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录片粟裕(粟裕长子粟戎生)
粟戎生
北京东城区雨儿胡同12号院,是粟裕大将一家解放后的住处。
自从长子粟戎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参军之后,这一排平房的屋子里,少了些许欢声笑语。
好不容易碰到儿子休假在家,当老父亲的从不想着如何珍惜和度过这难得的父子团聚时光,反倒严厉批评儿子在家丢掉了“保持高度作战准备”的军人态度。
对戎马一生的粟裕大将而言,军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保持高度的戒备。
而在粟戎生看来,父亲的后半生,就是一直在教自己如何当好一个兵。
粟戎生第一次真正穿上军装,是从高中毕业之后。
那时正值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年轻人不但崇拜解放军,更是能为穿上一身草绿色的军装而感到无比自豪。
粟裕和妻子楚青以及两个儿子
粟裕的前半生是在战争中度过的,他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穿上军装,走上保家卫国的道路。
不过作为军队的领导和管理者,粟裕也很清楚,彼时的军队和战争年代的军队完全不一样了。
和平年代没有战事,军队更需要技能化的人才。
因此,上军校就是粟裕给粟戎生的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建议。
彼时,很多有志于参军的青年都选择报考军校,粟戎生在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在我国的20位将帅家庭中,有7位元帅的子女、6位大将的子女都曾就读于哈军工。
此外,一大批中央领导的子女,也都就读于这所军事院校。
因此,学院一时间聚集了大量国内高级干部的子女。
粟裕和两个儿子
粟戎生以饱满昂扬的态度来到了学校,他知道父亲对自己的期望是什么。
作为一名真正的军人,不但要有良好的军事素养,更需要学习并且掌握现代化意义下的先进军事技术,掌握真正的本领,才能成为未来战争的主导者。
这一点也正好契合哈军工的办学理念。
陈赓当年曾对学院的负责人有过嘱托,虽然这些学生都是干部家庭的子女,但是在学习上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能搞任何的特殊化。
对于不同的学生,如果出现什么问题,要用差异化的态度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进步。
粟戎生报考的是哈军工的导弹工程专业,而导弹工程系恰恰是干部子女最多的系。
粟裕和家人在一起
为了避免学生形成特殊化的思维,系里专门规定,在学习期间,所有的学生不能带零用钱来学校,学员只能使用学校每个月发放的津贴。
除此之外,其他的生活用品,也由学院统一发放。
严格的规定对粟戎生而言,执行起来并没有什么大的困难。
毕竟,粟戎生出生于战火纷飞的1942年,那个时候,粟裕正率领新四军第一师在进行艰苦的反扫荡和反清乡作战。
粟戎生幼小的时候和外婆一起生活,待到稍微长大一些,便开始跟着父母四处转战奔波了。
部队行军的时间毫无规律,多数时候的行动偏偏都是在夜晚。
作为父亲,他以指挥员的视角,给儿子粟戎生定下了几条规矩:不能挑食,有什么就吃什么;夜晚行军不可哭闹;冷了或者饿了不能叫喊。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幼小的粟戎生若是违反了任何一条规矩,粟裕都会毫不客气地呵斥和批评他。
作为一员虎将,粟裕十分注重对粟戎生的培养,经常在艰苦的环境下磨炼他。
也正是这种吃苦耐劳品性的逐渐培养,当粟戎生在哈军工开启真正的军校生涯时,他才会感到学院的训练和作息都能轻松达标和完成。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虽然粟戎生在弱冠之年才正式穿上了军装,但他的军旅生涯从五六岁的时候便开始了。
粟戎生还记得母亲楚青说过自己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那是在部队驻扎在天目山地区期间,粟戎生还不满三岁,粟裕就打算教他游泳。
山里的溪水寒冷刺骨,蹒跚学步的粟戎生,被父亲“威逼”着跳进水里。
孩子不敢,粟裕就直接把他拎起来扔进了水里。
