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武昌黄鹤楼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伴随着崔颢的诗句,黄鹤楼的形象跃然纸上,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长江南岸,是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它也是武汉市的著名建筑地标,有着“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的美称。由于黄鹤楼的设计和外形很独特,并且历史悠久,因此古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登黄鹤楼,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志趣,因此有不少诗人登楼作诗,但是崔颢的诗确实黄鹤楼诗中的精品,即使的李白的黄鹤楼诗也要为他让步。唐代的大诗人不计其数,为何崔颢写的黄鹤楼诗却如此有名呢?崔颢名气并不突出,究竟是如何的经历让他与黄鹤楼结下了不解之缘呢?

题武昌黄鹤楼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1)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正是这两句诗让众人开始了解黄鹤楼和崔颢,黄鹤楼的确风景秀美、建筑独特,然而不能否认好的诗句也让黄鹤楼更加大放异彩。然而黄鹤楼在什么地方呢?黄鹤楼在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上,要想了解黄鹤楼,就要从很久以前说起。上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黄鹤楼兴建于三国时期,最初它只是作为一个军事观测楼,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后来东吴被灭,黄鹤楼也失去了军事价值,成为一处文化名胜,由于黄鹤楼位于山之巅,旁边就是长江万里,因此地形十分开阔,登楼远眺之景就成了文人墨客争相观赏的主要原因。最初,黄鹤楼并不叫黄鹤楼,由于黄鹤楼建在黄鹄矶上,后人念“鹄”为“鹤”,因此黄鹤楼的名称才传开了。

关于黄鹤楼还有一个传说,传说黄鹤楼的原址湖北武昌蛇山上原为辛氏开设的酒馆,一个道士在此地游玩,在酒馆里喝了很多酒,为了感谢酒馆老板辛氏的招待,道士在临走之前在墙上做了一幅画,这幅画中就是一只鹤,道士告诉老板这只鹤可以从墙中出来起舞助兴,从此之后这个酒馆的生意十分兴旺,过了很多年之后,这个道士再次来到这个酒馆,他当场拿出一支笛子开始吹曲,于是这只鹤跃然而出,道士跨着鹤飞出去了,就消失了,后来,酒馆老板为了感谢道士,就在此处修建了一处高楼,名为“黄鹤楼”。关于黄鹤楼的传说有很多个版本,但是每个版本里都有一只鹤和老板辛氏。如今我们看到的黄鹤楼并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黄鹤楼,如今的黄鹤楼在原址上做了改动,比原来的黄鹤楼更加壮观。

题武昌黄鹤楼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2)

崔颢的人生经历

崔颢这个人十分有个性,是汴州人氏,崔颢十九岁就考中了进士,因此可以算是少年成名,因此在当时,他的名气可与孟浩然等人齐名。然而即使考取功名,他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他最高只做到了太仆寺丞,这个官职对他来说就是吃闲饭的,并没有重要的作用,这与崔颢的少年成名的经历大相径庭,自然会让人感到失望,因此纵观他的诗歌风格,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有很大的不同。早年间,崔颢诗歌的风格比较浮华,可能是因为年纪轻没有经历,因此写诗只是在看样学样,一板一眼,再加上仕途不顺,没事总爱喝两杯,因此他好堵又嗜酒,就为自己赢得一个酒仙的名号。除此之外崔颢这个人在感情上也十分丰富,光是游览京师这一遭,他就娶了三四个姬妾,个个都是一等一的美貌,然而后来他的姬妾并不顺他的意思,于是他又休了。

可以说,崔颢当时给人的感觉就是轻浮和傲慢,并不是很受喜欢。后来崔颢去了边塞,一去就很多年,这之后他的视野彻底打开,诗歌风格也发生了转变。崔颢写的诗词数量并不算多,诗集中记载的只有42首,然而其中数得上最有名的应该是《黄鹤楼》了。后人评价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应该算得上是七言律诗里的顶流。这和崔颢当年喜欢写爱情诗的风格大相径庭,虽然年轻人喜欢写爱情诗也可以理解,但是在当时的一些长辈却十分介意。相传当时一位老前辈听说崔颢十分有文采,就去他家里拜访,看看这年轻人什么水平,然鹅崔颢刚一进门就作诗一首,第一句就是“十五嫁王昌”,这位老前辈当场发怒,觉得崔颢就是一个轻浮无理之人,因此转头就走了。其实也怪不得崔颢,在当时初唐时期,年轻人写写爱情诗也无可厚非,当时初唐的诗人们大多偏好写生机蓬勃的诗,描写内容都是自己的壮志凌云和意气。年长一辈当然写不出来这种诗,因此这种诗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个典型。

