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听不厌的戏曲文化(戏曲百老汇)

水袖流转间,许仙与白素贞断桥重逢,再续千年情缘。9月14日晚,随着广东粤剧院院长、粤剧名家曾小敏领衔的粤剧大戏《白蛇传·情》线上演播结束,2022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主体活动落幕。而关于戏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仍在延续。

戏曲是传统艺术的集大成者,彰显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和审美特征。2018年至2020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用3年时间促进全国348个剧种及木偶剧、皮影戏两种戏剧形态实现“大团圆”,胜似“百老汇”。2022年,盛典开启“新三年·新百戏”计划,共有54名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线上线下展演大戏、折子戏41场(台)次,古老戏曲重新绽放芳华。

“天下第一团”生生不息

我国仅有一个国有院团的戏曲剧种共121个,这些院团都被称为“天下第一团”,约占全部剧种的35%,其生存状况直接影响着戏剧生态的发展变化。自2021年开始,中央财政拨款1.35亿元支持这些“天下第一团”发展。

今年盛典期间,青年表演人才培训班开班,首批来自全国50个濒临失传戏曲剧种的50位青年表演人才在名师指导下,学习、提升动作技巧,努力实现更快成长。

百听不厌的戏曲文化(戏曲百老汇)(1)

线腔木偶剧团的演员们在表演提线木偶戏《变脸》 陶明 摄

昆曲表演艺术家、浙江音乐学院戏曲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林为林介绍,参加培训的“天下第一团”青年表演人才均为各自剧种的主演,是剧种将来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发展决定着剧种的未来。“我们不仅要教他们唱念做打等技艺,也要培养他们对自身剧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内蒙古包头市艺术剧院漫瀚剧团演员郑黎既参加培训,又参与剧目展演。“我学习的是昆曲《牡丹亭·寻梦》片段,让我领悟到婉约清丽的表演风格及其表现手法。”郑黎说。

学员卢世佳来自青藏高原,是青海省演艺集团平弦剧团演员。培训期间,过去只能在视频中见到的京剧麒派老生艺术家裴咏杰来到他身边,手把手传授麒派代表作《徐策跑城》。卢世佳说:“京剧表演中有许多好的程式和经验,我将结合平弦戏的艺术特点,将《徐策跑城》以本剧种的音乐及艺术风格排演出来,作为此次学习的一项成果。”

“天下第一团”培训面向这些剧种的主要演员,旨在通过教授昆曲等成熟剧种的传承发展方法,让学员们基于自身剧种悟经验、悟规律、化特色、化剧种,从而推动各剧种创新发展。

百听不厌的戏曲文化(戏曲百老汇)(2)

来源:视觉中国

来自福建的山歌戏演员张兴艳说:“通过培训,我不仅学到了真功夫,更领悟了戏曲文化的深邃与纯美,感受到了戏曲艺术的真谛。”来自江苏省南通市的海门山歌艺术剧院青年演员关爽爽告诉半月谈记者,在戏曲传承中,不仅要保持剧种独立的文化品格及地域特色,更要兼收并蓄,推动戏曲创新发展。

濒危剧种“起死回生”

保护一个地方剧种,就是唤醒一段文化记忆和文化乡愁。

流传于安徽凤阳一带的卫调花鼓戏,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清末民初进入鼎盛时期,后濒临灭绝。老艺人马明芳携女儿董瑞玲创办了民营剧团。“平时几乎不演卫调花鼓戏。”董瑞玲说,“传统卫调花鼓戏只有锣鼓和清唱,老艺人年事渐高,腔口音色难免粗直,难以吸引观众。”

盛典点燃了卫调花鼓戏的“星星之火”。董瑞玲开启大刀阔斧的改革:改变单一的锣鼓清唱,加入丝弦乐器;邀请名家创作《香油记》剧本和乐曲,创新舞美道具……当卫调花鼓戏以崭新面貌出现在盛典舞台上时,戏更好看了,旋律更动听了。

百听不厌的戏曲文化(戏曲百老汇)(3)

2022年8月28日,在河北省青县“哈哈腔”传承示范基地,小学员在准备排戏。苑立伟 摄

卫调花鼓戏的涅槃重生,是古老剧种焕发芳华的缩影。放眼全国,多地都为传承保护濒危剧种进行了探索和努力。

浙江成立“天下第一团联盟”,山西启动26个濒危戏曲剧种抢救工程,江苏成立省戏剧文学创作院……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陈鹏表示,盛典唤起了更多人保护戏曲、传承戏曲的共识,促进戏曲扶持政策落地生根。

参加盛典后,江西省莲花县解决了当地采茶剧团的演出、排练和办公场地问题;湖北省襄阳市投入100万元改扩建花鼓戏剧团剧场,投入300万元作为创作经费;湖南省澧县招募荆河戏传承人,并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开办荆河戏班……据不完全统计,约六成参演剧团获得相关部门前期专业指导和后期跟进扶持。

每逢盛典时节,全国戏曲界都会掀起一股看戏、聊戏、研讨戏的热潮。湖北省随州花鼓艺术剧院00后演员赵子骏说:“盛典的舞台及其引发的多元社会效应,大大激发了年轻演员创新戏曲艺术文化的热情。”

生旦净末丑 薪火相传

昆曲《占花魁·湖楼》、漫瀚剧《契丹女·祈愿》、豫剧《宇宙锋·装疯》,3台风格迥异的折子戏在展演期间轮番竞技,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的精彩演绎博得观众掌声。

戏曲传承、弘扬、转化、创新,关键在人才,盛典开启了“新三年”人才引育之路。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推出一系列人才培养举措,其中,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于2021年、2022年共评选出54名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平均年龄42岁,涵盖京剧、昆曲、豫剧、越剧、黄梅戏、川剧等30个剧种。

河南省豫剧院青年团团长关效宇说:“盛典架起团里青年演员与各剧团同仁学习借鉴的桥梁,是不可多得的机会。”“天下第一团”青年表演人才培训2023年还将举办第二期,旨在推动全国“天下第一团”剧种的主要演员全部培训一遍。陈鹏认为,人才培养决定着中国戏曲的生态,为戏曲传承培根铸魂。

昆山作为“百戏之师”昆曲的发源地,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戏曲人才培养和引育。当地成立了全国第八个昆剧专业院团——昆山当代昆剧院,推动昆曲发展基金规范化运行;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合作培养39名昆曲后备人才,在全市设立21个小昆班;培育淀山湖、巴城、千灯等戏曲、曲艺文化之乡,一批昆曲名家工作室、民间戏曲团队应运而生……昆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方雪华表示,该市将以戏曲百戏博物馆为平台,助力打造中国戏曲“百老汇”,推动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朱恒夫认为,我国戏曲几经兴衰,传承发展任重道远。“戏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专业化培养青年表演人才基础上,还可以开设编剧、导演、舞美等人才培训班,全方位助力戏曲文化发展和提升。”

*本文为《半月谈内部版》2022年第10期内容

半月谈记者:刘巍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