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旌的由来(铭旌是啥从哪来)

铭旌的由来(铭旌是啥从哪来)(1)

现时城乡丧事活动,“铭旌”的使用相对较为普遍,算是一般性礼俗。但在具体操作上,差异较大。“铭旌”到底是啥?有没有规范的典籍文本来源?其传承和演进的过程如何?现时条件下怎么操作才符合礼仪和习俗要求?本文具体谈谈。

从《仪礼》和《礼记》的规定来看,“铭旌”是标识棺柩主人的旗幡,以绛帛为书立载体,以竹为挑杆,倚於西阶之上。但现时生活中,“铭旌”一般做得比较大,作为彰表和缅怀逝者的一种手段。

(一)铭旌的创始本义

《仪礼--士丧礼》云:“为铭各以其物,亡则以缁长半幅。朱长终幅,广三寸,书名于末曰:某氏某之柩。竹杠长三尺,置于宇西阶下。”意思是,依照逝者身份为其建铭。倘是不命之士,则用长一尺、宽三寸黑布一块,长二尺、宽三寸红布一块,并将其联结起来。进而于所联结部分写上铭文,称“某氏某之柩”。用三尺长的竹竿作旗竿,将其置于西阶上的屋檐下。《礼记--檀弓下》解释说:“铭,明旌也。以逝者为不可别己,故以其旗识之。”即铭旌是标识和区别棺柩主人的旗旌。这是《仪礼》和《礼记》关于铭旌的丧礼功能定位。

《礼记—丧服小记》曰:“书铭自商始,非周礼也”,可见,铭旌丧事礼俗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形成。古代丧事习俗,人死后,按逝者生前等级身份,用帛做一面旗幡,上书官职、称谓,字为白色,所以帛一般用绛色。铭旌是标志灵柩主人身份的,用与帛同样长短的竹竿挑起,竖在灵前右方。大敛后,以竹杠悬之依灵右。出葬时取下加于柩上。《礼记-丧服小记》还有:“复与书铭,自天子达于士,其辞一也。男子称名,妇人书姓与伯仲,如不知姓则书氏。” 这是《礼记》关于铭旌的丧礼操作要求。

从《仪礼》和《礼记》的记载情况来看,铭旌的意义和要点如下:(1)铭旌是丧礼的一种,是特定的丧礼仪式,丧事活动不可或缺。(2)铭旌的存在形式是一种旗幡,以帛为材质,形状为长条形,上书写关于逝者的特定内容。(3)铭旌的丧事意义是一种标志物,一是表示逝者地位,二是标识逝者身份。(4)铭旌随棺,是棺柩的组成部分。

(二)铭旌的发展演进和流变

1、功能变化

先秦时期,铭旌置竹挑,竖放于灵柩的右前方,出殡时从竹挑上取下覆加于棺柩之上。后世的铭旌在出葬时不再加于棺上,而是作为送葬队列的组成部分,有仪仗的意思。隋唐以后明旌比较讲究,用绛帛粉书,品官写某官某公之柩,一至三品长九尺,四五品长八尺,六品以下长七尺。士则称显考、其妇称显妣。之后铭旌越做越大,变化为仪仗形式的旗幡。《红楼梦》第十四回叙述秦可卿死后出殡那天:“至天明吉时,一般六十四名青衣请灵,前面铭旌上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宜人之灵柩’。一应执事陈设,皆是现赶新做出来的,一色光彩夺目。”这里的铭旌就是送葬队列的组成部分,即标注了逝者的身份,又有仪仗的性质。实际上,现时丧事活动中的引魂幡,在其存在形式和丧事功能上都大致相当于古法的铭旌。或者可以换一个角度说,古法铭旌别身份的功能发展变化为后世的引魂幡,等级标志功能发展变化为后来的铭旌仪仗。

2、形式变化

铭旌本来就是一根竹棍,挑着一块帛绢,上述逝者姓名。就是为了说明棺材里面的逝者姓甚名谁,简单明了。从周天子到一般士人,写法都一样,男子书写其姓名,妇人有姓没名的书写姓和排行,妇人不知姓的则书氏。在后世的丧事活动中,主家为了表明逝者的荣耀地位和身份或为了主家的脸面和颜面好看,总是会在铭旌上注明逝者的官品职衔等,并增加许多敬辞和溢美之词。《红楼梦》第十三回有:“贾珍因想着贾蓉不过是个黉门监,灵幡经榜上写不好看,便是执事也不多,因此心下不甚自在。可巧这日正是首七第四日,早有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先备了祭礼遣人来,次后做了大轿,打伞鸣锣,亲来上祭。贾珍忙接着,让至逗峰轩献茶。贾珍心中打定了主意,因而趁便就说要与贾蓉捐个前程的话。戴权会意,因笑道:‘想是为丧礼上风光些。’”贾珍通过戴权,为贾蓉捐了个五品龙禁卫。贾蓉也就是富家纨绔子弟,待业青年,那个“御前侍卫龙禁尉”其实是个虚衔,“防护内廷紫禁道”是虚构的。秦可卿是贾蓉老婆,之前秦可卿算不上是命妇,但捐管以后,便出现“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宜人之灵柩”这么复杂的铭旌,身份地位都不一样了。但这个铭旌也够长的,共四十六个字,按古法的三尺竹竿,肯定挑不起来,要做成大的旗幡,才能承载这么复杂的铭旌。

