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杨执中主要事迹及概括(儒林外史中的杨执中)

在小说《儒林外史》中,作者吴敬梓从第九回至第十三回,用了不少的篇幅,塑造出了一个“名士”杨执中的形象,而对他的称呼,堪称是小说人物中数量最多的了,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儒林外史杨执中主要事迹及概括?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儒林外史杨执中主要事迹及概括(儒林外史中的杨执中)

儒林外史杨执中主要事迹及概括

在小说《儒林外史》中,作者吴敬梓从第九回至第十三回,用了不少的篇幅,塑造出了一个“名士”杨执中的形象,而对他的称呼,堪称是小说人物中数量最多的了。

与现代人不同的是,古人对于称呼有着更多的讲究,他们使用频率最高的并不是姓和名,而是字和号。古人的字和名字一样,也是由长辈给起的,是长辈用来称呼自己,或者是对别人说话、写信时对自己的谦称,朋友之间是不能称呼对方的字的,那样不礼貌,要称呼对方的号。号可以是自己起的,也可以是朋友给起的,而这些全都加起来,才算得上是一个古代读书人的全套称呼了。

在小说《儒林外史》中,大多数人物的姓、名、字、号都是有缺失的,甚至于像鲁编修,作者仅给他安排了一个姓氏。但是,小说中杨执中的称呼可是全套的,他姓杨名允字执中,因为“屋后有两棵大枫树,枫叶通红”,所以他的号是“枫林拙叟”。

杨执中在众人的口中还有很多其他的称呼、绰号:因为他是贡生,所以人们又叫他“杨贡生”,因为他曾经被授职为县里的教官,所以他还有“杨司训”的名号。另外,除此以外,人物一出场,邹吉甫就称他为“先生”,盐店的伙计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老阿呆”,萧山县的人称他为“杨老头子”,当他的好朋友权勿用和他生气了的时候,就称他为“呆子”。

杨执中这个人物的性格鲜明,但却是一个有很大争议的人物,有的人认为他是一个高风亮节,品行高洁的真名士,而有的人却说他不过是欺世盗名,品行低劣的假清高罢了;有的人说他古貌古心,而有的人却说他不过是在追名逐利。

这所有的模棱两可,或者是针锋相对的评价,都来自于杨执中这一人物形象中诸多的混乱。

杨执中的多重身份

生意人和读书人

邹吉甫第一次向娄家公子提起杨执中的时候,介绍他是“生意出身”,可见杨执中最早的职业是一个商人。

杨执中缺乏经商的兴趣和头脑,大概是因为难以养家糊口了吧,所以又改成了读书,最终还考取了秀才,但他也只是一个秀才而已,“乡试过十六七次”,也没能考中个举人,这可就得耗费个三、四十年的功夫了。

只有考中了举人,才能有机会做官,这才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的终极目标,秀才的身份是没有什么用处的,顶多在村里做个教书先生而已。好在杨执中又是生意人出身,盐店的老板相中了他“为人正气”,所以雇佣他管理盐店的账目,结果他每天到处闲逛,不理账目,任由着伙计们胡闹。

老板发现这种情形之后,急忙到店里盘账,结果亏损了七百多两银子,于是一纸诉状就把杨执中告上了县衙:

“新市镇公裕旗盐店,呈首商人杨执中······但查本人系禀生拔贡,不便追比,合详情褫革,以便严比······”

春秋时管仲把社会上的人分成了四个类别:士、农、工、商,其中“士”指的是读书人,他们的社会地位最高,而商人的社会地位则最低,盐店老板为了增加诉讼成功的可能性,上来就先定义了杨执中商人的身份,到最后才提到他读书人的身份。

诉状中的措辞,揭示出了杨执中身份上的尴尬。

官吏和隐士

杨执中可以算是个资深的秀才了,于是被县里聘为教官,大概算是县里有编制的校长了吧,虽然有了些保障和名望,但却还要去“递手本,行庭参”,执行一些公务上的程序,据他自己和娄家公子解释时说,他是因为“自觉得腰胯硬了,做不来这样的事”,才辞掉了这份正式的工作。

