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启是如何夺得天下的(夏启为何叫启)

大禹去世之后,夏族的夏启与东夷的伯益争位,最终夏启击败伯益,之后夏启南征北战,打败不愿臣服的势力,由此建立了夏朝,并成为夏朝第一代正式君主。

关于夏启,古书上有不少记载,其中存在颇多自相矛盾之处,但无一例外地都确认其名为“启”。然而夏启之“启”,普遍意思是开启、开始,因此夏启就有似乎“夏朝开创者”的意思,而不是夏代第一位君主的真实名字。

那么,夏启到底是真实名字,还是后世以此来表达“夏朝开创者”之意呢?以甲骨文与先秦文献来看,背后隐藏着一段不忍直视的历史。

夏启是如何夺得天下的(夏启为何叫启)(1)

甲骨文中的启字

甲骨文中的启字,由“户”与“又”字组成,其中“户”代表大门,“又”代表右手,因此启字本义就是推开门。

由推开门这个动作,后来引申为开创、开拓、开始、开启之义。其中,商代启字上后来还加了“口”,表示言语启发教育。

令人不解的是,春秋时期的启字,一段时间曾将“又”改为“戈”,表示“以戈启门”,这是以武力打开大门,如此改动的背后逻辑难以理解。

夏启是如何夺得天下的(夏启为何叫启)(2)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文字”,夏启时代如果存在文字,大概属于“初熟或较熟文字”,因此夏启之“启”的意思大概是推开门,而不会具有后来才出现的引申义,即不可能自称“夏朝开启者”。

中国人取名,往往具有一定含义,一般不会胡乱取名,因此从甲骨文来看,大禹或涂山氏大概不会给儿子取名为“推开门”。考虑到启字的开始、开启之意,因此真相可能是由于年代久远,后人已经遗忘了夏代第一位君主名字,于是就“他称”称之为“夏启”——“夏朝开启者”。

甲骨文出土之后,证实了《史记》中的商代世系可信度,由此而见《史记》中的夏朝世系大概也是可信的。既然如此,后人会单单遗忘“夏朝建立者——夏启”的真名吗?毕竟,夏朝其他帝王名字错不错不知道,但至少相对正常。因此,似乎没有理由说后人遗忘了夏启的原名,于是创造了一个“夏启”,用以表示“夏朝的开启者”。

夏启是如何夺得天下的(夏启为何叫启)(3)

文献中的夏启诞生

如果“夏启”并非表示“夏朝的开启者”,那么夏启难道是真实名字吗?结合甲骨文与文献记载来看,夏启是真实名字,只是背后隐藏了一段不忍直视的历史。

屈原《天问》中记载:“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启(夏启)棘宾商,《九辨》《九歌》?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其中的“勤子屠母”何解?东汉王逸注解认为:“勤,劳也。屠,剥裂也。言禹剥母背而生,其母之身分散竟地,何以能有圣德忧劳天下乎。”当然,王逸搞错了对象,他认为“勤子”是大禹,实际上是“夏启”。

也就是说,夏启母亲难产,被人剖腹取子,导致夏启母亲涂山氏身体不全。需要注意的是,大禹似乎也是剖腹产,史书记载他是“拆胸而出”。

夏启是如何夺得天下的(夏启为何叫启)(4)

除了屈原《天问》之外,西汉初期也有文献记载夏启是剖腹子。

西汉《淮南子》记载:“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到嵩高山下,化为石。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这句话的大意是,大禹不慎碰到一块石头,石头误中大鼓,怀有身孕的涂山氏听到鼓声就连忙赶来,正好见到大禹化熊,然后涂山氏就被吓跑了,一追一逃之间,涂山氏力竭化为了石头,大禹悲痛不已,对着石头大喊“还我儿子”,之后石像里降生一个婴儿——夏启。

显然,结合《天问》不难看到,这是一段神话故事,内核仍是大禹剖腹取子。

夏启是如何夺得天下的(夏启为何叫启)(5)

从甲骨文的启字来看,本义是推开门;从文献上来看,夏启是一位剖腹子.......“推开门”与“剖开腹”这两个行为具有一定相通之处。由于剖腹取子的这一段经历过于难忘,为了纪念涂山氏,大禹由此给儿子取名为“启”。

从历史上看,有过与大禹、夏启相似的案列,比如楚国之“楚”的来源问题。《清华简·楚居》记载,大约在周文王中期,楚先君鬻熊的妻子妣厉,在生熊丽时难产,后来通过剖腹产子的方式生下熊丽,妣厉死去,但熊丽存活了下来。妣厉死后,巫师用“楚”(荆条)包裹其腹部埋葬。为了纪念这件事,熊丽就称自己的国家为“楚”。

夏启是如何夺得天下的(夏启为何叫启)(6)

总而言之,从甲骨文、先秦文献、战国竹简等综合来看,“夏启”不是表示“夏朝的开启者”,而是真实的名字,只是背后隐藏了一段惨烈的历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