陈赓1954年9月在第二期开学典礼上阅兵
这样的锻炼看似无情,可也渐渐磨炼出了粟戎生坚毅的品质。
而对一名驰骋沙场的将军来说,枪就是训练孩子军事素养最好的东西。
粟戎生摸到枪不是在哈军工期间,而是在小的时候。
粟裕送给他一把缴获的小手枪,那是一把真正的手枪,不过射程近,没有杀伤力。
粟裕让儿子好好保管,每天都要拆卸和擦拭枪支,作为父亲,他的期望不言而喻。
渐渐长大后,粟裕还经常带粟戎生去实弹射击,渐渐地,粟戎生和弟弟对枪也就愈发熟悉了。
有一次,父亲带着粟戎生又去了射击场,他突然觉得环靶太大,打起来没意思,所以就把一根树枝临时插在地上,而后在上面放了半个乒乓球让儿子们打。
抗日战争时期的粟裕
粟戎生先打,虽然此时的他对于一般的枪械已经很熟练了,但这种打法还是第一次,所以没有打准。
弟弟粟寒生虽然是区射击队的队员,可几十米开外这么小的目标,同样也没有打中。
最后还是老将出马,持枪瞄准,一枪击中目标。
孩子们暗暗叹服,不过做父亲的还是希望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时时训练。
正是靠着从小点滴养成的军事素养,粟戎生在哈军工上学期间,他的军事训练科目都是很优异的。
在粟戎生学习期间,正值中苏关系交恶,中印边界也有冲突发生。
同时,蜗居海岛的蒋氏父子,更是时时叫嚣着要反攻大陆。
国家周边的环境并不稳定,年轻气盛的粟戎生更是摩拳擦掌,希望能够尽快到一线部队参加战斗。
年轻时的粟戎生
但是粟裕每次都会告诫儿子,一定要沉得住气,发奋学习才是目下最重要的任务。
粟戎生记住了父亲的教导,在学院期间潜心于自己的专业。
1966年,粟戎生终于从学院毕业。
接下来分配工作,父亲不希望儿子到机关去坐办公室,因此根据粟戎生所学的专业,他被分配到了地空导弹部队。
更为关键的是,该部正驻防于云南前线,对粟戎生来说,真正一线部队的历练即将开始。而这,也是粟戎生第一次踏上战场。
彼时,越南正和美帝国主义酣战,美军各种类型的飞机,或是故意或是无意,经常越界北犯我国领空。
因此,驻扎在南疆一线的地空导弹部队,时刻处在战备待命状态。
粟裕在全军射击运动会上讲话
粟戎生从北国的学校来到南疆的基层,终于第一次真正下到了连队。
对他而言,一切都是新奇而紧张的。
只要警报声响起,他和战友们就要以最快的速度跑到阵地,而后进入作战戒备状态。
由于敌机出现的时间并不固定,出现的频率也毫无规律,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跑四五次的战备警报,无论何时何地,都要随时待命,尤其不能随便远离阵地。
粟戎生经过初期的训练以及与战友们的默契配合,很快就适应了这种紧张的节奏和环境。
无数个值守的夜晚,住在阵地不远处的帐篷里,听着外面南国特有的虫鸣,粟戎生都会想起父亲对自己的教导。
尤其是战备下的艰苦环境中,父亲更是无数次地告诫过他,不要怕吃苦,更不要怕紧张,既然是当兵,就应该学会去忍受煎熬。
粟裕一家
因此,还在未当兵之前,每次在家里吃饭磨蹭,或者是做其他事情拖拉,粟裕都会严厉地批评儿子。
他还会拿当年在叶挺教导队的时期举例。
那时候,叶挺的部队要求非常严格,哪怕是吃饭都非常的紧凑。
有的时候为了训练战士,教官还会在饭食中故意掺上沙子和头发,如果一个战士挑挑拣拣吃饭拖拉,就会面临吃不饱的情况。
为什么要这么训练?因为在战争的情况下,比这严重的任何情况都会出现。
一个战士要想适应战场,平时就应该从意志、性格和身体上多吃苦,唯有如此,才能学会适应残酷的战场环境。
也正是因为粟裕的不断教导,当粟戎生在南疆守卫祖国的天空时,他才能以饱满的激情全身心投入到战备当中去。
老年时期的粟裕
不过在粟裕看来,这样的态度应该随时保持,哪怕在家里也不能松懈。
所以,当粟戎生在前线呆了三四年,好不容易休假回到家里的时候,紧绷的神经一下子也都放松下来了。
父亲发现,儿子在家不但不再好好整理内务,所有的东西也都是乱扔乱放。
粟裕很是生气,严肃批评了儿子。
在他看来,军人的任何物品都应该整洁而固定,任何的情况下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任何准备。
正是父亲的这番悉心教导,粟戎生在基层部队的历练才做到了一步一个脚印。
进入地空导弹部队的第二年,在一次实战中,粟戎生和战友们协同击落了一架敌机。
粟戎生升任班长,其后又一步步做到了技师和排长。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解放军队列操练
在南疆的四年时间,战备警报跑了上千次,粟戎生也跟着战友们一起住了一千多天的野外帐篷。