古法铭旌在出丧时就覆于棺柩之上,作为棺柩的组成部分。后世铭旌不仅做成仪仗形式的旗幡,有的还建铭旌堂、铭旌亭等。在出殡时,铭旌堂、铭旌亭还要用车推或人抬至墓地。

3、内容变化

在《礼记》和《仪礼》关于铭旌的内容中,没有请人书写铭旌的记载。在丧事发展运作过程中,要求铭旌要请有功名、有德旺的人书写。《金瓶梅》第六十三回,李瓶儿丧事,西门庆请人题铭旌,很有意思:“温秀才举荐,北边杜中书来题铭旌。杜中书名子春,号云野,原侍真宗宁和殿,今坐闲在家,西门庆备金帛请来。在卷棚内备果盒,西门庆亲递三杯酒,应伯爵与温秀才相陪。铺大红管紵题旌,西门庆要写‘诏封锦衣西门恭人李氏柩’十一字,应伯爵再三不肯,说:‘现有正式夫人在,如何使得。’杜中书道:‘曾生过子,与礼也无碍。’讲了半日,去‘恭’字,改为‘室人’。温秀才道:‘恭人系命妇,有爵;室人乃室内之人,只是个浑然通常之称。’于是用白粉题字,‘诏封’二字贴了金,悬于灵前。”《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向观察升官哭友,鲍廷玺丧父娶妻》写道:鲍文卿死后,其子鲍廷玺寻阴阳先生看了一块地,择个日子出殡,“只是没人题铭旌,”按当时风俗,死者的铭旌最好要请地位高有名望的人写,以示荣耀。正在踌躇,恰好刚荣升的福建汀漳道台向鼎赶到。当向道台得知铭旌没写,马上叫取过纸笔。他“取笔在手,写道:‘皇明义民鲍文卿享年五十有九之柩。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福建汀漳道老友向鼎顿首拜题。’”写完,吩咐鲍廷玺道:“你就照着这个送到亭彩店内去做。”

明清之后,铭旌还出现了“主旌”制度。具体操作是,用红绸或红布,写上逝者姓氏、名讳、评语等,生前有官职的还要在姓氏前加官衔,其评语叫“公评”,无官职的其评语叫“乡评”,女的其评语叫“闺评”。下款还要把书写人的官衔或学衔写上,其姓名另用红布或红纸写好贴上。“主旌”最好是请当地名人领衔写,写罢丧主必须恭谢,能请动名人,算是很有脸面的事。 “主旌”挂在灵前,有的开吊日挂在庭院内,作为象征,供客凭吊,以示对逝者的敬重。“主旌’在下葬时,取掉题写者姓名,展盖于柩上,与逝者一起埋葬。

现时生活中,一般习俗把铭旌写成四字短语,叙述和彰表逝者的成长经历、道德人品、社会地位、家庭贡献等,以倡导良善,颂扬奋发,勉励后人。实际上就是祭文。铭旌的本来功能已经变异甚至讹变的没影了。

4、适用对象变化

从丧事活动的历史发展情况来看,与其他许多丧事礼俗一样,铭旌有一个由君统系统到庶民系统的变化过程。铭旌与先秦的旌旆制度相关,旌旆一般分为常、旃、旗、旌、旒五种,其中旌是辨别尊卑的。铭旌作为旗幡,是有等级的。《周礼--春官--司常》:“大丧,供铭旌。”后世铭旌为民间所援引,丧事意义才变得复杂起来。

在后世丧事活动的运作过程中,铭旌的形式发生了变异,内容也丰富起来。铭旌由原来的简单标注逝者身份、称谓,逐步演变成对逝者的纪念活动。铭旌内容上要求将逝者的一生的基本情况按照约定俗成的体例予以总结概括,铭写在旌旗之上,贴挂在显眼之处,让众人缅怀。而且铭旌正文要求全是四字句,要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四字为一内容,八字为一段落。要压韵,四句、八句都行,十六句也可,一韵到底更好。长短根据要表述的内容而论,不可太短,也不亦太长。落款要有题、立、撰、书之人。作题的人一般要求有学历有职位且德高望重。

(三)铭旌的现时选择

现时丧事活动中,“引魂旗”和“灵位”都与与“铭旌”有关。灵位的写法与古典时期的“铭旌”的写法基本是一致的,都是书写逝者的名讳。而“引魂旗”的形制与古法“铭旌”相似,都是一个长条形的布帛(或纸张),用竹木杆挑起,靠在门旁屋檐下或置于棺柩之上。古法礼仪只有“铭旌”,没有“引魂旗”和“灵位”,但在“铭旌”的传承过程中,其功能演进转移到“引魂旗”和“灵位”之上,“铭旌”自己本身更多具有仪仗的意思。所以,丧事活动中,如果已经使用“灵位”“引魂旗”来标识逝者了,“铭旌”的古法功能也就不需再用了。

用较大的布帛做一面铭旌旗幡,用竹木挑起来或在特定的地方挂起来,旗面上面用一些旌表性或念怀性的言词,或散文体,或韵文体,或歌行体,都行。这就是本文建议的“铭旌”礼俗操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