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写给张籍的两首诗(春风得意马蹄疾)

韩愈写给张籍的两首诗(春风得意马蹄疾)(1)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写的是母爱的伟大,语言朴素,感情真挚,被后人广为传颂。其实,写母爱的诗句有很多,但却以这一首最为感人。

那些个离家在外的游子们,每当念起这首诗的时候,笔者想,眼眶都会是湿润的。时刻牵挂你的人是谁?不一定会是你的女朋友或者男朋友,但一定会是你的母亲。所以我们要记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的作者——孟郊,字东野,中唐时期著名诗人,湖州武康人,今浙江德清县人。

关于孟郊的生平,新、旧两《唐书》只寥寥几句话就说完了。也确实,孟先生的生平,那还真是比较简单的。

我们先从他的外号说起:

孟郊的这个外号,说起来有些不雅,却很形象,叫着“诗囚”。

难道他当过囚犯?曾经坐过牢?非也非也。诗人孟郊之所以有此“雅号”,这跟他写诗的痴迷程度是有关的。

应该说,这算得上是一个挺励志的故事。话说诗人孟郊整天沉迷于写诗,写啊写啊,忘了吃饭,忘了睡觉,忘了工作,忘了出去晒晒太阳。这不是什么废寝忘食就能够形容的,那得叫走火入魔了才行。

孟郊也放话了,说,今天要是不把诗给写出来,就不出门了。就这样,孟郊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简直就像个囚犯,成了写诗的囚犯。所以,元代文学家元好问才这样嘲笑他。

当然,元好问嘲笑的可不是他一个人,这其中还有他的好朋友贾岛。

关于诗人贾岛,或者说贾和尚,大家应该有所了解,那个著名的“推敲”,就是他推敲出来的。你说不就一个词嘛,有啥好推敲的,可对于这哥俩来说,那绝对可以想上好几天。

所以说,孟郊写诗,不属于那种才思敏捷性的,而是要经过反复推敲、斟酌再三才能定稿。跟杜甫一样,属于苦吟一派,却远比杜甫更夸张。连他自己都说了:“一生空吟诗,不觉成白头。”一生都在写诗,一生都在琢磨,写着写着,有一天竟发现自己老了,已是满头白发。诗人贾岛也一样,叫“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说他们是诗囚,再形象不过了。

既然这两位在作诗方面如此相似,那干脆就把这哥俩合称为“郊岛”,而后世的学者就是这么干的。

孟郊比贾岛要大二十八岁,但这并不妨碍他俩结盟。而且,他俩还不光是作诗的方式方法一样,就连诗风也很相似。宋代大文豪苏轼直接就叫他们“郊寒岛瘦”。苏大学士的判断能力,那叫一个厉害,还有就是准确。笔者个人认为,这是对他俩诗歌风格的最好概括。

他哥俩写诗,由于过分苦吟,导致诗歌险奇艰涩;往往为了刻意寻求新的词句,导致用词用字比较生僻,意象显得生冷,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还有就是削瘦的印象。请看下面这两个例子: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秋怀十五首》之二

病骨可剸物,酸呻亦成文。

瘦攒如此枯,壮落随西曛。

——《秋怀十五首》之五

将诗写得如此凄寒,跟孟郊的生平经历是有关的,孟郊一生凄苦,所以他的诗才会给人一种荒芜的感觉。不像杜牧,在繁华的扬州城里,那是天天逛青楼,天天搂着小美人喝着小酒,他的诗才会显得那样风流蕴籍。

要说这孟郊、贾岛哥俩,那还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诗风相同也就罢了,就连人生的遭遇都差不多,仕途上都混得很差,都当过一些芝麻绿豆大的末流小官,都跟韩愈是好朋友,也都一生困苦。

孟郊出生那会,他的父亲正担任着昆山县的县尉,也是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家世也不好。因此,孟郊的早年生活并不富裕,而是很贫困,但读书却很用功。后来父亲又死了,他这小日子就更没法过了。

下面为大家讲一个小故事,通过这个小故事,你就会知道孟郊有多可怜了。

话说湖州武康县出了个才子,他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孟郊。

这一年冬天,武康县来了个钦差大臣,据说是来考察民情的,其实就是来混吃混喝的,顺便再收点银子,搞点外快,再拍拍屁股走人。

县太爷一听钦差要来,那家伙,高兴的不得了,想着升官的机会到了,只要好好地款待他,好酒好菜伺候着,顺便再叫上一小美人陪陪酒、唱唱小曲,临走时再表示表示,送上一份厚礼,不愁着不升官发财。于是,县太爷大摆宴席,为钦差大人接风。

正当这县太爷准备举杯敬钦差大人的时候,小孟郊来了。估计当时他肚子饿得不行了,来蹭饭吃的。

只见他穿着一身破旧的棉袄,类似于乞丐,估计当时手上还拿了个破碗,俨然一副丐帮的造型。

县太爷一见,很不高兴,好家伙,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这时候来,真扫兴。便对小孟郊大声喝道:“去去去,你个小叫花子,别以为穿上一身乞丐服就冒充小乞丐了,有多远给我滚多远。”

