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黄泥湖未来五年变化如何(益阳大通湖重现)
“如今,大通湖重现了范仲淹笔下‘春和景明,碧波万顷’的景象。”1月15日下午,在湖南省两会第二场“代表通道”上,湖南益阳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大通湖区管理局副局长关心介绍了。
关心介绍,近几年,益阳市和大通湖区扎实开展大通湖水环境治理,大通湖生态修复取得了初步成效。“我有幸能够一直参与其中,亲眼见证了大通湖的变化。”
2018年以前,由于长期高密度养殖,大通湖湖泊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湖区原有的沉水植物全部消失,底栖动物和鱼类品种单一,且往年未见有迁徙至湖区的夏、冬候鸟。自2018年开展生态修复后,大湖由原来的“水下荒漠”转变为“水下森林”,水草覆盖区域湖水清澈见底,水体透明度最佳时期达到2.6米,大湖水质总体达到Ⅳ类。
近年来,随着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鸟类逐渐增多,大通湖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强,生态系统逐步稳定发展。2022年7月,大通湖区对这里水生植被的生态恢复情况进行了调查,全湖水生植被约有5.1万亩,其中挺水植被约2.7万亩,浮叶植被约0.8万亩,沉水植被约1.6万亩,累计记录到水生植物18种。
伴随水生植物的恢复,以水草为栖息地的虾蟹、蚌类、螺类等底栖动物和鱼类在大通湖恢复出现,包括原已消失的钳形无齿蚌、背瘤丽蚌等蚌类,部分小型鱼类种群增加,出现了野生甲鱼等优质水产品,现已记录到底栖动物11种、鱼类30余种。
湖区大量候鸟回归,通过观测累计记录到鸟类50余种,单次数量达10万只。2019年时,有上千只小天鹅首次现身大通湖,此后每年来此越冬的小天鹅数量越来越多,单次数量超过4000只;2021年、2022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青头潜鸭也在大通湖落户;除此之外,水雉、白琵鹭、棉凫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纷纷在大通湖安家,大通湖已经实实在在成为了鸟类天堂。
随着治理的深化,大通湖周边的产业也发生了大转变。临湖1000米范围内的7000多亩精养鱼塘全面退养改种水草,为退养渔民找到了新的收入来源。水草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大湖治理提供了优质的水草保障,还为其他地区水生态修复提供了水草种质资源。
目前,大通湖的水草已种到了湘潭韶山、永州宁远、常德安乡等地,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经济发展“共生共赢”新路子,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大通湖治理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日报湖南记者站 冯志伟 朱友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