有趣的是,杨执中虽然辞官不做,却又把当年的这份报帖,也就是聘任证书高高地粘贴在了家里客厅的墙上,最起码有三年之久,想来他在闲暇之余,经常地会抬起头来欣赏一番吧。

杨执中以隐士自居,而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的陶渊明,就是在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之后,才开始自己一生的隐逸生活的,县里的这次任职,就给了杨执中一个效仿陶渊明的资本,但把报帖粘在客厅墙上的行径,就很有些沽名钓誉的嫌疑了。

诗人和剽窃者

明清时期的读书人,讲究的是八股文章,这才是“正途”,认了字而去研究如何作诗,那就是“歧途”了,但这也正是那些与世俗格格不入,自命清高的隐士高人们所追捧的,杨执中要做隐士,自然也应该会作诗了。

小说作者吴敬梓虽然也拒绝科举,也著有大量的诗作,但是在这部小说中,他一直是在极力地避免出现韵文的。小说中西湖诗坛里众多的诗人,也只有景兰江吟了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支剑锋说出了“李太白宫锦夜行”两句而已,当需要其他的人物提到作诗时,作者都是一笔带过的,唯有在杨执中这里,接连三次出现了韵文。

第一次是娄家公子在“寻隐者不遇”的时候,随手从村中小童那里拿到了杨执中的诗作:

不敢妄为些子事,

只因曾读数行书。

严霜烈日皆经过,

次第春风到草芦。

后来,当娄家公子到杨执中家里拜访的时候,还见到了杨执中家里的两幅对联:

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嗅窗前寒梅数点,且任我俯仰以嬉;攀月中仙桂一枝,久让人婆姿而舞。

写到倒是都不错,娄家公子对此深为赞叹,但可笑的是,杨执中的那首诗,是元朝诗人吕思诚的一首七律中的后四句,杨执中把人家的七律腰斩为七绝,便成了自己的大作,而他那两幅对联,据评点者黄富民说也是这样:“对文系抄来者”、“对文亦是抄来者”。

况且,对联中的“攀月中仙桂一枝”,还表明了杨执中内心中对“蟾宫折桂”的渴望,难道是因为“八股”不成才做的诗人?而且还是通过剽窃的手段?

杨执中多样的行事风格

治家格言和教子无方

在杨执中家的客厅里,正中间悬挂着的是用楷书写的朱子的《治家格言》,这显示着他俨然是一个治家谨严的一家之长的形象,但实际上,他的两个儿子在他妻子的溺爱之下,都长成了混账人,尤其是他的二儿子杨老六:

才开了门,只见一个稀醉的醉汉闯将进来,进门就跌了一交,扒起来,摸一摸头,向内里直跑。杨执中定睛看时,便是他第二个儿子杨老六,在镇上赌输了,又热了几杯烧酒,喝的烂醉,想着来家问母亲要钱再去赌,一直往里跑。

这样的情景与挂着的那幅《治家格言》,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书人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杨执中“治国”和“平天下”看来是没有机会了,但他的“齐家”也没有做好。

粗鄙世俗和温文尔雅

杨执中家的老妪,因为聋三拐四的说错了话,惹得杨执中不但骂了她几句,还“打了几个嘴巴,踢了几脚”。当着客人的面,杨执中的二儿子出尽了丑,可“杨执中骂他,他还睁着醉眼混回嘴,”气的杨执中“拿火叉赶着,一直打了出来。”

但是,当杨执中面对娄家公子的时候,却是一副温文尔雅的文士风格,这简直就是人格分裂的迹象。

提携朋友和撇清关系

杨执中被娄家公子请到了娄府,于是他急忙举荐了自己的好友权勿用。有的评论者认为,他的这种行为是在进行自我遮掩:“腹本空空,怕两公子盘问,故急欲权勿用来相助”,但无论如何,他也算是发达了之后还想着自己的好朋友。

但是,当权勿用受到了别人的诬告,官差到娄府里来捉人的时候,杨执中立即就奉劝娄家公子“蜂虿人怀,解衣去赶”,把权勿用乖乖地交给了官差,也不细问一问青红皂白,只是急于撇清自己与权勿用的关系,他完全忘记了自己就是他进入娄府的举荐人。

此时的“老阿呆”,可是一点儿也不呆了。

杨执中多种多样的身份特征,混乱复杂的行事风格,造成了他人物形象上许多难以说清道明的特质,显得他就如同拼盘一般的浮浅、杂凑与混乱,不仅读者对他难以做出一致的评价,恐怕就连杨执中自己,也迷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了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