐清晰可见。他们的那份喜悦至今难忘:终于可以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了。
什么是他们热爱的事情?在一楼展示区一侧的玻璃门上,门把手是由两大片对称的黑胡桃木纵切面做成的,恰好对接成一棵树的形状,木头的边缘和纹理散发着自然的美感。推开这扇门,就来到了“木头的世界”。
在这里,几台机械嗡嗡作响,年轻人们埋头专注于自己手中的木工活儿。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喜欢玩木头,自称为“木匠”,有着稀奇古怪的创意。
如果不能与现代人产生互动,传统技艺的传承也只能是空谈。为此,年轻的“木匠”们把木工从传统家具扩展到更多领域。如今他们专心在做的,是木制潮玩产品。在展示区域,陈列着一个黑胡桃木、榉木、紫苏木等拼装制成的小摩托车,长约20余厘米。它造型简洁流畅,圆润的轮子流畅地转动,装有弹簧的小座椅趣味十足,每一处都能感受到设计和制作者对细节的精益求精。
“看那儿!那才是我们艺术馆的C位。”工作人员指向的地方,坐着一个大大的“木头人”。方形的大脑袋、榫卯工艺拼接的四肢呆萌可爱,纯手工打磨的表面呈现光泽的质感,他们称它为“伢子”。“伢子相传是鲁班的儿子,鲁班教子的故事启迪后人,只有勤奋刻苦,才能磨炼出高超的技艺。”在艺术馆工作人员眼中,“伢子”是艺术馆的灵魂所在,因为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木工技艺的智慧。
一个崭新的艺术业态群
如今的大厂房,外表依旧保持着原本的历史沧桑感,但推开大门,内里的世界令人感到新奇:“70后老木匠”与“90后新木匠”切磋技艺;研发人员正在考虑将手中的木头玩出新花样;木质大阶梯上,陈列着他们的很多“得意之作”,这些又萌又潮又有趣的手工作品,让传统文化入眼更入心。
“我们要将这里打造成一处兼具研发、加工、展示和艺术交流等多功能的艺术空间。我们会定期筹办艺术展览,给同样热爱艺术的伙伴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馆长牟泽敏对未来充满期待。
从灰暗的厂房到充满现代感的艺术空间,这群年轻人用他们热爱的“木工活儿”赋予了老建筑真正意义上的新生。与此同时,相邻的几幢建筑物也在悄然变化着。机车公园、电音剧场、自然主题馆、国风文化馆等艺术文化业态群正在形成,让人期待着老建筑群的崭新面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