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说自己亲身经历(傅佩荣恶意每个人生命中都会遇到)
人活在世界上,大概总免不了要面对恶意。
假使有人对你不好,让你觉得委屈、烦恼怎么办?
有几种方法你可以参考。
1 老子说:以德报怨韩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曾经被当众羞辱。
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
“你敢用你的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韩信自知形单影只,便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
这就是成语“胯下之辱”的由来。
后来,韩信被封为楚王,衣锦还乡,召见屠户。
屠户以为死期到了,但韩信没杀他,还封他做官。
这是典型的“以德报怨”。
“以德报怨”出自《道德经》,简单说就是:
别人对我不好,我也要对他好。
老子为什么讲“以德报怨”?
因为在道家眼里,一切都在“道”这个整体中,根本没有什么“德”跟“怨”的问题。
从“道”的整体来看,恩恩怨怨说不清楚,连善人跟不善人都没有必要区分。
没有哪个人是不善的,没有哪些物是不必要的、应该被抛弃的。
所以老子才会说:道不会抛弃任何人。
但你会问:“以德报怨”在今天可行吗?
的确,在“小国寡民”的情况下,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可以长久维持,“以德报怨”容易实现。
但时至今日,人际关系和社会变化快速,“以德报怨”对一般人来说,不见得适合。
2 孔子说:以直报怨
相较于“以德报怨”,孔子的“以直报怨”更具可操作性。
什么叫“以直报怨”?
我举个例子。
一次在讲课间隙,有位学员跟我讲了他的经历:
他和朋友一起做生意,这个朋友私自从公司挪用了一大笔钱,导致公司运转出现问题。
他发现后去质问朋友,朋友说是因为家里有事急用,希望能宽限一段时间,以后会把钱还上。
这件事让他很困惑:
朋友感情、公司利益、信任与义气、家庭责任掺杂在一起,他究竟该怎么办呢?
我就跟他讲“以直报怨”的道理。
儒家面对“怨”的态度是:
你对我不仁,我就以正义来对待你;该秉公处理就秉公处理,但不会多加怨恨。
3 报怨,但不增加怨恨孔子为什么不讲“以德报怨”?
他的理由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别人对我好,我对他好;别人对我不好,我也对他好。那么,对我好的人岂不觉得有些委屈?
从这一点上看,孔子与老子的人生哲学是有区别的。
相较于道家,儒家更入世、更具可操作性。
像上面这位学员,他要怎么做呢?
所谓“以直报怨”,“直”就是真诚而正直。
“真诚”是我内心的感受:如果我觉得他不值得信任,不再跟他来往就是了;
如果我觉得可以原谅他,就再给他一次机会。
“正直”代表公平正义:他的做法确实损害了公司利益,如果得过且过,很容易变成“姑息养奸”,必须敦促他弥补过错。
但要注意,“以直报怨”要讲究方式方法,否则可能带来更多的怨恨,岂不麻烦?
4 用最好的方式报复
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怨”时,会不自觉地采取“以怨报怨”的方式。
别人打你一拳,你踢他一脚。他先动的手,你就要以相同的方式来还击。
如此一来,你和他不就变成一样的人了吗?
“以怨报怨”造成的后果,恐怕是双方都受到处罚,甚至付出惨重的代价。
事情已经发生了,一心想着报仇,真的有用吗?
英国作家王尔德(O.Wilde)有一句话说得真好:
“活得快乐,就是最好的报复。”
你活得快乐,你的敌人就束手无策。
人生在世,怎么会一点不与人产生摩擦?
只要心里有报复的念头,你就不会真正快乐。
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设法让自己活得越来越快乐。
不要老想着去报复,如此一来,你就会与他落入同一个层次。最后,谁对谁错都分不清了,反而浪费了生命。
5 报怨不如报德与其纠结于过去的恩怨,不如向更高的境界看齐。
孔子说“以直报怨”,也说“以德报德”。
生活从来都是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多,甚至不乏一些落井下石者。
如此,那些愿意以“善意”对待他人的人,就显得尤其珍贵。
与其去记住那些对我们施以“怨恨”的人,为什么不去感激那些对我们施以“恩惠”的人呢?
用“正直”来回应“怨恨”,以“恩惠”来回应“恩惠”,才能让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好。
6 用最实用的方法释怀有人问,被恶意伤害过真的很难释怀,怎么办呢?
哲学的实用性就在于操作层面。
对于这一点,孟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他说,假定有个人对我非常粗暴蛮横,我绝不跟他吵架,一定先自我反省:
第一,我是不是不仁,做了不好的事呢?不是。
第二,我是不是没有礼貌,对人不够客气呢?也不是。
最后一个,我是不是没有尽心竭力,做事情不够尽责呢?
反省之后,发现问题不在自己,而那人还是粗暴蛮横对待我,就说明他是个狂妄的人。
狂妄之人跟禽兽有什么区别呢?
人对禽兽又何必计较呢?
听孟子说话,总是令人倍感畅快,心中郁积的怨气也可以一冲而散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