可咱们的小孟郊也不是好惹的,当场便顶了一句:“家贫人不平,离地三尽有神仙。”

哟呵,小叫花子,还认得字呢,都出口成章了。本钦差倒要来考考你,我出一上联,你来对下联,你若对得出,便可以在这里吃饭;若对不出,我就判你个私闯公堂罪,再打断你的狗腿。”钦差大人也发飙了。

“那就请出上联吧!”小孟郊可是一点都不怕。

这钦差大人虽是个草包,但总以为别人才是草包,自己嘛,那是才高八斗,见对方又是个小孩子,便摇头晃脑地说:“小小青蛙穿绿衣。”小孟郊就穿了一身绿衣过来的。

孟郊见这位钦差大人穿得是大红蟒袍,又见酒桌上有一道烧螃蟹,便对道:“大大螃蟹着红袍。”

真是好对,这个钦差就像那个螃蟹一样,到处横行霸道。

钦差一听,顿时气得浑身发抖,又不好发作,只好先对县令说:“赏这小儿一口饭吃,老夫再来和他对。”

钦差三杯烧酒下肚,又神气起来,对小孟郊说:“小屁孩,我这还有一对‘小小猫儿寻食吃’。”

小孟郊看着这个作威作福的钦差大臣,又看着那个溜须拍马的县太爷,心里顿时来了一股怒火,你们这些个贪官污吏,便怒气冲冲地对道:“大大老鼠偷皇粮。”

钦差大臣、县太爷一听,顿时吓得目瞪口呆,出了一身冷汗,他们吃得正是救灾的银子,喝的正是老百姓的“血”。

等孟郊长大之后,便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但遗憾的是,他每次都考不上。他一边周游湖北、湖南等地,一边再继续参加考试。估计经常还得饿着肚子。就这样,他本着活到老考到老的顽强精神,一直考到了四十多岁。

可能是他那份执着的信念感动了上苍,终于,在他四十六岁那年考取了进士,这一年乃唐贞元十二年。

考上了,考上了,我终于考上了,满心欢喜的孟郊那叫一个高兴。他大笔一挥,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韩愈写给张籍的两首诗(春风得意马蹄疾)(2)

登科后

好个春风得意的老进士,不过,也确实应该扬眉吐气一下了。

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五十岁的孟郊开始做官,他当上了溧阳县的县尉。但孟郊根本就没有把公务放在心上,而是一有空就到处游山玩水,要么就把自己锁在家中作诗。所以,他这个官当得很不称职。连他的上级也看不过去了,这个家伙,不务正业嘛!便罚他一半的俸禄。让你去游山玩水,让你去作诗。

可孟郊还真是不在乎,他在乎的永远是他的母亲和诗作。

话说有一天晚上,孟郊在书房里看书,看了一会儿,觉得有些累了,便站了起来,向窗前走去。此时,窗外正明月当空。孟郊想起了李白的那首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孟县尉便思念起故乡来了,故乡里有什么呢?有自己的老母亲。

孟郊回想自己几十年来寒窗苦读,快五十了,才勉强中了个进士,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这几十年来,老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尤其是每次进京赶考时,老母亲总是忙前忙后,为自己准备行装,还在出门的前一天晚上熬夜为自己缝补衣裳,一边缝,一边还在小声唠叨着:“出门在外,可要多注意保重身体,记得早点儿回来,别让娘在家里担心……”

想到这,孟郊的眼睛湿润了,心里一阵酸楚,他转身回到书桌前,挥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游子吟》。

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孟郊辞去了县尉一职,回到洛阳,居于立德坊。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郑余庆为河南尹,辟孟郊担任水陆转运判官兼协律郎一职。唐元和四年正月,他挚爱的母亲去世。

韩愈写给张籍的两首诗(春风得意马蹄疾)(3)

游子吟

可以说,孟母乃是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母亲之一,尽管我们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但伴随着《游子吟》中的母爱,她的形象却永远地活在了人们的心中,尤其是那些孝子的心中。

孟郊立即辞去了在洛阳的官职,回乡守孝。唐元和九年,应好友郑余庆的邀请,他准备跟随郑余庆去做官,出任节度参谋、大理评事,可谁知他竟在去的途中暴病身亡。

他死之后,竟穷得连下葬的钱都没有。他的好友韩愈等人凑了一点钱把他给安葬了。郑余庆又派人给他的老婆送去了一些钱,以供她安度晚年。

总而言之,孟郊的一生是困顿的一生,是苦吟诗歌的一生。因他性情耿直,诗歌多描写民间的疾苦以及世态的炎凉,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中唐时期的社会风貌。

作为一个诗人,孟郊与他的好友韩愈开创了一个诗派,这就是中唐时期崛起的“韩孟诗派”,他们继承并发展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理念,对中唐时期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