儿子的这份历练,让粟裕十分满意,他告诉粟戎生,当兵就是需要艰苦锻炼。
1969年的秋天,粟戎生所在的部队移防到了内地。
相比于南疆前线,内地的生活和日常训练都要轻松许多,部队的生活条件也大大改善了。
不过,粟裕却不希望儿子处在一个安逸的环境中。
彼时,北部边陲的苏联虎视眈眈,双方随时有擦枪走火之势,战争的阴云很浓密。
于是在粟裕的要求下,粟戎生离开了地空导弹部队,被调往了北线处于战备状态的野战部队,这是粟戎生第二次踏入即将开战的前线。
到达北疆的前线后,部队的生活和南方比起来要艰苦许多。
年轻时的粟戎生(左)
北疆的气候寒冷而干燥,部队的蔬菜供应量很少,主食中粗粮的比例很大。
虽然条件艰苦,但靠着多年来养成的吃苦耐劳品性,粟戎生还是坚持了下来。
不同的是,在南疆前线的时候,粟戎生是基层的战士,而到达北方的野战部队,他已经是一名基层的指挥员了。
身份变了,接下来的训练和战备也就完全不同。
而父亲粟裕带兵多年,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只要有机会,他就告诫和教育儿子,带兵是一门管理科学。
作为一名基层的指挥员,一定要熟悉战士,要把他们当成知心的战友,了解他们日常的生活和训练情况,随时关心他们,这样战士们也才能反过来信任你。
要求战士们做到的事情,指挥员自己首先要做到,所谓身先士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粟戎生(左)
在粟裕的教导下,粟戎生在基层正一点点学习和磨炼自己的带兵经验。
那时候,每到一处驻地,粟戎生都会亲自安排岗哨,驻地附近的地形,他也亲自查看,而且会事先选定好疏散的地域和路线。
北疆的战备很紧,但最终战事并没有打响,所有一线部队,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都投入到了坑道作业中。
粟戎生率领连队的作业地段地质不稳,经常会发生大石滚落甚至塌方的情况。
所以为了保证施工的安全,往往需要人工事先排除一些危险的石头。
这种危险的情况下,粟戎生往往是亲自排险。
有一次,他站在梯子上,用长竹竿接连挑落了几块大石头。
可就在此时,头顶上的一块巨石突然松动掉落,擦着他的身子,直直地砸断了梯子的下半截。
粟戎生
虽然他有轻微的摔伤和擦伤,所幸没有被石头砸中。
事后粟戎生不但庆幸自己没受伤,更庆幸没有让战士上去排险,否则砸伤了战士,他既没有颜面面对战士的亲人,也没有颜面面对父亲。
因为他知道,父亲当年率领的部队,在遇到紧急的情况下,损失往往都很小。
如今他在基层带兵,更应该向父亲看齐。
也正是粟戎生这份爱护战士的细心态度,在三年的施工过程中,他的连队没有发生过一起伤亡或伤残事故。
正是靠着这种身先士卒的精神,粟戎生和战士们打成了一片。
随着军龄的增长,粟戎生也逐渐走上了团一级和师一级的军事领导岗位,而在粟裕看来,儿子要学习的东西就更多了。
粟戎生
作为一名将军,粟裕有看地图的嗜好,每次外出到达一个地方,他都会要求工作人员把当地的军事地图挂起来。
随着粟戎生走向更高一级的领导岗位,粟裕也要求儿子把这一点牢记于心。
父亲经常告诉粟戎生,看地图是军事指挥员的必修课,而且不能把它当成是一个平面,应该立体、联想着去看。
在父亲的要求下,粟戎生出差或者休假回家,尽量都是白天出发,因为白天在车上,可以看到沿途的地形地貌,观察山川河流以及各种道路。
这份悉心的指导,对粟戎生的军事生涯帮助很大。
两山轮战期间,粟戎生以指挥员的身份,在1985年第三次踏上硝烟弥漫的前线。
2020年10月,粟裕夫妇纪念像在上海福寿园落成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粟戎生成长经历的必修课。当粟戎生走上指挥岗位并独当一面的时候,粟裕也终于完成了自己多年的悉心指导。
和父亲粟裕一样,军旅生涯贯穿粟戎生的大半生,从一个士兵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将军,粟裕在儿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把自己当年积累的有益经验传授给了他。
这里面既包含了一个父亲浓浓的爱意,更包含了一名老兵对后来者的殷切期盼。
而粟戎生这名老兵经过战火的淬炼,也终于成长为一名将军。这正是:军戎半世家,倥偬走天涯,一心只为国,战火淬将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