《渭城少年行》

洛阳二月梨花飞,秦地行人春忆归。扬鞭走马城南陌,朝逢驿使秦川客。

驿使前日发章台,传道长安春早来。棠梨宫中燕初至,葡萄馆里花正开。

念此使人归更早,三月便达长安道。长安道上春可怜,摇风荡日曲河边。

万户楼台临渭水,五陵花柳满秦川。秦川寒食盛繁华,游子春来喜见花。

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

就像崔颢的这首《渭城少年行》,就描写了他游览中的所见所得,一片生气,十分有趣,这种诗即使十分有活力,然而在老一辈人看来,就少了一些韵味和沉淀,于是崔颢的早年作品风格并不由完全地发展,而是在外界的影响下改变了。

题武昌黄鹤楼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3)

崔颢与黄鹤楼的渊源

黄鹤楼的名气由于道教思想的传播而更加广泛,黄鹤楼本就是道教胜地,唐朝时期三教并立,人们十分尊崇道教,自然也就仰慕传说中的胜地黄鹤楼。关于黄鹤楼的传说,在当时人的眼里,就是古人在黄鹤楼中求学最终得道成仙,最终化身与黄鹤归去。凡事文人墨客总要去此地一览,当时适逢崔颢在此地任职,因此就去了黄鹤楼,写下了传世名作。当时正是下午时分,太阳已经渐渐落山了,天空中出现了暮色,此时崔颢独自凭栏远眺,眼下就是浩渺的江水和一望无际的美景,十分辽阔,让人的心情也舒展开来。这幅美景犹如一幅画,深深的震撼了崔颢的心灵深处,也牵动了他的思绪。因此,他提笔下了《黄鹤楼》一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作这首诗时是在楼上题的,然而当时一同登楼的人也有很多,很多了有了得意之作都会题在楼上。因此崔颢作完诗之后就匆匆离开了,过了一阵子之后,有一个偶然的机会诗人李白与一众好友同登上黄鹤楼,在楼上凭栏远望,他注意到了题在墙上的这首《黄鹤楼》,细读一番,果然是不同凡响。当时墙上的题诗有很多,然而崔颢的诗在众人中脱颖而出,于是友人们纷纷围了上来,连连称赞。后来有友人提议李白也作诗一首,于是李白微微一笑,在墙上写下了这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即使现在眼前的风光十分怡人,但是我也不能在墙上题诗了,因此崔颢的诗已经将登楼的心境和美景都写尽了。李白写的这两首诗,更是将崔颢的诗推崇到极致,也衍生出这一段才子之间的美谈。因此,直到现在,关于黄鹤楼的诗句,崔颢的这首《黄鹤楼》都是绝佳,没有诗可以与他媲美了。

题武昌黄鹤楼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4)

《黄鹤楼》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崔颢这首《黄鹤楼》妙在何处?不仅是意境美,这首诗的内涵已经超过了寻常之作。这首诗归根结底其实是一首乡愁诗,最有代表性的字是一个“愁”字,崔颢当时是一个远离故乡的人,夕阳西下,这幅景象总是很容易让人想到故乡,有时候悲情就是突如而来地袭来,就像是看到一幅景象,一个东西就悲从中来。诗人崔颢来到黄鹤楼,当然最初想到的就是黄鹤楼的传说,这里真的有仙人存在吗?他站在楼上,自然而然想到了仙人驾鹤西去的传说,即使传说多么动人,然而眼前只有这座楼,抛开传说,现在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幅郁郁葱葱的景色,眼前的风景越是秀美,就更能突出传说的飘渺,因此“愁”的韵味就出来了。崔颢此时正是怀才不遇,再加上远离故乡,以情写景,更加突出了诗人崔颢寂寞忧愁的心境。

诗中的这种飘渺的仙迹、广阔的美景和诗人苍茫的气概,就构成了诗的总体基调。风景是苍茫浩渺的,然而诗人的心情是忧愁寂寞的,景与情相互交融,就产生了感染力。因此,可以说这首诗的艺术技巧十分精妙,情感也十分丰富,因此说《黄鹤楼》是黄鹤楼诗句的绝佳之作并不是开玩笑,它绝对是一首不朽之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